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明西方電影史(一~五)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一)電影誕生之際

時間

1890s-1910s

背景

1. 西洋鏡已被發明,發現視覺暫留的表現方式。
2. 攝影術不斷精進,曝光時間逐漸縮短。
3. 愛迪生已發明活動電影視鏡,但僅供一人觀賞。

導火線

盧米埃兄弟之父,試圖改良活動電影視鏡但失敗,直到兄弟倆人改良,用電放映機才被真正發明。

關鍵

1895/12/28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盧米埃兄弟公開播放12部1分鐘影片並收費,史家多認為此為「電影誕生之日。」

過程

盧米埃兄弟(1862-1954/1864-1948)
  1. 表現現實生活的內容。
  2. 基本上沒有導演編排或干預,皆為現場錄製。
  3. 基本上沒有故事情節。
  4. 代表作:《火車進站》
>梅里葉(1861-1938)
  1. 發明慢鏡頭、快鏡頭、疊印、二次曝光等簡單電影特效。
  2. 以固定不動的中景錄製戲劇表演。
  3. 史上第一位導演。
  4. 代表作:《月球歷險記》

結果

  1. 盧米埃兄弟開創「再現美學」,梅里葉開創「表現美學」。
  2. 電影從「照相本性」中跳脫出來,並發掘出假定性、敘事性、綜合性等特點,讓電影發現其足以成為更為特殊的藝術之本質。

二、電影敘事語言確立

時間

1910s-1920s

背景

1. 電影藝術性不足,社會普遍不認可電影工作者,並認為觀賞電影是中下階層的娛樂活動。
2. 電影尚未擁有自己的敘事語言,以及獨特的表述手段。

導火線

格里菲斯1904年自演員身分轉換為導演,並陸續執導了400多部影片,最後於1915年拍攝《國家的誕生》

過程

格里菲斯(1875-1948)
  1. 以鏡頭作為表現手段,並將之分為中景、近景、特寫等片段,使電影擺脫了純紀錄的困境。
  2. 使用閃回、平行剪接等手法敘事,加強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關係。
  3. 突破戲劇的「三一律」,讓電影編劇有更多獨特的表述方式。
  4. 發展出似蒙太奇的手法,卻尚未能意識到並發展成理論。

結果

格里菲斯以《國家的誕生》取得成功,卻又因《忍無可忍》而失敗,但後者發展出的藝術價值被史家稱為是「光榮的失敗」。

影響

使電影具備自由獨立的表現手段,並透過鏡頭安排和剪輯來讓電影具備最大限度的時空轉換自由,為電影藝術奠定下許多良好基礎。

三、歐洲前衛電影

時間

1920s-1930s

背景

  1. 除了格里菲斯,當時尚有英國勃列頓學派、法國芳森學派、瑞典學派等電影研究者,不斷開創新的電影語言。
  2. 世界電影發展逐步擴張為三:好萊塢電影、蘇聯蒙太奇運動、歐洲前衛電影。
  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文藝界掀起反傳統風潮,並出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印象派、立體派等探索潛意識或抽象造型的藝術流派。

過程

表現主義(德國)
  1. 戰敗國德國,為求在世界電影市場與好萊塢競爭,決定起用流行於德、奧、北歐等地的「表現主義」。是將藝術視作「自我表現」,重視寫意而不求形似,常常充滿悲觀、諷刺的色彩。
  2. 1920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問世。該片在燈光及布景上有著誇張、變形等特點,人物設計、攝影角度、場面調度也充滿奇異。
達達主義(法國)
  1. 法國青年文藝學家,因不滿大戰前的世界,欲將舊世界破壞,並讓新的精神世界產生。是以反對一切有意義的事物,主張偶然因素導致的自發性表現(如夢囈、胡言亂語),嘲諷人的本質活動。
  2. 1924年《機械芭蕾》、《休息節目》等片問世,主張電影沒有故事,人們可以從任何角度去檢視,其內容往往帶有淡淡的諷刺及幽默。
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之分岐)
  1. 主張對於人的內心世界進行挖掘,是將藝術的表現內容著重在「下意識」領域,內容多以佛洛伊德理論為基礎。
  2. 1926年《貝殼與僧侶》、1928年《安達魯之犬》等片問世,主張表現人的非理性行為,並大量使用柔焦、搖鏡、疊印、旋轉等手法,更利用閃回、倒敘、平行剪輯來處理內容。

