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美麗的一切從華麗的跌倒開始

2021/09/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一期所在教育工作室實施土地教育的學校之一,為一所座落於田間的60人偏鄉中小型學校,社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大宗,學校中,也有高比例的家長是務農子弟。
三年多前,第一次來到大埤,因為設計校本課程的需求,我這個高雄來的異鄉人加教育圈菜鳥,才開始為了設計課程而開始靠近大埤的土地。
當時,我用盡了當時所有自己已知的方法,包含爬梳社區文本、鄉土教材、網路資料,才硬生生地設計出了一套為期十八週的跨年級校本課程,主題是大埤眾所皆知的酸菜產業。然而,當課程綱要交出去後,卻得到了一些好重要的提醒。
下班騎回家的路上妳可以看看,我們學校附近,哪裡有芥菜?
那天,我帶著沮喪的心情騎著車回家。騎著騎著,映入眼簾的,確實是一畝又一畝黃綠色的稻田。
從外頭看進來,確實酸菜是大埤具有代表性的產業,不過身在其中的我們,會發現酸菜僅僅代表著其中一小部分的他們。還有更多更多人,在這片土地上,伴著上下班的風景辛勤的耕種著稻米、種著瓜果、葉菜,他們就在我們的周遭,等著我們去挖掘。
爾後,我開始著迷上校本課程的設計。從第一年的保育彩鷸課程,跟著學校資深老師與當時的夥伴一起思索如何讓孩子從田間的踏查,培養保育田間保育類動物——彩鷸的心;第二年的家鄉攝影展計畫,透過連結秧苗場和溫室蕃茄園園主,進行農業體驗活動,並教導孩子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第三年,透過介紹家鄉的老樹,進行家鄉巡禮,藉由村長和文史工作者的帶領,親臨家鄉故事「麒麟公」、「玫瑰天主堂」、「保赤堂」的現場。
在年復一年的校本課程規劃下,無形中鍛鍊了自己許多透過課程走進社區的能力,在過程中,看見土地課程裡,「土地上的人」作為土地知識提供者的重要性,而教師的角色則是「轉譯」和「串連」。
不過更切身感受到的,大概還是身為導師的角色,除了要發展土地課程,又要兼顧班務的疲於奔命。 我進一步思考,我們是否有機會跳脫體制內老師的身份,成為學校和土地的媒人,串連起學校裡的孩子與土地上的人呢?
於是,所在教育工作室這一年的土地教育計劃於焉開展。

故事留聲機,由兩個著迷於土地故事的女子所共同經營。 我們將一路搜集的故事錄成一張張的唱盤,有土地的芬芳、文化的香氣,還有產業的哀愁。這些聲音,都將透過留聲機播送到彼方。在古老的裝置裡,撥送出剛剛好的雜音,有些笑鬧,有些哀愁。就算不在場,你也能浸潤在故事之中,隨之搖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nnie  Chou
Annie Chou
港都出產,教育與文化工作者。蹲點於雲林田間小學的期間,看見鄉村的美與愁。期間透過教育和鄉村的土地與人做朋友,喜歡抓著底片相機散策,與底片一起行光合作用,透過觀景窗,感受土地與人的關係,花期未定。有相關寫作計畫與稿件邀約,歡迎來信討論:[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