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我們不孤單:談自傳式小說《無法平靜的夜晚》之新書講座後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久違參與線上新書講座,在疫情之下可以方便的在家靜靜的聆聽作家們的討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臉書)

久違參與線上新書講座,在疫情之下可以方便的在家靜靜的聆聽作家們的討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臉書)

週五隔天還要補班的夜晚,速速吃完晚餐後馬上上線參加這場講座。

新經典文化邀請作家陳雪與吳曉樂,來討論這本來自荷蘭年輕作家,

布魯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的29歲得獎者,

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的新書《無法平靜的夜晚》

主題為:「寫作時,我們不孤單。」



尚未讀過這本書的我,完全是因為這場講座的主題所吸引的。

雖然還沒閱讀過,無法完全體會這本書乘載的力量與意象,

但仍想將講座中提及的思考記錄下來,並將此書列入待閱清單當中。

raw-image


出生在傳統酪農、基督教家庭的女孩Jas,在她十歲時,失去了哥哥馬諦斯…





這種帶有自傳體式色彩的小說,在文學當中所佔的比例不算太少。

我直接聯想到前一陣子讀的《房思齊的初戀樂園》與《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當然自傳成分佔多少我並不確定)。

每次我閱讀這類書,讀到作者用文字切切實實寫下的那些橋段時,

那種彷彿把我拉到他回憶的某個時間點、某個維度空間裡,

雖並不如大門敞開般地揭露,但那種「暴露」的感受,

對我來說是非常直接且真實的。

每次的閱讀,我心中都有個深深有個疑問,

那就是:作者為何而寫?

「傍晚以前我會回家。」他對母親說,然後走到門口。這時他再次轉身向我揮手。日後,我腦海會不斷重現這一幕,直到他的手臂不再舉起。我開始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說過再見。     ─《無法平靜的夜晚》

在這次的講座中,陳雪和吳曉樂老師也 有了討論:「動機比邊際更重要」。


有人認為,創傷的解法,

「記起來,說出來」

創傷之所以稱為創傷,而非單是過去式的事件,

就意味著面對它並不容易,

可能不願被提起,不能被談論,

但同樣也是無法被遺忘了。


同樣的,創傷具有改變一個人的影影響力,

發生之後,「我」就被改變了。

讓自己以不同的方式面對創傷,

其實就是在找自己的過程。


也許這些作家寫下的潛在動機,都是在找自己吧。

但我並不覺得,那會是個目的地,

寫下了並不代表你真的找到自己了,

文字的構築都是在思考、理解,

是段沒有終點的路程。

我想,也不會有目的達成的那一天。


有人問萊納菲爾德:寫作對你來說是治療嗎?

他說:「寫作是把悲傷的事和美麗的事變成藝術。」


這也讓我想到林奕含在《房思齊的初戀樂園》專訪時說的:

「當你閱讀時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


最後我想寫作是不是治療並不那麼重要了,

重要的事,讀者透過文字的傳達,

感受到了這個主題對作者的重要性。


講座尾聲很驚喜的看到荷蘭遠端連線的台灣版譯者郭騰傑,

也補充了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那就是主角「Jas」,在荷蘭語當中就是外套的意思。