結果

這些電影運動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反傳統而起,這些前衛電影在短短不到十年間,便經歷過興盛衰敗,形成了電影史上的奇特現象。

影響

  1. 表現主義雖在德國因潮流而逝,卻從此廣泛影響了世界電影。
  2.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雖因缺乏商業性,使得創作者紛紛轉換跑道,但卻為50年代的非理性電影奠下良好實踐基礎。
  3. 前衛電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現代派電影運動,提供了創作理念的根源與表現手法的運用。

四、蘇聯蒙太奇運動

時間

1920s-1930s

背景

  1.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上台,列寧意識到電影具有宣傳教育之作用,因此宣布「在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
  2. 1919年,蘇聯電影國有化,並成立國立電影大學。
  3. 青年蘇聯導演受到格里菲斯的影響,並試圖將電影塑造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導火線

國立電影大學的教授庫勒雪夫主張:每一種藝術都必須有素材,而電影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段,而構成方法則是按一種特殊的、創造性的次序,把片段連接起來。之後,庫勒雪夫進行了一連串的電影蒙太奇實驗,史稱「庫勒雪夫效應」

過程

艾森斯坦(1898-1948)
  1. 1924年攝製《罷工》,試圖驗證「雜耍蒙太奇」的理論,但內容有許多令人費解的隱喻,導致影片內容流於形式。
  2. 1925年攝製《波茲坦金戰艦》,成功運用蒙太奇理論,使電影成為一種極具震撼力及影響力的藝術,甚至有部分國家為此刪減片段以改動結局。
  3. 1930年應邀至好萊塢拍片,但好萊塢出資人不甚滿意。回國後,艾森斯坦致力於電影研究與教學,並將蒙太奇提升到「辯證思維」的高度,也對其他電影相關問題提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
  4. 強調鏡頭是蒙太奇的細胞而非元素。意指蒙太奇具備有機性和典型化職能,是一連串的分裂體重新組合成的統一體。
  5. 反對純粹形式的蒙太奇(艾森斯坦早年的弊病),強調鏡頭內容也有決定性作用,可以表達藝術家的觀點及態度。
  6. 提出「有甚麼樣的世界觀,就有甚麼樣的蒙太奇思維」,將蒙太奇提升到思維辯證的高度。
普多夫金(1893-1952)
  1. 1922年加入庫勒雪夫的實驗室。1926年離開實驗室,開始獨立拍片。
  2. 1926年以小說改編攝製《母親》,轟動國際影壇。
  3. 日後又拍攝幾部電影,都有不錯的票房成績,且普多夫金也寫了不少電影理論專文,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做出巨大的貢獻。
  4. 蒙太奇發展共有三階段:技術蒙太奇、藝術蒙太奇、思維蒙太奇。其中,「技術蒙太奇」是按照物理時間,將不同時空下的各段影片連接成情節連貫的影片;「藝術蒙太奇」具有戲劇性、散文性及詩性,且分別可以造成衝突、敘事及隱喻的效果,是渲染氣氛及情緒感染力的手段,表現出藝術家的態度與評價;「思維蒙太奇」是辯證思維的境界,是人類迄今所能掌握的最完善思維形式,可以最完美地反映現實生活,但這取決於導演是否能為了認識生活而進行刻苦的思索,藉以善用甚至發展出新的蒙太奇手法。
  5. 蒙太奇不僅具有對比、比喻等效用,更能成為電影表現的手法,以及電影敘述的手段。

結果

堅決反對自然主義,強調藝術家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分解素材,加以取捨,然後綜合成新的整體,藉以反映出藝術家的世界觀。

