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洲難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諾貝爾文學獎今天揭曉,非洲作家-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榮獲桂冠,再次大爆冷門,引發世界媒體一陣譁然,這位到底是何方神聖?法國〈世界報〉與〈費加洛報〉於第一時間,表明不甚認識這位得獎作家,消息多來自「維基百科短短數行」,字裡行間之印象,似為高居英國肯特大學教授職位的非洲高等知識份子。然而,早於 1997 年,法國〈世界報外交周刊〉即刊登另一位非洲作家華貝里(Abdourahman Waberi),為古德納小說法文譯本-《天堂》(Paradis),所撰寫的書評,可讓我們一窺遙遠黑暗大陸的文學奮起。

非洲難民,流亡英倫
古爾納 1948 年出生於非洲東岸的尚吉巴群島,1964 年坦尚尼亞發生革命,出身於阿拉伯後裔之家族,被清算鬥爭,古爾納於是於 20 歲流亡英國,後於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於母校從事學術和寫作,直至退休。學術上,古爾納研究後殖民主義文學,如波奈爾(V. S. Naipaul)、魯西迪(Ahmed Salman Rushdie)前殖民地作家小說。於創作上,古爾納寫作約十部小說,三本短篇,一本文論,如《天堂》曾入圍英國布克獎,而「以其堅定不移又充滿同情同理,面對殖民主義的後果,流亡者之命運,探索文明與大陸之間的鴻溝」,獲得 2021 年諾貝爾文學獎。

非洲成長小說
古爾納的《天堂》為非洲的成長小說,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殖民地抓非洲青少年充軍,一個身為奴隸的男孩,見證歐洲殖民掠奪,族群傾軋混戰,於錯綜交織的種族(非洲、阿拉伯、歐洲)、宗教(基督教、穆斯林、民間信仰)、階級(歐洲帝國、阿拉伯蘇丹、在地勢力),一個小孩自覺成為大人的故事。
作為黑暗大陸流血流淚的歷史小說,卻也作為非洲奇美煥發的《一千零一夜》,帶讀者穿越文學長河,共鳴探索殖民勢力的《黑暗之心》,還是被殖民百姓的《大河灣》,從強權帝國地獄,直到人民夢想天堂。
法文書評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4會員
221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
以「混合階級」、「混合風格」,詩人但丁如何於完美神學、菁英語言之透光裂隙,成為七百年文學演化之靈魂前身… 
以 6000 字書寫,試圖完成不可能任務- 1,連結(王不見王、互沒好話)歐陸兩位爭議思想家 2,實踐洪席耶思想-自學語言,平等方法,感性分享 感謝評論,感謝分享!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
以「混合階級」、「混合風格」,詩人但丁如何於完美神學、菁英語言之透光裂隙,成為七百年文學演化之靈魂前身… 
以 6000 字書寫,試圖完成不可能任務- 1,連結(王不見王、互沒好話)歐陸兩位爭議思想家 2,實踐洪席耶思想-自學語言,平等方法,感性分享 感謝評論,感謝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每天晚上會和英國家人輪流選一部電影,昨晚看的是男友媽媽選的經典電影《Out of Africa》,當年獲得了包括奧斯卡的多項大獎。這部電影的中譯為《遠離非洲》,但其實應該翻「來自非洲」會比較恰當,因為電影的故事是comes out of Africa。
Thumbnail
《地窖裡的男孩》是一個來自敘利亞的14歲非法移民和來自美國的13歲男孩之間的故事。從敘利亞一路漂流到比利時,阿罕在途中丟失了許多東西,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他的家人。隨後,阿罕躲進了馬克斯家裡的地窖,與男孩相遇,友情便從中萌芽。誰能想到,故事最後,兩個未成年的小孩竟能冒險穿越國家,去見阿罕竟然還活著的
Thumbnail
逆來順受,生長在歷史的河道旁,屢經摧殘,卻又屢次從身體的每個部分,每根刺上,抽出新芽。
Thumbnail
作者古蒙仁,本名林日揚,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長、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理、航科館館長。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目前已退休。多次獲中國時報文學獎
Thumbnail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這本《古巴》是二〇二二年年獲得普立茲歷史獎的巨作。我對古巴歷史認識甚微,大概就是知道卡斯楚、豬玀灣事件和古巴飛彈危機的程度而已。原本很擔心以我淺薄的知識,這本磚塊書(接近六百頁)會啃得很辛苦,沒想到卻出乎意料地好看。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儘管「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很難再有好作品」一說,已經是被多次證偽的魔咒。然而我們不免好奇,在201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石黑一雄,首度出手的長篇《克拉拉與太陽》是否功力仍在? 我猜想,作為石黑一雄的讀者,關於這點實在毋須多慮。 如同作者自陳,這回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介於《長日將盡》與《別讓我
Thumbnail
《遠山的回音》是著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繼其享譽國際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後所撰的第三本創作。遠山的回音故事背景一樣設定在阿富汗,講述一對情感深厚的兄妹因為父親在生活的壓迫下不得已決定將妹妹賣給富人而自小被迫分離而展開的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每天晚上會和英國家人輪流選一部電影,昨晚看的是男友媽媽選的經典電影《Out of Africa》,當年獲得了包括奧斯卡的多項大獎。這部電影的中譯為《遠離非洲》,但其實應該翻「來自非洲」會比較恰當,因為電影的故事是comes out of Africa。
Thumbnail
《地窖裡的男孩》是一個來自敘利亞的14歲非法移民和來自美國的13歲男孩之間的故事。從敘利亞一路漂流到比利時,阿罕在途中丟失了許多東西,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他的家人。隨後,阿罕躲進了馬克斯家裡的地窖,與男孩相遇,友情便從中萌芽。誰能想到,故事最後,兩個未成年的小孩竟能冒險穿越國家,去見阿罕竟然還活著的
Thumbnail
逆來順受,生長在歷史的河道旁,屢經摧殘,卻又屢次從身體的每個部分,每根刺上,抽出新芽。
Thumbnail
作者古蒙仁,本名林日揚,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長、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理、航科館館長。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目前已退休。多次獲中國時報文學獎
Thumbnail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這本《古巴》是二〇二二年年獲得普立茲歷史獎的巨作。我對古巴歷史認識甚微,大概就是知道卡斯楚、豬玀灣事件和古巴飛彈危機的程度而已。原本很擔心以我淺薄的知識,這本磚塊書(接近六百頁)會啃得很辛苦,沒想到卻出乎意料地好看。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儘管「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很難再有好作品」一說,已經是被多次證偽的魔咒。然而我們不免好奇,在201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石黑一雄,首度出手的長篇《克拉拉與太陽》是否功力仍在? 我猜想,作為石黑一雄的讀者,關於這點實在毋須多慮。 如同作者自陳,這回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介於《長日將盡》與《別讓我
Thumbnail
《遠山的回音》是著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繼其享譽國際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後所撰的第三本創作。遠山的回音故事背景一樣設定在阿富汗,講述一對情感深厚的兄妹因為父親在生活的壓迫下不得已決定將妹妹賣給富人而自小被迫分離而展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