而主角不再脫掉外套所隱射的意義,

就由各位讀者們細細體會了。

「特立獨行有時會令人孤獨,但我可以透過寫作來驅散一部分這樣的孤獨。寫作時,我從不孤單。」─ 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讀抒一誌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況閒聊 – 關於寫作 每個星期我都會想到不同的題目作為寫一篇文章的標題。新想法通常是午晚凌晨天未光時突然醒來時光臨。在我闔上眼,希望可以再睡着,放鬆心情和理清自己的想法時,會想到新的文章題目。就在此時先用Draft記錄低想到的,待醒來的時候再作文章。(不過起了的標題未必一定會作)
Thumbnail
近況閒聊 – 關於寫作 每個星期我都會想到不同的題目作為寫一篇文章的標題。新想法通常是午晚凌晨天未光時突然醒來時光臨。在我闔上眼,希望可以再睡着,放鬆心情和理清自己的想法時,會想到新的文章題目。就在此時先用Draft記錄低想到的,待醒來的時候再作文章。(不過起了的標題未必一定會作)
Thumbnail
開始公開寫作有幾番心情轉折,我認識非常多寫作高手,因此對自己漫無章法的寫作方式有些許自卑,過去除了苦悶的國中時期寫散文或是風花雪月的詩給好友之外,偶爾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抒發心情,連自己也極少重讀。 讓我動念在網路上公開文章的其中一個催化劑是讀了劉梓潔的「愛寫」。我從「父後七日」的散文集開始認識劉梓潔的
Thumbnail
開始公開寫作有幾番心情轉折,我認識非常多寫作高手,因此對自己漫無章法的寫作方式有些許自卑,過去除了苦悶的國中時期寫散文或是風花雪月的詩給好友之外,偶爾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抒發心情,連自己也極少重讀。 讓我動念在網路上公開文章的其中一個催化劑是讀了劉梓潔的「愛寫」。我從「父後七日」的散文集開始認識劉梓潔的
Thumbnail
淡雅奶茶色海洋中,擁抱鋼筆的女孩在發光,黑白筆觸構築而成的她,正在純白紙頁上,勾勒一座繽紛小花園……
Thumbnail
淡雅奶茶色海洋中,擁抱鋼筆的女孩在發光,黑白筆觸構築而成的她,正在純白紙頁上,勾勒一座繽紛小花園……
Thumbnail
這是開點評直播時遇到的事情。 有一位來自香港的作者,在點評活動投稿了一篇短篇作品,雖然因為直播時間有限的關係,沒能看完,但從賞析到的部分,已經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憤慨。 作者想將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展望,在創作的世界中成真,也正因為如此,劇情之中有些展現部分就顯得過於殘酷,讓當時的我頓時不知該
Thumbnail
這是開點評直播時遇到的事情。 有一位來自香港的作者,在點評活動投稿了一篇短篇作品,雖然因為直播時間有限的關係,沒能看完,但從賞析到的部分,已經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憤慨。 作者想將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展望,在創作的世界中成真,也正因為如此,劇情之中有些展現部分就顯得過於殘酷,讓當時的我頓時不知該
Thumbnail
週一難得有空參加「微讀詩」社團的活動,從書架中抽出二十幾歲買的詩集,恰好翻到用金屬書籤夾著的內頁,瀏覽之下,依舊十分有感覺,那時的心境和這首詩很像,但如今更多的是緬懷,便決定與大家分享這首詩: 路寒袖,〈遠方〉 七月之后 我們就都是流落的書生了 只是你在南,我在北方 候鳥每一掠過 拖累至今,每每
Thumbnail
週一難得有空參加「微讀詩」社團的活動,從書架中抽出二十幾歲買的詩集,恰好翻到用金屬書籤夾著的內頁,瀏覽之下,依舊十分有感覺,那時的心境和這首詩很像,但如今更多的是緬懷,便決定與大家分享這首詩: 路寒袖,〈遠方〉 七月之后 我們就都是流落的書生了 只是你在南,我在北方 候鳥每一掠過 拖累至今,每每
Thumbnail
久違參與線上新書講座,在疫情之下可以方便的在家靜靜的聆聽作家們的討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臉書) 週五隔天還要補班的夜晚,速速吃完晚餐後馬上上線參加這場講座。 新經典文化邀請作家陳雪與吳曉樂,來討論這本來自荷蘭年輕作家, 布魯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的29歲得獎者, 瑪麗珂‧盧卡絲‧
Thumbnail
久違參與線上新書講座,在疫情之下可以方便的在家靜靜的聆聽作家們的討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臉書) 週五隔天還要補班的夜晚,速速吃完晚餐後馬上上線參加這場講座。 新經典文化邀請作家陳雪與吳曉樂,來討論這本來自荷蘭年輕作家, 布魯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的29歲得獎者, 瑪麗珂‧盧卡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