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好險前年決定移居而且提早讓自己具備了遠端工作的條件與技術而超前佈署嗎?或說其實單純只是移居花蓮生活遠比在臺北來的居家嗎?更該說是慶幸吧!慶幸我不需要為了工作生計或為了對家人或國家的職責每日出門膽顫心驚。
總之,慣常去補貨的超市賣場照樣營業,想去的大山大海隔著口罩依然聽得清楚我說話,雖然東華大學籃框都被加蓋少了運動選項,但鐵馬單騎天空海闊任我行。
從前以為九點起床就叫晨型人,搬到農村才知九點已經是農人早上工作結束的時間。
花蓮午後常下雨不適合戶外運動,但要我七點出發實在太難,所以通常八點起床接農人的班,不須鬧鐘只要窗簾敞開,陽光大腳一跨走進我面東房間搔全身隱隱又暖暖的癢。
起床後完成幾個固定習慣(感謝
原子習慣、
師父和
搞定並列我今年最重要的心靈工具書),視情況決定遛狗路線,九點出門運動;有時只是從慶修院散步到隆昌或往山上去楓林步道,或者單車台九193繞一圈。
講單車,這段路線尤其推薦台九南下193北返,最熱是台九因為全程公路無遮蔽,雖有便利商店但疫情期間也不能在裏頭吹冷氣所以趁早上不太熱趕緊通過轉193。193沿途聚落不多人車稀少,如果沿著東華切過月眉大橋北返只會遇到上月眉部落;就算繞遠從豐坪村過河,也頂多劃過米棧部落和下月眉部落,全程可暢快呼吸而且一衝出193轉台11往右彎就是太平洋心曠神怡。
台11丙風景,手指入鏡證明我單車還不夠熟,騎久會手抖。
台11丙壽豐風景,聽說張菲在附近有自己的輕航機場。
趁這段居家期間大肆整頓了有点宅(叫做有点宅因為我的公司叫做有点文化—不是簡體字是古字—因為我喜歡大家圍爐生火的感覺—希望我們公司做的是幫大家的願望加柴添火的事)。
廚房完工大半,接著就是客廳、房間和樓梯走廊玄關…,太多地方要弄我只希望解封前可以完工。廚房花了不少錢但對我來說這是投資。這筆錢可能有人買基金股票,人生苦短難料,我選擇蓋一個給自己每天下床煮咖啡開啟活力一天動力的美廚房。
白天幾乎都在工作,業餘時間整理家裡,偶爾閱讀。幫成立一年多的熟齡線上電台剪出了兩集
疫情特別篇;持續發想農村訂閱制實現的可能,嘗試開啟第一批
會員社團;另外也著手規劃疫情過後打算來花蓮出遊的熟齡長輩搶先預購行程。
整理了一個花蓮書區,發現花蓮作家很愛用「來去」這個詞。
隔離在家會讓你更清楚需要多少運動與熱量,需要多少睡眠與瞎混。晚上十點床上躺平,使勁地看各種無腦影片放空然後睡著,不時催眠自己擺爛吧耍廢吧就這樣吧…
Q:疫情期間,我們應該好好休息放一個假嗎?
看情況。如果你已功成名就,那沒問題,但我差得遠,絕對不準放假。
沒太多人問我花蓮疫情,心遠地自偏也不太關心疫情現況。因為定時刪除手機搜尋偏好和戒除臉書,沒電視也不太看網路新聞的情況下,知道疫苗好像是個大家爭論的議題,詳細在爭什麼我也不太清楚。人,只要一碰到手機就會覺得很多事情要做,只要一離開手機就會覺得很多事情錯過,這無關身在何處收入多少,就是四個字。
不是啦是靜極思動,我一輩子的課題。
疫情損失十幾萬而已,原本手上工作大多只是延期,幾個旅遊團直接取消是硬傷,但疫情不該是頹喪的理由。又不是世界末日,十幾萬不只是新台幣更是客人朋友對我的信任,信任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未來還有機會再相聚碰面合作互相砥礪成長。
但這兩週有股前所未有的焦慮。
準確來說,這焦慮打從兩三年前就開始了,也是同樣的焦慮促使我移居和創業。我想調整收入來源比例,從自由接案者脫身,轉換到更安穩或至少更有前景的軌道。再幾年就四十歲了,體力和精神都無法負荷身為自由接案者的時好時壞大起大落朝生暮死且戰且走。比比我才華洋溢者皆是且大多比我年輕,比比我年輕有為者皆是且大多比我便宜,遲早會被淘汰況且產業趨勢早已板塊位移。
在臺北時我常想,這樣的日子還能過多久?想要的生活沒有一百種但怎麼遙不可及?明知不可為就別為,長大就是懂得賠禮跟得罪再賠禮跟得罪,見好就收見壞就閃,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生活。
三十歲之前,好奇王嘉明的腦袋裝什麼;三十歲之後,好奇王嘉揚的腦袋裝什麼。這兩群人都是我的同溫層,畫了一下未來可預期的收支曲線圖,決定換跑道起飛,秉持劇場給我的養分和我所擅場的導演、編創、策展與統籌思維然後各種開眼界各種學習然後挫敗轉念跟再起,然後發現自己不符合紓困資格還要繳稅。
疫情不是藉口,失敗家常便飯,所謂的習慣靠的不是完美而是堅持。我知道,我們都感覺自己像一隻意外降生天體營的吸血蚊子,知道要做些什麼但不知該怎麼做,知道應該未雨綢繆但又怕說不定雨只下在我頭頂,不撐傘反正感冒輪不到我。
永遠勇於嘗試,感冒只是小事。不要害怕,比你更有決心的人不會比你不焦慮,只是因為他們知道一件事之所以成功靠的不是完美而是持續。我們能趁這段時間做什麼?準備什麼或加倍去補足什麼?
不要羨慕那些選擇啥都不做只是等疫情過去的人,那是他們的人生而你是你,彼此理念不同資本不同背景不同;不要讓一天掛零No Zero Day,每天都要有所成長跟累積;不要跟會讓你產生負能量或沮喪洩氣的人在一起,批判和清談也許可以濟世但不會濟你;勇於嘗試未知畢竟有時你的未知只是因為你的無知,取暖不會讓戶頭增多只會讓電費增多因為手機需要充電。
最重要的是,不要太關注疫情報導,少上臉書,讓自己靜下來。臺灣以外世界其他的地方早就在恢復中了,數位工具不比數位思維重要,如果等臺灣恢復後才開始想這些就慢了。
人生也許已經過半但還不到放棄的時候,靜極思動起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