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種決策?--《人類大命運》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情提要
哈拉瑞的「人類三部曲」其實在筆者的書櫃躺很久了( ̄▽ ̄)一直忙於其他事情,這次剛好有參與《人類大命運》讀書會的機會,終於可以把書找出來看完,不得不說真痛快~
不過其他兩部曲就繼續積灰啦。

【以下有雷,慎入】


既然都參加了讀書會,那麼讀書會簡報當然不能浪費( •̀ ω •́ )✧因此本文會以筆者的簡報內容為基礎,主要分為三個部份--金句整理、故事關聯和心得總結。
本文目錄

選句—我們應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金句整理。筆者節選了書中六個句子,剛好也能代表六個能力。我們常常看到有文章統整了在現代、未來,因應工作需要的軟實力也好,硬實力也罷,所以筆者就靈機一動,將這些句子和能力掛勾。但要聲明的是,和不同能力連結純屬筆者的主意,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特別提到喔,僅供參考~
礙於文章篇幅,筆者就不一一說明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項目後面附上的選讀文章,雖然是筆者過去寫的,但也是因為剛好文內有對應的觀點,絕不是置入
儘管筆者非歷史相關背景,但這並不妨礙筆者接觸及閱讀市面上的歷史科普書籍,由於「現實往往比虛構更離奇」,許多歷史事件的過程也宛如故事一般,非常有意思,更往往隱含了各種值得思考的點,對非本科生來說反而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視野。
回到書中這句話,筆者的解讀是歷史是由「人的選擇」所創造的,因此「現在」只是「過去的其中一個選擇」導致的後果。那麼萬一當初我們做出不同的決定,「現在」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今天我們意識到過去的決定是錯的,想要重拾正確的選擇也絕不算晚。
再來針對「合作力」,書中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在現代佔據主導地位,除了強大的組織力,「信任」其實也是關鍵因素。否則為何今日不是由其他社會性動物如蜜蜂、螞蟻統治地球?舉較明確的例子來說,今天我們雖然不認識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這裡的認識是指「熟識」),卻可以放心的投資「護國神山」,因為我們相信這間公司未來的成長。對不同族群、互不相識的動物來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是智人「少數的」獨特之處。

故事—我的經驗和聯想

以《鐳女孩》為例
仗著讀書會成員中沒有筆者的讀者(應該),就以之前分享過的《鐳女孩》一書為例。會聯想到這個例子也和上文提到的「想像力」有關,筆者覺得哈拉瑞所說的「互為主體現實」這一概念很有趣,我們順應社會主流觀念經歷升學、求職,卻從未有人告訴我們是誰賦予了學校與公司權力?也未曾思考過為什麼會用成績、業績來評斷人的優劣,這又是理所當然的嗎?
而「鐳女孩」可以說是公司權利之下的犧牲者。究竟這些「互為主體現實」到底如何一步步融入我們的生活,與之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什麼時候開始,「互為主體現實」之下的個人反而變得微不足道?(筆者似乎也在閱讀《人類大命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著自由人文主義信徒的部分特徵:D)
在《人類大命運》裡,哈拉瑞向我們揭露了這些「互為主體現實」的形成,但隨之而來的是筆者產生的更多疑問,絕大部分也是對人類與之間的互動感到好奇,之後或許會透過其他書籍來取得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就先記錄下筆者的疑惑吧。
另一個例子是「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私以為筆者的FOMO就是「資訊焦慮」,尤其常常擔心自己落下、錯過了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更深層的背後甚至是害怕「遭到社會淘汰」。或許就像哈拉瑞所說,在這個混亂,不停擾動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就是習慣自己製造壓力?(筆者好像有一點:-P)

啟發—讀後心得

最後,書中有太多觀點讓筆者印象深刻,歎為觀止了,所以就回歸到本文標題,也是《人類大命運》末尾,作者提出的問題--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種決策?
假如智人,真的只是遵循演算法行動的生物,當生命不再如同我們過去認知的那樣特別,追求生命的意義似乎變成哲學的專利,一直以來我們所信奉的探尋自我內心(人文主義)顯得多餘,數據至上、「資訊自由」的時代彷彿就要來到。但生命本身真的只為更「進步」的世界而活嗎?
筆者不這麼覺得。不是為了否定而否定,儘管哈拉瑞在書中不斷強調「智人成為神人」是趨勢,數據主義正在崛起,但也如他所說,「意識」還蒙著它神秘的面紗,在我們終於揭開「意識」真相的那天來臨之前,人類、生命,還充滿著未知的可能性。
且非「神人」的我們,正是因為擁有所謂的「缺陷」,才更加珍惜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體驗,也才得以創造出奇蹟,達成斐然的成就。可能有些人真的是為永生、全能而活吧,但想要「活得像個人」的人(笑),也多的是呢。

