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損益數字的迷思與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如果是從最早的文章開始依序瀏覽的人可能會發現,我對於資產累積著墨很深,所提出的數據也都是以資產市值為基準,總感覺好像哪裡怪怪的,或是難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新聞報導中也常常說某某CEO身價大漲至幾千億幾兆的,或另一位某某創辦人則是受到環境拖累身家市值縮水了幾成云云,這樣的說法好像離自己很遙遠而讓人感到虛幻,也不知道這和投資日常有什麼關聯。
以下我們就來討論看看這個話題。

為什麼資產市值比帳戶損益更重要?

平常我們在進行股票交易時,大致會看到如下資訊:
  • 股票的行情報價,當下的價格即為市價,交易日內的平均價格稱為均價。
  • 當日的買賣單成交回報與交易明細。
  • 庫存資訊,包含各持股部位當日市值,以持有數量乘以市價求得;當日結算時市價以收盤價表示。
  • 未實現損益,若將持有部位立即賣出預期會得到的盈虧,已將手續費與交易稅考慮進去。部分交易APP會提供損益兩平價資訊,使投資人能更輕易評估出場價位。
  • 已實現損益,為過去一段期間累計的盈虧,為對帳單資訊整合簡化後的呈現形式。
說起來光是一檔股票就要面對這麼多數字了,更何況是持有多檔或使用多個帳戶持股的狀態下。在這些數字之中,我想多數人是比較不關心庫存市值以及未實現損益的,原因在於它們總是不斷跳動,而已實現損益親切多了,就是固定在那不變很好掌握,讓它變好看比較實在
因此,你是不是傾向優先賣出已經大幅獲利的股票讓這樣好看的數字定格不變,至於那些帶著「負號」的虧損數字就期待它們日後變成獲利。我也不只一次看過有網友說同一檔股票中希望賣出成本較低的那張而保留成本較高的繼續放,這也是一種希望獲利盡快成為事實而虧損繼續凹的心態,然而賣掉任何一張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
我想有些時候虧損的股票的確是在等待利多發酵後一飛衝天,但多數情況下卻只是短線行情,漲沒幾天後就跌回去了,如果遇到的是後者且剛好賣在虧轉盈之後會覺得自己技藝高超,但若非如此則是悲劇。長期虧損的股票會讓人更為焦急希望它早日帶來獲利,但當盤勢表態上攻後這種心態可能導致賣在起漲點,之後還會面臨到是否追回的壓力,而若突破表態的方向是向下時也會難以認賠殺出,因為期待它日後漲回以解套,這是一般人容易小賺大賠的理由之一
我個人認為與其做這樣的判斷,不如專注在持股本身就好。與其糾結是否讓未實現損益變成已實現損益,不如思考繼續持有股票的理由是否還存在,利多是否都已反映在股價上,或是未來仍有潛在利空等。
另外,資產市值(證券市值與帳戶殘餘現金的總和)儘管它時常跳動,但處理資產市值本身會比已實現和未實現損益更為單純:
  • 大幅度的已實現獲利或是未實現獲利不表示整體帳戶已經擺脫虧損,但透過資產市值與本金的比較即一目瞭然整體帳戶是否獲利。如果只專注於損益數字上,容易做出持續結算盈餘讓已實現數字好看,但整體帳戶資產市值不增反減的情形。
  • 庫存市值容易看出當下的投資組合比例,也容易讓你注意到某一檔股票是否經過連續價格上漲後而在投資組合中佔比過重,因此可預期接下來該股票的行情會大幅度左右你的資產市值。反之,連續下跌之後的持股已經無太大的影響力,儘管它可能在未實現虧損中佔據要角,且要漲回損益兩平價也需要一段時間。
  • 關注庫存市值會讓你意識到收盤後的數值不是紙上富貴而是既成事實,隔天的市值預期都與今日收盤後的市值有關,這就是日報酬率的概念,而大好行情的股票就是長期的日報酬率為正並產生複利效應所致
接下來我們談談除了資產市值比已實現/未實現損益更能幫助做出良好的交易決策之餘,過於看重損益數字還有什麼問題存在?

過於看重損益還有什麼問題存在?

