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在一般的象徵中,都代表著「自性化」(或「個體化」)進程的開始。名字總是關乎「你是誰」。沒有名字/匿名性,往往代表著集體的「模糊」,可能是指涉「無臉」(於是我們可以聯想到無臉男與千尋的故事),進而也就沒有「主體」、沒有「自我」、沒有「生命」。
《沒有名字的貓》,是一則找尋名字的故事。但找名字只是偽裝,故事在講的,是「我想要被命名」,隱喻了在「關係」中安頓下來。於是,被命名,成為了「愛」的渴望,而這個「愛」,卻又必須鑲嵌在「我」與「你」的關係中。
若我們按照《沒有名字的貓》故事軸線,「命名」指向建立「愛的關係」來思考,上帝替受造界之物命名,意謂著衪與我們共在——透過命名而建立起關係。那好像是宇宙萬物尚飄浮於無邊無際的狀態時,命名成了一個錨點,讓「物」有了位置(place),可以安置(place)。也許我們必須承認,生命終究不可能「沒有關係」,人絕無可能「孤獨」的活著——無論那讓人「有關係」而「不成為孤獨」的,是人或非人皆可。而人,身為受造物的一員,也在這個命名的過程中,不僅是上帝與我們建立了關係,我們也同樣被安置在這一切受造的關係之中,因而彼此連結。世界是網絡,而人類安置於此,沒有exceptio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