影響

  1. 蒙太奇成為電影之所以為藝術的重大里程碑。
  2. 部分人士宣稱「蒙太奇萬能」,成為50年代紀錄派的主要攻擊對象。

五、好萊塢電影盛衰

時間

1920s-1950s

背景

美國電影發展初期,小公司林立,製片、放映、拷貝皆無人管理,拍片及偷別人拍的片皆無法可管,於是部分大公司聯合成立電影專利公司(愛迪生為首),試圖壟斷電影專利,威脅獨立製片商的生存,於是爆發「專利權之爭」。日後,由於華爾街財團發現支持獨立製片有助刺激競爭,於是在1918年,專利權之爭由獨立製片商勝出,從此拍片事業更是日益興盛。

導火線

電影業原本以紐約(美國東部)為中心,但由於專利權之爭,許多中小企業轉而移往加州南部(美國西部)。該處風景優美、陽光充足、日照長,相當適合進行電影拍攝工作,並於1920年正式建立好萊塢城。

興起

片廠制度的發明
  1. 麥克‧塞納特(1880-1960)於1912年建立製片廠,並規劃了流水式工作線,以製片人為主要中心(多半製片人即公司老闆),並對導演、編劇、演員、剪接等工作進行掌控。
  2. 在財團支持下,獨立製片商逐漸合併成八大製片廠: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哥倫比亞。這八間電影片廠不僅佔據了全美電影市場,更在歐洲打敗了獨霸二十世紀初的法國百代公司。
明星制度的建立
  1. 1910年,環球公司老闆卡爾‧萊梅爾由於洞悉演員具備吸引觀眾的潛在商業特質,因此高薪挖角格里菲斯旗下的女演員──芙羅倫斯‧勞倫斯,並以假新聞使之詐死,再讓她重新公開亮相,讓觀眾無不開始為明星瘋狂。
  2. 原本不光彩的演員職業,在明星制度出現後,演員地位大漲,許多隱姓埋名的演員紛紛公開真名,並要求越來越高的報酬。

近因

由於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電影成為觀眾逃避現實的出口之一,而為了跟隨市場流行,好萊塢製片人要求創作者模仿創作固定樣式的電影,即為「類型電影」,其元素主要有三: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圖解式的視覺。

全盛

喜劇片
  1. 美國喜劇電影最初是受到法國喜劇大師林戴的影響,由塞納特受到啟發,並發起了美國式火爆喜劇之端,後來塞納特發掘了卓別林。
  2. 卓別林(1889-1977)出生在英國,本為英國劇團的滑稽演員,在1912年美國巡迴演出時,被塞納特相中,並創立了「流浪漢」角色。1919年,卓別林自己創廠,成為好萊塢第一位身兼製片的電影創作者,並在作品中表現了對於小人物的人道關懷,被稱作「電影界的莎士比亞」。1952年,由於好萊塢十人案,卓別林離開了好萊塢,直到1969年獲得終生榮譽獎。代表作:《摩登時代》
  3. 巴斯特‧基頓(1895-1966)也是美國獨立製片人的先驅,擅長以「冷面笑匠」的表演方式,配合高難度的特技表演,劇情較少有溫情的一面。1933年,由於離婚後的酗酒問題,基頓退出電影界,直到1960年獲得終生榮譽獎。代表作:《將軍號》
  4. 自有聲片問世(1927年)後,原本以誇張演技和攝影機運動取勝的喜劇片優勢不再,除卓別林之外,許多喜劇大師都就此退出。
西部片
  1. 1903年,約翰‧波特拍攝了第一部西部片《火車大劫案》,此時期的西部片在故事上都相當通俗。
  2. 約翰‧福特(1895-1973)在1939年拍攝《驛馬車》(又譯《關山飛渡》),成功奠定西部片的經典形式,日後他亦拍攝不少非西部片,並在入圍五次奧斯卡中,成功得獎四次,成為好萊塢奧斯卡獎拿最多次的導演。
犯罪片
  1. 有聲片之後,犯罪片才開始流行,並在1930年代初期達到巔峰,成功為當時的經濟大蕭條下,各種為社會不平感到困擾的觀眾們,給予了一個安全又刺激的宣洩出口。
  2. 1934年,由於天主教會及保守派人士反對犯罪片內容,於是頒布《海斯法典》,使得犯罪片主角從罪犯換成了警長或偵探,直到1960年代才逐漸解禁。
  3.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1899-1980)從1940年開始在好萊塢拍片,他擅長營造懸念,並將觀眾心理因素融入在情節設計上,成功提高驚悚片的審美價值,然而他最擅長的,卻非情節設計,而是故事敘述的方式,如《後窗》、《北西北》、《驚魂記》等。
科幻片
  1. 1913年,好萊塢拍攝了第一部科幻片《化身博士》。1931年,環球公司拍攝了《科學怪人》,使得科幻片在1930和40年代大受歡迎。
  2. 科幻片中往往帶有人們對於科學未知的恐懼,並將原因歸咎於人類對於「惡」失去了控制。
歌舞片
  1. 因應有聲片而誕生,並配合彩色技術的成熟,以其浩大場面及歌舞表演的內容,盛行於1930年代,如《綠野仙蹤》
  2. 相對於舞台劇而言,對觀眾來說是較為便宜來欣賞歌舞的途徑,由華納兄弟公司作為開河之祖,其情節大多是小人物成為大明星,或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內容。

