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0期:離開城市中心,找到創作重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城市生活的便利,對上班族很有魅力,但是對於自由接案的創作者或者藝術工作者,都市的快速步調反而成為束縛。幸運的是,我們所生活的新北市幅員廣大,不但具有大都會的繁華,也有遼闊的田園風景可看,就算住在海邊或山邊,透過便利的交通,仍然擁有現代城市的生活品質。
這一年多以來,全球疫情蔓延,許多人被迫在家上班,如何在有限的居家環境,區隔出「生活空間、親子空間、工作空間」,成為大家最迫切需要學習的課題。長期窩在家,發現自己竟然和一起生活好多年的周邊環境不熟,正好可以把握這段居家時光,好好認識居住的地方。
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邀請在新北各地落腳的創作者們,分享他們如何從生活中找到創作靈感的方法,好好地享受身邊唾手可得的自然環境,從避開人群密集的鬧區中找尋街巷裡的趣味。
本期內容製作期間,適逢疫情嚴峻時刻,為了避免群聚,季刊團隊以線上邀稿及連線採訪,取代過去幾期的現場拍攝採訪。感謝受邀的創作者們配合市府相關政策,線上工作呈現的創作品質非常精彩,特此感謝。
封面故事部分,邀請這些需要獨立工作空間的視覺工作者們,分享他們的創作環境:圖文創作者王春子小姐和藝術家老公廖建忠,選擇住在八里的觀音山半山腰,他們覺得在八里生活比較放鬆,創作更自由;熱愛拍貓的吳毅平攝影師,出了好多本跟貓有關的攝影作品,平常他住在交通超級便利的新店大坪林站附近,方便他前往許多人跡罕見的角落遇見貓。
文字創作者不喜歡住在太熱鬧的市中心,他們偏愛住在城市邊緣:小說家高翊峰年輕時在新店山中的社區租屋,後來在此購屋,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他特別撰文拍照分享他的山居生活,以及他在郊山生活的幾位自然界「好友」;詩人廖偉棠從香港移居林口,他居台思港,落筆成詩,拍照如畫,他說吸引他的是林口的霧;長期住在花園新城的作家楊索,她幾乎認得整個社區的文青住戶,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人生故事。
新北市歡迎各式各樣的創作者前來,許多不是新北原住民,因為不同的緣分,被動也好,主動也有,到了新北生活,在這裡繼續創作:
年輕時期的張小雯,多才多藝,不僅是創作歌手,在台北市中心也開了知名義大利餐廳,後來搬到新店中央新村,轉型成私宅無菜單料理,許多人專程前來;這幾年移居北海岸在金山開店的大Q,曾是簡單生活節團隊的重要成員,也曾擔任好丘創始店的店長,選擇離開城市快節奏的步調,在金山過起另一種生活。
此外,本期還邀請了幾位在板橋435藝文中心駐村的藝術家,以及長期在鶯歌從事陶瓷創作的工作者,分享他們在地創作的心得。疫情期間,大家都辛苦了,希望新北市的創作者們持續努力,期待大家未來更精彩的作品。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總編報告 飲食主題相關的各式創作,例如電影和紀錄片,以及個人寫作和雜誌專題,不僅吸引文青的喜愛,更成為許多美食愛好者不只看熱鬧也看門道的追逐內容。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劇情描述洛杉磯知名餐館的大叔主廚,先是為了經營理念跟老闆拍桌子,然後跟一位專程來他的店品嚐料理的飲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去年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參訪「臺灣漫畫基地」,挑選漫畫送家人,其中一本就是《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簡稱「小梅屋」)。這部漫畫可說是千禧年來第一本本土漫畫家繪製的台灣料理漫畫,不僅重現舊時代的美味菜餚,更實地取材消失的地景建築,帶領讀者重返中日文化交融、美食齊聚的美好年代。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總編報告 飲食主題相關的各式創作,例如電影和紀錄片,以及個人寫作和雜誌專題,不僅吸引文青的喜愛,更成為許多美食愛好者不只看熱鬧也看門道的追逐內容。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劇情描述洛杉磯知名餐館的大叔主廚,先是為了經營理念跟老闆拍桌子,然後跟一位專程來他的店品嚐料理的飲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去年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參訪「臺灣漫畫基地」,挑選漫畫送家人,其中一本就是《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簡稱「小梅屋」)。這部漫畫可說是千禧年來第一本本土漫畫家繪製的台灣料理漫畫,不僅重現舊時代的美味菜餚,更實地取材消失的地景建築,帶領讀者重返中日文化交融、美食齊聚的美好年代。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自畢業後,在北部前前後後加起來工作近10年,曾住過內湖、竹科新手村金山街、永春、南港、明德、板橋新埔、忠孝新生,然後再到現在的府中,像遊牧民族一般,逐工作而居。
