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專業書籍翻譯甘苦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之前參與翻譯的書終於都出版了,希望能對有志於聲音工作這條路的朋友們有些幫助,回歸正業也過了一陣子,來發表一下中譯的感想。
中譯在聲音工作這行上….也許應說影視技術這塊領域上,一直沒什麼有系統的中文化,現有的中文翻譯書也是各翻各的,甚至譯者不見得有這行經驗,反正先翻先贏也是某種話語權,至於翻的正不正確?合不合原意?是不是最佳的?業界認同?就見人見智了,很希望有個聲音權威的單位來統一這些譯詞,可惜至今只有國家教育院(https://terms.naer.edu.tw/)這個單位有試圖去做,但畢竟較偏學術人員去做的整理,在我翻譯查詢的過程中,還是覺得有些名詞翻的不夠精準,有點可惜。統一這些名詞中譯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曾經以為某些英文字只是各家廠商用詞不同,中文翻成相同意思即可,但後來才知外國人不是這樣看待的。比如說混音器上常見的Gain,一般我們翻成“增益”,但有些廠牌混音器上,相同功能的旋鈕叫Trim,甚至有的混音器上同時有Gain跟Trim,這時如果都翻成增益就分不清了,以功能來說,Gain多指訊號放大到可用大小沒錯,而Trim原文有削減、調整之意,雖然大部分指的功能跟Gain相同,但同時存在時,Trim多指訊號增益放大後的“微調”工作,這樣兩者中譯就能做出分別。
翻譯工作當然不是只有聲音工作者才能做,它必需有不同領域的人參與,因為許多術語也不是影音產業專用,物理界、學術界,甚至醫界都可能使用同一個單字去做表示。像是Echo這個字翻成“回音”或“回聲”都可,海中潛艇用的聲納或醫學的超音波也都使用這個單詞,之前做另一個案子時,居然聽到一種說法稱回聲跟回音兩者是不同的。有物理教育者認為聲音傳播應先學習回音才能談殘響(reverberation),但就我的認知,這兩種是不同現象,真的要講,應說聲音傳播一定會先提到反射音(reflection),回音或殘響都是之後發生的現象,不過因為我也不是聲學研究者,即使我求證一些人,發現解釋都不太相同,所以最後也是尊重教育者目前的解釋法。
另一個例子是attack這個單詞,聲音行業就有兩種不同地方可看到,一種是指聲音發出至消失的四階段ADSR(Attack-Decay-Sustain-Release),通常合成器製作聲音時常會用到;另一種出現在錄音工程的Compressor、Gate等效果器上,這兩方面的單詞意思相同嗎?
合成器上的ADSR指的是聲音產生到消失的四階段:
來源:https://theproaudiofiles.com/synthesis-101-envelope-parameters-uses/
Attack在此指的是聲音引發到發出最大音量所花的時間。但在Compressor等效果器上,Attack指的是訊號經過這個效果器,高或低於設定threshold(閾值)時,要多快的時間去啟動效果器,開始作用在訊號上,也就是一種被“觸發”的機制,而就聲音四階段而言,聲音的產生也是被“觸發”的,比如敲下小鼓、拍掌、丟石頭入水中,都是有個外力去擾動原本達到平衡的空氣分子,所以個人認為Attack這個詞在各方面來看,翻成“觸發”都會比“起音”好,“起音”只適用在聲音四階段,對效果器的運作卻是不通的,而“觸發”在兩種狀況下都合用。但翻譯也不是我說了算…沒有一個權威性單位去制定譯詞,還是不成的,怎麼說呢?目前有的專業中文書都是各自翻譯、因循電子或物理用詞,或像是誰先用了某個中譯詞,還行得通,就會用下去,翻譯時會先參考已有的用詞,但這些所謂的“行話”真的是個好中譯嗎?值得我們去思考。
還有些單詞是有歷史來源的,但翻譯的時候,要忠於那時代的用法?或是轉換成現代用法?幾年前,我參加一個專業音樂節目製作的研習營,我們是在電視攝影棚上實務課,但來的外國工程師們算是外景製作人員,所以發生了很好笑的事。外景作業拍攝時,副導會先喊“Roll sound! ”,錄音人員會回應“Speed”,這是盤帶時期的用語,之所以會喊“Roll Sound ”而必須回答“Speed”的原因是以前用盤帶錄音機錄音,按下錄音鍵後,機械裝置從靜止到轉速穩定需要一點時間,轉速若不穩定,錄下的聲音會有速度問題,所以錄音師確定轉速穩定後才回覆“Speed” (若要中譯,大概是速度跟上之意)。即使現在電影從業人員還延用著這樣的術語(這點不確定台灣是不是仍這樣喊),但現在錄音已進入硬碟或記憶卡時代,要Roll sound (翻譯若忠於原文應是“聲音跑帶”之意,也就是叫錄音師開始“錄音”)?Speed?(現在沒有轉速問題了)當時那個研習營就要我們一群電視棚內專業人員這樣喊,我們都暗想著:「要Speed什麼東西?」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有些用語還沿用著,但中譯出來,個人覺得很好笑就是了,這段口令最後採用的是台灣常用的口令,方便大家學習與理解。