首先談談心理上的感受,網友常常說的「賺一萬是小賺、賠一千是大賠」雖然是句玩笑話,但很清楚地指出人們會把虧損(以及失敗和認輸)看得較為嚴重,儘管賺的錢和賠的錢每一塊錢的價值都是一樣的,這是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的行為偏誤。
儘管資產市值也會增長和減損,那為什麼看重損益數字會比較糟糕?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損益數字最一開始多半都是負數,原因來自於你的手續費和交易稅;而如果你是外盤交易(追價)者,當成交價格重回內盤價格時,會再多一點虧損。
舉例:若某股票的五檔報價最佳買價100、最佳賣價100.5,當於100.5買進成交後價格回到100時,持股的未實現損益為-1.0%,原因為0.3%的交易稅(賣出時支付)、接近0.2%的電子下單手續費(0.1425%打六折,買賣各付一次),以及買賣了0.5%(儘管價格只跳了一檔)。
當這檔股票長期盤整甚至下跌,可以預期你總是看到未實現虧損,若損失趨避的心態會對你產生作用,你很難靠這次的交易在日後獲取可觀的報酬。
由於未實現虧損和未實現獲利的出現機率並不對稱,因此去關注它會讓心態調適上比較辛苦。
如果你已經有所自覺了,不想為此所苦,也希望至今做點改變的話,以下有兩個建議可以參考:
  • 如本文所述,關注資產市值的走勢與投資組合比例變化,像是個基金經理人那樣。
  • 磨練你的盤感和交易技巧,總是買到成交後兩日內未實現損益為正的股票。如果說前一點的建議是為了讓損失趨避的作用降低,這一點的建議就是直接讓它沒有發生機會!
儘管本文將損益數字講得一文不值,但它們還是有被需要的時候,例如評估操作績效時可以透過損益數字計算盈虧比、勝率等,與利用資產市值導出的績效指標(例如年化報酬率、夏普率等)互相搭配參照。
關於投資績效的討論,請見下一篇。

總結

  1. 過於在乎帳戶的損益數字,容易為了讓累計的損益數字(已實現損益)好看,而保留虧損的持股並期待它們日後可以上漲獲利,但這樣做往往會導致小賺大賠
  2. 像個基金經理人那樣關注帳戶資產市值和投資組合變化較為理想,並且要意識到每天收盤後的庫存市值都是既成事實而不是虛無飄渺的,要有可觀的獲利必須持有長期日報酬率為正的標的
  3. 避免損失趨避的行為偏誤對你的交易決策造成影響,也要意識到正常情況下未實現虧損與獲利的出現是不對稱的,因此要避免過度關注未實現損益,或是找到使未實現獲利出現比例大幅增加的交易策略

附錄:一個模擬資產帳戶的故事

以下為一個模擬帳戶單月的交易數據:擁有該帳戶與初始本金40萬的某君關注台股市場上兩支同產業標的A與B(因此它們走勢相仿),他期待這個月透過短線做多這兩檔股票來獲利,但由於銀彈有限,他總是把每筆交易控制在10萬左右(初始本金的1/4)。另外,某君只是個股市新手,他不熟悉加減碼策略。
這個月的交易過程如下:
(為了簡化,台股金額交割的T+2規則不在此考慮,都假設交付金額為當日結算;股價以均價或收盤價來表示,在此將兩者視為相同。)
  1. 在第二個交易日,某君認為行情發動了,於是同時買進A與B。
  2. 第四個交易日時,B漲幅較大,某君看到B的未實現損益由負轉正,於是很開心地趕快把獲利燒燒入袋,留下A繼續持有。
  3. 第六個交易日,B與A同步大漲,由於A漲停鎖死而且某君也害怕追高,因此再次買進B;隔日A再一根漲停板但B高檔爆大量後價格壓回僅小漲作收,這時候某君心裡有點焦急,期盼B明天補漲跟上而繼續持有。
  4. 第八個交易日,B出現重挫,某君看到未實現損益豬羊變色而感到惶恐(竟然比先前看到的未實現獲利數字還多,但差了一個負號…),因此趕快把B賣掉了。但A呢?儘管好像走弱了,但它還在漲不是嗎?目前A的未實現獲利遠大於已實現虧損,應該還有餘裕才是。
  5. 到第十個交易日,A連續兩天下跌,但前一日接近跌停實在是太瘋狂了,今天實在是無法再忍受獲利縮水,因此把A停利賣了。由於B高檔回落了一段也似乎見短期低點,因此買進B。
  6. 至第十二日止,某君覺得自己的判斷還不錯。
  7. 之後迎來了下一波非某君預期的股價修正,某君於第十五個交易日抄底A,隔天因為B賠太多而認賠殺出。由於這筆B賠得比上一筆A的獲利還多,加上B已經是連續兩筆虧損,因此某君發誓再也不碰B了!
  8. 之後A的價格一路盤跌,某君續抱,期待下一個月A的股價可以再次攀升,讓他可以彌補這個的帳戶虧損。
就這樣,一個月二十二個交易日結束了。第七個交易日是資產市值最高的時候,而在第十五日之後資產市值小於初始本金。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整理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整理
這裡並不是要檢討某君的進出點位是否適當,畢竟在一切資訊都已知下作分析會遠比當下還容易,而且旁觀者總是看得較為清楚,可謂「看棋高三段」來著。
然而,某君的決策方式與邏輯卻可能存在盲點:
  • 很重視損益數字中「負號」的影響力,造就了太多的心裡戲,交易決策也被牽著鼻子走。儘管事前規劃進行短線操作,但不意味著一定要頻繁地買賣進出,尤其是這樣被迫過度交易。如果某君多關注一點資產市值圖,心情可能會平緩一些(儘管此時也無視了手續費和證交稅帶來的成本)。
  • 可能某君對於A和B的走勢強弱與相關性沒有太多的評估判斷。倘若B比較弱勢而A強勢,則第八個交易日時,應該同時賣出A與B(將B視為族群類股的走弱先行指標)或是續持A與B(延續第六日的觀點認為B會補漲)。
  • 第十五與十六交易日的操作有點歇斯底里方向不一致,而且沒注意到B已轉強的跡象(注意股價走勢圖第十五與十六日數據,標的B本月的報酬率已反超標的A了)。如果A值得抄底,那麼或許B更值得持有,否則應該出清B後保持空手一段時間,等待較明確的進場訊號。
當然不同人對此會提出不同的檢討方式,也不見得認同以上說法,但我想說的是,與其被損益搞的心神不寧,多研究持有標的才是正途。當然,有紮實的基礎之後,才有足夠的自信去決定是否堅定立場或調整策略。

