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聖經轉接器|創世記第一章--命名
付費限定

聖經轉接器|創世記第一章--命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名字」在一般的象徵中,都代表著「自性化」(或「個體化」)進程的開始。名字總是關乎「你是誰」。沒有名字/匿名性,往往代表著集體的「模糊」,可能是指涉「無臉」(於是我們可以聯想到無臉男與千尋的故事),進而也就沒有「主體」、沒有「自我」、沒有「生命」。

《沒有名字的貓》,是一則找尋名字的故事。但找名字只是偽裝,故事在講的,是「我想要被命名」,隱喻了在「關係」中安頓下來。於是,被命名,成為了「愛」的渴望,而這個「愛」,卻又必須鑲嵌在「我」與「你」的關係中。

若我們按照《沒有名字的貓》故事軸線,「命名」指向建立「愛的關係」來思考,上帝替受造界之物命名,意謂著衪與我們共在——透過命名而建立起關係。那好像是宇宙萬物尚飄浮於無邊無際的狀態時,命名成了一個錨點,讓「物」有了位置(place),可以安置(place)。也許我們必須承認,生命終究不可能「沒有關係」,人絕無可能「孤獨」的活著——無論那讓人「有關係」而「不成為孤獨」的,是人或非人皆可。而人,身為受造物的一員,也在這個命名的過程中,不僅是上帝與我們建立了關係,我們也同樣被安置在這一切受造的關係之中,因而彼此連結。世界是網絡,而人類安置於此,沒有exceptionalism.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Abun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Abun的沙龍
71會員
165內容數
從神學連接繪本、文學、哲學、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b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年輕的馬利亞,若在童話裡,就是「新的女性象徵要長出來了」,來取代(或接續)那個「年老」的、無法再更新的精神性。而年輕的馬利亞,精神上來看,正是那個還沒成為「皇后」(THE Mary)前的「公主」原型。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馬利亞帶著她所受的信仰教育,面對不知是敵是友的天使(陌生他者),腦海裡掀起了驚滔駭浪,在內心持續掙扎與對話(dialogizomai)—跟陌生人、跟自己、跟腦子裡各種聲音「要」、「不要」、「甘阿捏」、「怎麼辦」·…………,在驚懼、懷疑、猜測,在信與不信之間,陷在傳統與應許之間。
在讀福音書的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都是群眾/別人去接待或歡迎耶穌,總是眾人在簇擁著耶穌。在路加這裡,這樣的位置次序,我發現竟罕見地「對調」了。
 事件的非恆常性,僅管帶來了痛苦的體現,但這個烙印在身體上的轉變——從織布的身體轉為外出捕殺的身體,僅管貌似搖動了舊有的傳統性別分野,但這個「搖動」,亦即因事件而導致開啟了這個鬆動的「時機」,是否能成為「從此改變傳統規範」、成為真正能體現在後代身上,而不只是在「時機」過後便又消逝的「搖動」
她用了很有意思的三個詞來解釋神學「精神」:hostility(敵意), hospitality, hospice 。這三個詞的字根都來自hostis,意指陌生人。而這位陌生人(他者),會成為敵人、朋友,端看我們神學的語言能否成為庇護所。
想像任何一個詞、標籤、人這個活體生物,背後粘接著千絲百縷、色彩萬千的線路才成為形狀………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平面的容器…………那麼,倘若線路短路或接錯或斷線……
年輕的馬利亞,若在童話裡,就是「新的女性象徵要長出來了」,來取代(或接續)那個「年老」的、無法再更新的精神性。而年輕的馬利亞,精神上來看,正是那個還沒成為「皇后」(THE Mary)前的「公主」原型。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馬利亞帶著她所受的信仰教育,面對不知是敵是友的天使(陌生他者),腦海裡掀起了驚滔駭浪,在內心持續掙扎與對話(dialogizomai)—跟陌生人、跟自己、跟腦子裡各種聲音「要」、「不要」、「甘阿捏」、「怎麼辦」·…………,在驚懼、懷疑、猜測,在信與不信之間,陷在傳統與應許之間。
在讀福音書的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都是群眾/別人去接待或歡迎耶穌,總是眾人在簇擁著耶穌。在路加這裡,這樣的位置次序,我發現竟罕見地「對調」了。
 事件的非恆常性,僅管帶來了痛苦的體現,但這個烙印在身體上的轉變——從織布的身體轉為外出捕殺的身體,僅管貌似搖動了舊有的傳統性別分野,但這個「搖動」,亦即因事件而導致開啟了這個鬆動的「時機」,是否能成為「從此改變傳統規範」、成為真正能體現在後代身上,而不只是在「時機」過後便又消逝的「搖動」
她用了很有意思的三個詞來解釋神學「精神」:hostility(敵意), hospitality, hospice 。這三個詞的字根都來自hostis,意指陌生人。而這位陌生人(他者),會成為敵人、朋友,端看我們神學的語言能否成為庇護所。
想像任何一個詞、標籤、人這個活體生物,背後粘接著千絲百縷、色彩萬千的線路才成為形狀………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平面的容器…………那麼,倘若線路短路或接錯或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