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他的錯? 從假新聞到自我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當我們在閱讀時,往往選擇與自我意志相容的話題,對於相反的議題與言語,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甚至視而不見,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更大的方便,卻使得我們的思考更加簡便,我們的偏見更沒有因此而改變。

隨著鋪天蓋地而來的假新聞,我們只任由它轟炸、放肆,充斥著我們的手機、電視,在生活中以訛傳訛。然而,最諷刺的是,在這看似民智已開的年代,我們卻選擇當愚者,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接收,叫做全盤接收。在假新聞的荼毒之下,我們卻還是在檢討發布者,檢討政府,卻完全沒有反思,在這資訊最發達的年代,我們才是最無知的一群。

假新聞不是新產物。在新聞媒體業為了收視率、發行量那一刻就隨之誕生,近年來也早就成為社會輿論操作、洗腦等相關政治因素的利器,違反媒體倫理的炒作與捏造敏感議題,原本的新聞媒體業也漸漸變為新聞媒體「加工製造」業。

最早的例子發生在2008年間,新聞大肆報導孫中山、孔子,是韓國人,豆漿是韓國人發明,甚至連端午節都是韓國的,社會反韓聲浪頓時衝高,引起不少對韓國的罵聲。但事後證明,這些可笑的新聞不過是中共惡搞出來的;快轉到去年年金改革一直到今天日本救災,到底發布許多誇大不實的假新聞,使得網路留言滿天飛人心惶惶,根本無法計算量化,可怕的是我們不但沒有加以考證質疑,甚至多數人只會跟風轉發分享,變相成為共犯,讓假新聞成為撕裂族群甚至殘害生命的無形殺手。

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在《新頭殼》訪問指出,要遏止假新聞,與其打擊,不如從文化層面著手,「培養基於事實的討論文化」。這一點,便要思考破除「同溫層」,而如何破除,就是要勇於面對尖銳和不友善的問題。唐鳳說,假設看到關鍵字就覺得不要跟這一個人說話,甚至封鎖,那才是同溫層的障壁。

回頭審視自己,是否也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曾經隨著媒體起舞,待在同溫層只是人之常情,但看到與自我意識違背的言論就隔絕那才是真的反智,當媒體成為了心裡統戰的散播管道時,除了檢討新聞業,抓戰犯以外,或許可以從自身做起,克服自己的心眼與障礙,培養懷疑考證的心態,就算沒有時間佐證,也至少別成為輿論殺人之下的幫兇。


信長·哈察馬:圓。 Photo source : 獵人

信長·哈察馬:圓。 Photo source : 獵人

後記:

這篇大概去年就寫了,最近看到假新聞害死了一條人命,卻有許多討論區還在檢討別人,檢討政府,檢討媒體。沒錯,政府、媒體業真的該檢討,但我們對於自己接收的資訊是不也該對自己負起些責任? 不是抓個戰犯就沒有我們的事情,更別太依賴政府,給了政府立法控管假新聞權力只會讓政府權力無限擴大,更別說如果要立法控管程度會有多難拿捏,何不從你我做起,懷疑事實,謹慎求證,再不確定之前先別隨之起舞,人云亦云不會讓你看起來比較前衛有跟上時事,只會讓你顯得更加愚笨,讓人家知道你是不會思考的空殼而已。


托拉法爾加·D·瓦特爾:ROOM。Photo source : 海賊王

托拉法爾加·D·瓦特爾:ROOM。Photo source : 海賊王

投書連結:都是他的錯? 從假新聞到自我的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圈一的沙龍
9會員
5內容數
圈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0/29
在問這個問題前,要先了解到,什麼是言論自由,保障言論自由的意義又是什麼? 如果想要限制統戰言論,台灣是基於甚麼理由之下去限制,就台灣目前來看,是需要限制的嗎,或者說,真的要做,又會遇到何種限制?
Thumbnail
2019/10/29
在問這個問題前,要先了解到,什麼是言論自由,保障言論自由的意義又是什麼? 如果想要限制統戰言論,台灣是基於甚麼理由之下去限制,就台灣目前來看,是需要限制的嗎,或者說,真的要做,又會遇到何種限制?
Thumbnail
2018/12/13
而台灣從解嚴至今30年過去,造神運動並沒有因此停滯,而是換了另一種面貌出現,陳水扁、馬英九、賴清德,柯文哲,一直到現在的韓國瑜,這些全部都是造神運動下的人物,這對正常民主國家來說是不合理的,參考了一些資料,試著用民族主義與想像的共同體來歸納。
Thumbnail
2018/12/13
而台灣從解嚴至今30年過去,造神運動並沒有因此停滯,而是換了另一種面貌出現,陳水扁、馬英九、賴清德,柯文哲,一直到現在的韓國瑜,這些全部都是造神運動下的人物,這對正常民主國家來說是不合理的,參考了一些資料,試著用民族主義與想像的共同體來歸納。
Thumbnail
2018/06/22
《緝凶:飛機炸彈客》,一部去年的影集,一篇概述與心得,你對於科技與工業文明的理解是什麼,身處於一切規則都制定好的社會又是什麼感覺,服從,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2018/06/22
《緝凶:飛機炸彈客》,一部去年的影集,一篇概述與心得,你對於科技與工業文明的理解是什麼,身處於一切規則都制定好的社會又是什麼感覺,服從,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