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時候你可以做什麼?發揮文字的影響力

2021/10/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台灣之前雖然防守的不錯,但最近幾天確診率較之前偏高。反過來想,那些確診者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本來」就存在,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籠罩在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風險中,所以這一年多來,每個人外出時需戴口罩,勤洗手,幾乎已經變成了防疫的基本工作。
有些人確切的遵守了,有些人則認為自己沒那麼倒霉,要不然就是口罩只戴一半,口罩怎麼戴,都可以看出每個人的心態。
而在這波疫情當中,打開媒體,看到聳動的標題,而這些訊息當中隱隱透露出「危險」,即便關掉電視,打開網路,也可以感受到疫情所帶來的恐慌,而這些恐慌怎麼來的?來自於每個人的文字渲染力。
「今天確診XXX人了,好可怕呀!」「那個XXX不如不要做了,下台好了!」「今天確診率這麼高,完了,要封城了!」再不然就是國罵直接出來,或是罵政府官員,只要自己覺得不對,或是自己不喜歡,先開罵就對了。而這些文字成了一股無形且龐大的力量,再透過分享,不斷的擴散出去。
網路的力量很簡單,就是「分享」。
好的也分享,壞的也分享。分享原本是好意,要讓人知道更多的訊息,只是在這些訊息當中,用字遣詞往往潛藏著發言人的情緒與意見,如果再遇到頻率相同的人,連鎖效應開始產生。每人只要一句,就形成了所謂的聲浪。
這是個自由言論的時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甚至透過網路發表出來。只是不知道有沒有想過,當文字一出來,就有了渲染力,一點一點的,滲入人心。
恐慌,是比疫情更可怕的病毒。
疫情可以有口罩、酒精,甚至疫苗預防,恐慌卻無法,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在見苗頭不對時,就會停止吸收負面的能量,轉移注意力,沒有自覺的,就會任其漫延。
我們不用認為自己是聖賢偉人,會說出什麼至理名言,但至少可以確認自己開口之後,可能會有什麼影響?或是造成什麼傷害?我曾經戲謔的說,有些人只要閉嘴,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這樣的道德感是否太沉重?倒也不用想得太有壓力,只是想為防疫盡點力量的話,除了基本的衛生習慣,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巴,還有鍵盤手,傳遞正確的訊息,甚至可以說點輕鬆的、正面的文字,緩解緊張的氣氛。
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那麼緊張,怎麼能夠放鬆呢?放鬆心情,跟放鬆防疫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別忘了,保持正面的心情,也是提升免疫力的方法,在我的朋友當中,已經有人開始了每天一則輕鬆的照片、笑話,或是小語,就是希望透過網路、透過文字、透過分享,讓他周遭的人在這波疫情當中,能過得開心一點。
那麼,少說一句情緒性的話,也能夠為週遭的人帶來一點愉悅的氣氛,當然心情不好的時候,偶爾發洩一下,也無可厚非,如果對自己說出的話有點警覺的話,就適可而止囉!有些人的情緒話相當高竿,即使處在不愉快的時候,說出的話還是能逗得人哈哈大笑。有些人的負能量,常常充滿幽默呢!
每個人都有可能對另外一個人造成影響,你以為無關緊要的一句話,對其他人來說,都可能影響到對方。好的如此,壞的也是。
在這波疫情當中,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事,甚至,不做任何事也是建設性的力量之一。
76會員
246內容數
提供新手創作經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