巔峰

奧森‧威爾斯(1915-1985)
  1. 好萊塢電影當時已致成熟甚至巔峰,卻因大老闆的控制而故步自封,無法開創新的電影美學。
  2. 奧森‧威爾斯初期在戲劇圈身兼演員及導演,並曾在廣播上進行一個出色的惡作劇。後來雷電華董事長親聘,於是他以自編自導自演之姿,在1941年拍攝了處女作《大國民》
  3. 大膽突破好萊塢的單一敘事觀點,使用多觀點及倒敘手法,更利用長鏡頭跟蒙太奇,將電影自由時空的特點發揮地淋漓盡致。
  4. 開創深焦鏡頭,利用鏡子反射造成的空間變形,使得鏡頭裡的表現性和紀實性被完美結合,成為日後紀實派推崇的特點。
  5. 由於《大國民》受到影評界的推崇,導致觀眾過度期待,卻因尚不熟悉這種敘事結構及表現手法,導致電影票房奇差,雷電華公司甚至大虧一筆。
  6. 奧森‧威爾遜日後仍進行了多部電影拍攝,卻常因其對於人物進行的心理分析部分,導致許多觀眾無法接受,公司老闆甚至任意刪減補充其片段,讓他大為不滿,與好萊塢電影圈鬧翻,最後在1958年離開好萊塢,還被稱作是「麻煩製造者」。從此,他多半在歐洲接拍一些不願拍的電影題材,甚至出演小角色,直到1975年,美國電影研究院才頒給他終身成就獎。

衰落

好萊塢十人案
  1. 二戰期間,由於軸心國法西斯主義正在擴張,好萊塢電影人士紛紛組織反法西斯同盟或委員會,到了1940年代時,更因德國入侵蘇聯而公開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並支持蘇聯政府,如卓別林。
  2.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卻開始對好萊塢進行肅清共產黨勢力的行動,引起電影圈極力反抗,最後更有十個人因此入獄。
  3. 1950年代後,好萊塢公布了黑名單共324人,並試圖對卓別林展開調查,這使得許多電影創作人才紛紛決意離開美國,包括卓別林。
  4. 好萊塢電影從此損失大批人才,其電影內容甚至轉向反共、反犯罪等題材,有關自由民主的題材則完全消失。
反壟斷法
  1. 1946年,美國政府通過「反壟斷法」,宣布派拉蒙及各大公司不得同時進行拍攝及放映工作,導致片廠無法在自己的戲院放映自己的影片,進而無法銷售出一些質量較差的影片,許多大公司因此紛紛解雇員工、壓縮經費,或賣出片廠,或與其他片廠合併。
  2. 許多獨立製片紛紛崛起,藉由和大公司租用器具,再由大公司發行,並以拆帳來獲得利潤,而大公司也紛紛轉向與獨立製片購買影片放映。
  3. 電影明星有鑑於片廠衰弱,紛紛轉向投入自由市場。
電視的普及
  1. 1950年代,電視逐漸在美國普及,電視台開始將電影版權買下,於電視上播放,導致戲院觀眾減少。此舉讓米高梅公司大為不滿,宣告這是對於電影的侵犯,並從此斷絕跟電視台買賣版權的交易,而電視台也由於無電影可播,只好開始著手製作電視節目。
  2. 一開始,好萊塢試圖透過腥羶色的電影內容,以及寬螢幕的尺寸來與電視對抗,但卻紛紛失敗。
  3. 1960年代,電影公司發覺到電視台帶來的可觀利潤,才開始紛紛出售舊片,甚至跨足到電視製作。其中,哥倫比亞公司最具遠見,於1950年代初期便創立銀幕珍品公司,負責專門製作電視片。
  4. 1970年代,多數電影公司近半利潤皆來自電視台的版權費,從此電視與電影握手言和。