當然還有很多單詞是很難中譯、或從未有過台灣版中譯的,因為中國翻譯影音製作書籍的速度神快,但較偏“直譯”,像是microphone,台灣就是直接音譯成麥克風,中國就稱為“話筒”,若台灣沒有麥克風這詞,也許影視互相交流久了後,我們就跟他們一樣稱為話筒了,這就是我指的話語權,你不去中譯它,要不就用原文,要不就可能用出現過的中文,久而久之即使翻的不好,大家也就沿用下去,到時有更好的中譯詞出來,大家習慣也難改了。但是長久以來,各種學科都各做各的,橫向連結一向都很弱,沒有個專業單位去討論統整,而台灣專業領域多習慣用原文,原文能溝通就好了,何必要中譯?所以想要中譯這些專有名詞/術語真是吃力不討好,純粹只是為了傳承及教育,剛好我有時間、有這個機會就試著做做看,也許做的還不夠好,如果各位看完了那幾本書有意見的話,也虛心聆聽各位的回響。真心地希望能多引進些國外的專業好書,省了大家摸索的時間,當然也要有人支持出版社去做這些事才行囉!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發聲課程一開始很單純,就是做對了姿態調整,像健身一樣,就會改變聲音的音質,同時拓展了音域,也使音量有更大、更小的調整空間。另外,就是搭配了自己在投資理財業算是小有聲望的講師經驗,在節奏斷句與音量音高的組合上,教大家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使用合宜的聲音,而有專業的好感度。 那怎麼會教著教著,產生了"聲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增進聲語說服力"的前題在於"開發人聲質量域上",音質明亮、咬字清晰、抑揚頓挫等等對於聲語說服力與魅力有關的描述,要做的出來都要有更好的發聲能力去做支持。 在"增進聲語說服力"的課程中,有三個主題,包含了斷句節奏、音高音域四象限所組成的聲語情境,以及音質上令聲音有魅力、說服力的重要關鍵。
開發人聲質量域旨在提升人聲的音質、音量與音域的發聲能力,能令音質變亮、音量變大、音域變寬。 發聲相關的重要部位包含聲帶與鼻口唇齒舌咽,前者若有閉合不全問題,則聲音偏向假音,而若是閉合過度用力,則容易造成聲帶的損傷;後者,則是咬字上子音與母音的創造,靈活的鼻口唇齒舌咽動作變化,是使咬字清晰的關鍵。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聲調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語言詞彙,那你知道聲調還可以創造出什麼有趣的現象嗎?華語有四聲、臺語有八聲七調、粵語也有九聲六調,這麼多的聲調到底有什麼用意呢?
Thumbnail
「狀聲詞」,又稱為「摹聲詞」、「擬聲詞」、「象聲詞」,是描摹聲音的詞彙。運用狀聲詞,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
Thumbnail
我們在前面有提到輔音的發音位置、發音方法,看起來好像介紹完全部的輔音了。不過你有發現這些文章介紹的輔音有什麼共通特色嗎?原來是這些輔音都是氣流「從肺部向外」流出形成的發音。那麼,有沒有氣流從外而內的發音呢?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發聲課程一開始很單純,就是做對了姿態調整,像健身一樣,就會改變聲音的音質,同時拓展了音域,也使音量有更大、更小的調整空間。另外,就是搭配了自己在投資理財業算是小有聲望的講師經驗,在節奏斷句與音量音高的組合上,教大家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使用合宜的聲音,而有專業的好感度。 那怎麼會教著教著,產生了"聲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增進聲語說服力"的前題在於"開發人聲質量域上",音質明亮、咬字清晰、抑揚頓挫等等對於聲語說服力與魅力有關的描述,要做的出來都要有更好的發聲能力去做支持。 在"增進聲語說服力"的課程中,有三個主題,包含了斷句節奏、音高音域四象限所組成的聲語情境,以及音質上令聲音有魅力、說服力的重要關鍵。
開發人聲質量域旨在提升人聲的音質、音量與音域的發聲能力,能令音質變亮、音量變大、音域變寬。 發聲相關的重要部位包含聲帶與鼻口唇齒舌咽,前者若有閉合不全問題,則聲音偏向假音,而若是閉合過度用力,則容易造成聲帶的損傷;後者,則是咬字上子音與母音的創造,靈活的鼻口唇齒舌咽動作變化,是使咬字清晰的關鍵。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聲調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語言詞彙,那你知道聲調還可以創造出什麼有趣的現象嗎?華語有四聲、臺語有八聲七調、粵語也有九聲六調,這麼多的聲調到底有什麼用意呢?
Thumbnail
「狀聲詞」,又稱為「摹聲詞」、「擬聲詞」、「象聲詞」,是描摹聲音的詞彙。運用狀聲詞,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
Thumbnail
我們在前面有提到輔音的發音位置、發音方法,看起來好像介紹完全部的輔音了。不過你有發現這些文章介紹的輔音有什麼共通特色嗎?原來是這些輔音都是氣流「從肺部向外」流出形成的發音。那麼,有沒有氣流從外而內的發音呢?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