文章縮圖來源:咖啡柚子
本文最新版本:2021.9.9
本文初版發布:2021.9.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這裡沒有致富聖杯與操盤建議,有的是一套分析決策的心法用以面對龐大雜亂的資訊量。點滴取自於個人經歷的歸納整合,灌溉於股票理財,以期日後在投資績效與人生成就上結實纍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咖啡柚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裡探討兩個影響證券資產帳戶現金水位的面向:經驗與技術的累積,以及價格的漲跌或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
最常聽到的說法,分散投資就是為了分散風險,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於外在事件的衝擊所持有的標的必須要有不同的反應才能達到。分散投資所提及的風險其概念多半來自於效率前緣理論,故風險指的是價格波動,也就是因為價格波動,所以才考慮不同標的走勢的相關性,就這個層面而論,分散風險也可能只是在分散報酬。
在過去的文章中提過,透過主動投資提高年均報酬率、複利,與持續的本金挹注是縮短財富自由距離的方式。使用的計算模型是定期定額的變形,即初期本金來自未長年積蓄,而後續的加碼金額來自每期收支結餘的一部分且金額固定,一般而言每期加碼金額皆小於初期本金。這裡要談的是:有沒有其他更有利的本金挹注方式?
普遍的風險衡量方式是以波動程度或標準差來代表,然而它們真的代表風險本身?如果價格失去了波動自然沒有風險,但也沒有價差造就獲利的可能性了。
這裡探討兩個影響證券資產帳戶現金水位的面向:經驗與技術的累積,以及價格的漲跌或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
最常聽到的說法,分散投資就是為了分散風險,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於外在事件的衝擊所持有的標的必須要有不同的反應才能達到。分散投資所提及的風險其概念多半來自於效率前緣理論,故風險指的是價格波動,也就是因為價格波動,所以才考慮不同標的走勢的相關性,就這個層面而論,分散風險也可能只是在分散報酬。
在過去的文章中提過,透過主動投資提高年均報酬率、複利,與持續的本金挹注是縮短財富自由距離的方式。使用的計算模型是定期定額的變形,即初期本金來自未長年積蓄,而後續的加碼金額來自每期收支結餘的一部分且金額固定,一般而言每期加碼金額皆小於初期本金。這裡要談的是:有沒有其他更有利的本金挹注方式?
普遍的風險衡量方式是以波動程度或標準差來代表,然而它們真的代表風險本身?如果價格失去了波動自然沒有風險,但也沒有價差造就獲利的可能性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投資人時常看到營收好的企業跌跌不休,營收不佳的漲到天上了,要如何看營收數據呢?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長達快一年半的漲勢,在最近有一點消退。隱約之間有嗅到熊市來臨的味道。也因此最近比較少聽到某某某買了什麼飆股賺了 XXX 萬的傳言。在街頭巷尾對於股票熱絡的討論也開始減少。但離降溫還真的有一段的時間,若真的要等到降溫的話,台股的成交量應該要下到3000 億以下,而股市得先降溫,才會升溫。
我在意的從來不是多頭行情誰比我多賺幾個%,我真正在意的是當修正結束之後我有滿手資金進場買進優質股票並長抱。 財富重新分配機會的產生從來不是在多頭時期而是在空頭時期。 所有的投資書籍所傳授的觀念最終只有兩個字: 價格。 投資人總喜歡聽故事,但卻怯於解讀冷冰冰的數字,殊不知冰冷數字的背後可以帶來的
Thumbnail
可以等到滿意的價格再賣出,決定權在投資人自己,不過許多散戶面臨的情況是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跌到受不了、恐懼的心理狀態才賣出,被市場情緒牽引而喪失自己決定何時結算的權力。
Thumbnail