緬懷將逝的人文主義?
後記
閱讀《人類大命運》,筆者深深地被作者不同維度的思考模式震撼到了。現代社會運作之複雜,各種片段的資訊,都讓我們越來越無法看清事實全貌,而逐漸陷落於自己身周熟悉而狹小的圈子(還不一定是舒適圈),就算努力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仍然擔心有其侷限,更不要說不是每個人都習於社交,喜歡認識新朋友。
所以書籍的價值真的在此體現無疑,就算時間成本偏高,但是花費一個下午,就能收獲另一個人可能窮極半生的研究或人生經驗,最划算的交易也不過如此。
(本篇文章的圖片取自筆者簡報截圖及網路圖片,僅供心得分享,不做商業使用。)

這次的讀後感到這邊結束,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追蹤喔!
21會員
60內容數
本出版專題匯集Netflix影集《愛x死x機器人》的觀後感,因有劇透的可能,還未看過影集的讀者請酌情進入。 另外,《愛x死x機器人》為成人動畫劇集,其中部分選集含有暴力、血腥之類的元素,將標示為18禁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為什麼我是關心你,你卻這麼生氣-你的關心真的只是關心嗎?人長大之後,很多事開始為了追求效率變得有壓力,就連展現關心也不例外。我看過身邊不少人因為關心他人而感到挫折,因為.......
Thumbnail
avatar
陳維均諮商心理師
2021-08-27
台劇心得/未來媽媽:結婚生子只是一個選擇 重要的是讓自己幸福台劇《未來媽媽》可以說是三立近期推出的台劇中,話題及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也是上半年台灣Netflix劇集播放榜上的前三名。《未來媽媽》是台劇少數探討女性議題的作品,主要在講述主角們對於結婚及生子的過程中所做的抉擇與故事。 而之所以能夠成功引起話題,最主要就是打中了許多三十歲職場女性的心...
Thumbnail
avatar
凱C
2021-08-25
【…那些我從未做過的事】美劇《好想做一次》:生命是種累積,不該是競賽你的「從來沒有」,可能都是別人正在經歷的傷痛或過程;別人的「從來沒有」可能只是你眼中的小事,但卻需要他耗盡力氣去克服。「Never have I ever」或許是你想不透的詭異自我,但也可以是意想不到的勇敢舉動;這不是一個誰的經歷更酷炫就更好的競賽,而是一道道不同的課題。
Thumbnail
avatar
里歐娜
2021-08-21
而我們都只是生命脈絡下的複寫紙 下意識認為的「應該」是怎麼來的?回應的是「誰」需要的答案?情緒的浪潮會將我推向何處,是週期性被吞沒後的歇斯底里,還是載浮載沉的等待最後一口氣耗盡。
Thumbnail
avatar
瓏宥楨
2021-07-11
每個人就像是生活在不同井中的青蛙,或許,我們的人生其實是一種學習爬出/跳出井外的過程前幾天SS 告訴我,她覺得她已經有中年危機了。我問她為何她會覺得如此?  SS:「覺得好像過去的行事作風好像不管用了,尤其是跟年輕同事的相處,覺得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本來世代不同,就會不一樣,心態上要 open 一點,接受多元的人。就像是去國外念書一樣,不同國家的人想法都不一樣,沒有誰對誰
Thumbnail
avatar
YUN
2020-06-17
凝視荒蕪:《生命之詩》是一首用死亡譜寫出的詩歌從最表層「失智」的安排來看,在語詞的匱乏的狀態下,詩真的可能存在?但更深一層來看,在死亡而且是善良人無辜遭禍的苦難的陰影底下,詩真的可能存在嗎?在平凡渺小的卑下中,詩真的可能存在嗎?詩要怎麼存在?
Thumbnail
avatar
趙鐸
2020-02-24
#1 你是否可以不再只是自己的「影子」?在汲汲營營的繁忙日常中,在工作以外,我們的周遭充斥著各種成功人士達到成就的語彙或者故事,那些鮮明的訊息喚醒腦袋裡的意識,需要需索一份可以帶領自己的地圖。由於目標稀微, 這便是在失意的當下掌握一顆光明燈。
Thumbnail
avatar
moksha-shan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