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電影迷會很愛的參考書,從感官、技術和文化的不同角度,解析電影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和觀影人可以留意的細節與思路。現代電影在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背景中誕生,義大利電影理論家法蘭西斯科.卡塞蒂給了電影一個清楚的定義:「電影解放了我們的視野,並以一種生機勃勃的潛力重現」。
以下簡單摘要一些書中的重點,作為記錄與導讀。
✅ 眼:從偷窺慾開始
- 早期電影仍圍繞著男權至上的世界觀,傳統好萊塢電影行業,導演和演員幾乎都是男性,而作品中總會有戲份不重但姿色動人的女性,這使得女性角色成了鏡頭下的奇觀,甚至被當作種獎賞。她們不是主動角色,更多時候是被凝視的「物體」。
- 《偷窺狂》從攝影機的第一視角,將觀眾帶入主角的視角,使觀眾們成為電影中的「共犯」。我心想……這不是就謎片的手法?
- 大導演法蘭索瓦.楚浮說《後窗》這部作品是對「電影」這項藝術的完美類比:「庭院象徵世界、攝影者是導演本人,望遠鏡代表攝影機和鏡頭」。
- 你覺得恐怖片的主角是誰? 我覺得是觀影者自己。書中提到主觀視角是恐怖片的關鍵元素,眼睛是恐怖片最重要的器官。
- 有一種鏡頭語言叫「回望」,當銀幕的角色直接望向攝影師鏡頭,看起來就像是直接望向觀眾本身,這種凝視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發條橘子》。
✅ 身體:生存本質的喚醒與顛覆
- 《極樂大餐》和《人體雕像》電影中,汙穢肉慾到血漿片的強烈暴力,傳達著「嘔吐、排泄物、血和內臟有如此強烈的力量震驚並擊垮我們。
- 恐怖電影利用我們對身體界限的最根本恐懼,像皮膚表面之下挖掘,探索身體脆弱與易腐的本質。
✅ 場景:不只是畫面的背景
- 電影的場景為故事本身定了調,很多電影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的場景。與其說場景是一個地理位置,不如說是對主角內心的塑造與渲染。
- 1920年代盛行的表現主義,因為預算不如好萊塢,改採低成本運用背景的隱喻潛力,完美表達了那個時代德國電影主題要傳達的意象,用螢幕讓他們創造的世界「發聲」。
- 談到場景的作用,恐怖片中的場景就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本身有強烈的角色功能。鬼屋電影賦予建築物生命,為我們展示易於質變、躁動的空間。
- 湯瑪斯.尼爾森說《鬼店》中的瞭望酒店(Overlook Hotel),這個地方使得「觀眾既感到賓至如歸,又迷失在其中」,這座建築看上去有多好客,它就有多陌生。
✅ 時間:順序、刪減與跳接
- 時間不再是背景元素,現在它可以做為電影風格的趣味成分,而電影創作者也從當中被解放出來。
- 跳接法:將單一鏡頭中的一段時間抹除,在時間中製造了一種不和諧的跳躍。中間的空白可以讓觀眾自己銜接腦補,這種不連續的印象感會讓每個觀影者都保有自己的解讀,延伸了電影的想像空間。
- 時間成分高的電影:《魔鬼終結者》預言式的情節,半機械人從未來被派來,追殺未來對抗機器戰爭中的反抗軍首領的母親。
✅ 意識形態:價值判斷與社會控制
- 電影作品經常隨著當下的時空背景有強烈的暗喻與價值觀引導,諸如:政治制度、男權女權、家庭觀念和從軍反戰。
- 1930~1990年代的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在保守主義下倡導女性以獲得圓滿婚姻為終極目標
- 90年代的《魔鬼大帝:真實謊言》,形塑美國年輕人對阿拉伯人的看法,正值中東戰爭時期。
- 五角大廈的意志從古至今未曾改變:從《越南大戰》到《捍衛戰士》、再到《變形金剛》,一再塑造美國在國際間軍事強權的形象
- 《摩登時代》:桌別林的喜劇電影,講述的是工業化時代,工人被取代,當時正值美國大蕭條時代,相較於喜劇為題材,電影寫實的內容顯得格外反差。
✅ 科技焦慮:對未來的恐懼與反思
- 對很多人來說,意圖以機械與化學方式複製喜劇表演,與喜劇中最基礎的驚喜理念是衝突的。科技再進步,內容和表演的本質也難以被複製。
- 《魔鬼終結者》把充滿惡意的機器表現成一個不會停止、毫無顧忌的力量,反映了對科技衝擊帶來的焦慮。
- 更甚者《鐵男:金屬獸》身上的科技病毒次透了身體表面,接管了人類的生物屬性,破壞了人性。演示未來世界有機體與無機體將無法分割,機器人可能支配人類的肉體。
- 《變蠅人》和《侏儸紀公園》探討人類追求科技的失控帶來的風險。因為基因工程意外帶來的災難,也反映著將高科技商品化的道德風險批判與自然界的反撲。
尾聲
個人認為電影是不斷進化的媒材,並非是一種傳統文化消逝。當許多人在哀悼膠捲已死,真正的電影精神已不復存在的時候,不妨想想,「電影是用永遠站在科技的肩膀上的」。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曾說:「電影是一種『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媒介」。
我傾向認同運用科技,例如現在到未來將會更成熟的「人工智慧」技術或「元宇宙」概念,可以讓電影的內容呈現更加多元、五官感受更為實際、讓心靈觸動更為深刻,讓它成為我們演繹幻想或理想世界的最佳場域。
做為一本電影導覽書,本中提到了300部經典名片,不管你對電影涉獵有多深,看完本書都會把從古至今的經典電影和各國大師都認識一次,有助於延伸更多的觀影和閱讀。我想起大學時代曾經在電影藝術課堂上,盯著老師播放的楚浮的《四百擊》,黑白畫面加上沒有字幕,看得我似懂非懂,好像有些心得卻又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當時如果有這樣的書,應該會幫助很大吧!
後記
看完這本電影導覽的書。才發現自己沒看過的電影還有好多。來列一下之後會想要找來看或者重新看的電影清單:
-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的《後窗》( Rear Window,1954) - 偷窺慾
- 麥克.鮑威爾的《偷窺狂》(Peeping Tom,1960) - 男權主義
- 奧森.威爾斯的《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 - 資本主義
- 史派克.瓊斯的《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1999) - 成為他人的妄想 (重看)
-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The Shining,1980) - 不合邏輯的空間
- 雷利.史考特《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 未來主義
- 大衛.芬奇的《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9) - 閃回結構 (重看)
- 尼爾.布洛姆坎普的《極樂世界》(Elysium, 2013) - 未來主義
-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 時間跳躍
- 法蘭西斯.柯波拉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1974) - 竊聽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