Thumbnail
最近在因緣際會之下重返雙北市,卻在一些日常生活選擇的當下,突然有一種陌生的感覺。這篇文章還描述了看似熟悉的事物卻帶來陌生感的感受,以及對時間、空檔的掙扎與感悟。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青鳥書店中山店。上次是開車上來的,這次則是從火車站,慢慢地走上山來當作散步。一方面可以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 從火車站走到青鳥書店,從登山的小巷子走上山,沿途會經過許多小巷弄。這些巷弄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住家。雖然沒有經過特別的整理,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其實山並不高,走個1
Thumbnail
鄉下人進城都需要有正當理由,不然來回一趟車程花費的時間,倒不如用來閱讀和寫文章。若是朋友招喚自然欣然赴約,這趟聚會處正好在台北同安街尾端,趁此機會我能再度重遊這條富有人文風味、歷史典故的城南舊街。歷經清代、日治時期、民國迄今變化不大的街景風貌,由頭走到尾,彷彿感受一條歲月長河悠悠靜謐的時光之旅。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前兩天去嘉義小散心,接著換台南出差。從嘉義驅車前往工作地點的時候,我一直看著窗外風景。一望無際地田、池塘,開著不知什麼種類花朵的樹木從車窗外飛逝而過,鄉間景色對我來說總是十分新鮮。可惜路上我唯一認得出來的樹木是洋風鈴木,之前曾看台南朋友貼過洋風鈴木粉紅花朵盛開的浪漫美景,雖然眼前閃過的洋風鈴木也不過
Thumbnail
臺灣南投中興新村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的觀光景區,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魅力,適合放鬆休閒散策。本篇文章以作者親身體驗為依據,分享了在中興新村的一日遊行程及深度體驗。適合喜歡探索風土人情,品味歷史文化的旅行者。提出了景區轉型觀光園區的建議。本文將為您帶來更多探尋臺灣南投之美的應用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自畢業後,在北部前前後後加起來工作近10年,曾住過內湖、竹科新手村金山街、永春、南港、明德、板橋新埔、忠孝新生,然後再到現在的府中,像遊牧民族一般,逐工作而居。
Thumbnail
最近在因緣際會之下重返雙北市,卻在一些日常生活選擇的當下,突然有一種陌生的感覺。這篇文章還描述了看似熟悉的事物卻帶來陌生感的感受,以及對時間、空檔的掙扎與感悟。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青鳥書店中山店。上次是開車上來的,這次則是從火車站,慢慢地走上山來當作散步。一方面可以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 從火車站走到青鳥書店,從登山的小巷子走上山,沿途會經過許多小巷弄。這些巷弄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住家。雖然沒有經過特別的整理,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其實山並不高,走個1
Thumbnail
鄉下人進城都需要有正當理由,不然來回一趟車程花費的時間,倒不如用來閱讀和寫文章。若是朋友招喚自然欣然赴約,這趟聚會處正好在台北同安街尾端,趁此機會我能再度重遊這條富有人文風味、歷史典故的城南舊街。歷經清代、日治時期、民國迄今變化不大的街景風貌,由頭走到尾,彷彿感受一條歲月長河悠悠靜謐的時光之旅。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前兩天去嘉義小散心,接著換台南出差。從嘉義驅車前往工作地點的時候,我一直看著窗外風景。一望無際地田、池塘,開著不知什麼種類花朵的樹木從車窗外飛逝而過,鄉間景色對我來說總是十分新鮮。可惜路上我唯一認得出來的樹木是洋風鈴木,之前曾看台南朋友貼過洋風鈴木粉紅花朵盛開的浪漫美景,雖然眼前閃過的洋風鈴木也不過
Thumbnail
臺灣南投中興新村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的觀光景區,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魅力,適合放鬆休閒散策。本篇文章以作者親身體驗為依據,分享了在中興新村的一日遊行程及深度體驗。適合喜歡探索風土人情,品味歷史文化的旅行者。提出了景區轉型觀光園區的建議。本文將為您帶來更多探尋臺灣南投之美的應用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