本文章分析了2024年國產的存股策略,包括月營收變化、損益表分析、重大消息和本益比河流圖。 通過檢討投資決策,重新買回股票,作者表達了在股市中不斷修正投資策略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選股的方式,重點是三率三升的概念。這個方法從損益表中分析公司的競爭力和獲利能力,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選股指標。文章還提到了如何快速查詢持股的獲利表現和如何辨別業外獲利的來源。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經過了四月的雲霄飛車的上沖下洗之後,在五月的三個交易日雖然都下跌,但是回到了相對的高點 20300。最近大家的煩惱又回到了「高點存股」的問題上了。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所謂的高點存股的問題。
Thumbnail
投資獲利固然令人開心,但投資人常因未做好資金定義而隨市場起舞,做出錯誤決策。 深入分析投資者面對高獲利時的抉擇,從三個面向評估投資決策,才能有效管理資產。
Thumbnail
成交量是衡量股市活躍度和流動性的指標,對市場趨勢和股價驅動力具有重要影響。新手傾向關注股價,而老手更注重成交量,並瞭解造市商在提供市場流動性中的作用和挑戰。市場參與者需要深入理解這些概念以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投資人時常看到營收好的企業跌跌不休,營收不佳的漲到天上了,要如何看營收數據呢?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長達快一年半的漲勢,在最近有一點消退。隱約之間有嗅到熊市來臨的味道。也因此最近比較少聽到某某某買了什麼飆股賺了 XXX 萬的傳言。在街頭巷尾對於股票熱絡的討論也開始減少。但離降溫還真的有一段的時間,若真的要等到降溫的話,台股的成交量應該要下到3000 億以下,而股市得先降溫,才會升溫。
我在意的從來不是多頭行情誰比我多賺幾個%,我真正在意的是當修正結束之後我有滿手資金進場買進優質股票並長抱。 財富重新分配機會的產生從來不是在多頭時期而是在空頭時期。 所有的投資書籍所傳授的觀念最終只有兩個字: 價格。 投資人總喜歡聽故事,但卻怯於解讀冷冰冰的數字,殊不知冰冷數字的背後可以帶來的
Thumbnail
可以等到滿意的價格再賣出,決定權在投資人自己,不過許多散戶面臨的情況是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跌到受不了、恐懼的心理狀態才賣出,被市場情緒牽引而喪失自己決定何時結算的權力。
Thumbnail
本文章分析了2024年國產的存股策略,包括月營收變化、損益表分析、重大消息和本益比河流圖。 通過檢討投資決策,重新買回股票,作者表達了在股市中不斷修正投資策略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選股的方式,重點是三率三升的概念。這個方法從損益表中分析公司的競爭力和獲利能力,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選股指標。文章還提到了如何快速查詢持股的獲利表現和如何辨別業外獲利的來源。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經過了四月的雲霄飛車的上沖下洗之後,在五月的三個交易日雖然都下跌,但是回到了相對的高點 20300。最近大家的煩惱又回到了「高點存股」的問題上了。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所謂的高點存股的問題。
Thumbnail
投資獲利固然令人開心,但投資人常因未做好資金定義而隨市場起舞,做出錯誤決策。 深入分析投資者面對高獲利時的抉擇,從三個面向評估投資決策,才能有效管理資產。
Thumbnail
成交量是衡量股市活躍度和流動性的指標,對市場趨勢和股價驅動力具有重要影響。新手傾向關注股價,而老手更注重成交量,並瞭解造市商在提供市場流動性中的作用和挑戰。市場參與者需要深入理解這些概念以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