結果

  1. 好萊塢電影的黃金片廠時期就此告終,卻也開始推動了好萊塢電影美學的變革,獨立製片商開始將保守的好萊塢帶往另一個方向。
  2. 好萊塢電影人才大量流失,卻因人才紛紛前往歐洲,導致歐洲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電影美學革命。
  3. 由於電視所帶來的新聞性、真實性,使得好萊塢電影開始意識到真實的重要性,並吸收了歐洲電影的特點,最後在1960年代後有了明顯的改變。

影響

新新好萊塢時期的出現。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9會員
364內容數
主要更新極短篇小說欄位,但不定期更新個人影評、電視電影編劇寫作技巧、提案技巧、其他電影知識......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分享或收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觀影囈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電影 大衛·沃克·格里菲斯D. W. Griffith 卓別林Chaplin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西席·地密爾Cecil Blount DeMille 法蘭克·卡普拉Frank Russell Capra 喬治·丘克George Cukor 霍華·霍克斯Howard Ha
西部片(The Western) 1. 主角是西部世界中,道德高貴的英雄。 2. 天生的神射手、騎馬技術一流。 3. 反派人物喜歡做生意,尤其是與土地、人民有所牴觸的生意,且不擇手段。 4. 小鎮、軍隊、女人是文明的依靠。 5. 主角在慾望和文明的兩難之中,必須做出抉擇。 6. 是用武力解
‧美國電影 大衛·沃克·格里菲斯D. W. Griffith 卓別林Chaplin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西席·地密爾Cecil Blount DeMille 法蘭克·卡普拉Frank Russell Capra 喬治·丘克George Cukor 霍華·霍克斯Howard Ha
西部片(The Western) 1. 主角是西部世界中,道德高貴的英雄。 2. 天生的神射手、騎馬技術一流。 3. 反派人物喜歡做生意,尤其是與土地、人民有所牴觸的生意,且不擇手段。 4. 小鎮、軍隊、女人是文明的依靠。 5. 主角在慾望和文明的兩難之中,必須做出抉擇。 6. 是用武力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是1995年李察林克雷特執導的浪漫劇情片,本片描述一位美國男子與一位法國女子在火車上相遇,並在維也納共度一天的故事,本片在當年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導演及編劇的親身經歷。導演曾經與一個叫Amy的女子在費城漫步一夜。
Thumbnail
2021年 TIDF「比紀錄片還陌生:紀錄片的原初」的單元中,引介了三位 19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期,美國前衛電影運動中的導演,其中選擇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 1936-)早期的七部實驗片作播映。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早前筆者舉行了卡薩維蒂的《影子》放映會,選舉播放《影子》,是因為它或許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 卡薩維蒂執導前的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可攜式攝影機出現,美國獨立電影的數目明顯增加,當中最具象徵式的人物有瑪雅黛倫,拍攝了《午後的迷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是1995年李察林克雷特執導的浪漫劇情片,本片描述一位美國男子與一位法國女子在火車上相遇,並在維也納共度一天的故事,本片在當年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導演及編劇的親身經歷。導演曾經與一個叫Amy的女子在費城漫步一夜。
Thumbnail
2021年 TIDF「比紀錄片還陌生:紀錄片的原初」的單元中,引介了三位 19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期,美國前衛電影運動中的導演,其中選擇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 1936-)早期的七部實驗片作播映。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早前筆者舉行了卡薩維蒂的《影子》放映會,選舉播放《影子》,是因為它或許對今天的我們有所啟發。 卡薩維蒂執導前的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可攜式攝影機出現,美國獨立電影的數目明顯增加,當中最具象徵式的人物有瑪雅黛倫,拍攝了《午後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