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裡面,我們都擁有選擇和被真誠對待的權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30 歲無業男子涉假扮女同志,相約女子到酒店玩性虐期間,涉嫌強姦對方,被控強姦及非禮兩罪。法官邱智立今早 ( 8 日) 完成引導,6 男 1 女陪審團退庭商議超過 5 小時,於下午4 時半達至裁決,以 5 比 2 裁定強姦罪不成立,並一致裁定非禮罪不成立。被告得知脫罪後,向陪審團鞠躬致謝。散庭後,被告的律師叮囑他:「以後小心做人啦,得到教訓。」

來源:立場新聞

//

昨日看到判決時,在香港熟悉的感覺又再湧現,既憤怒又覺得恐怖。當然,香港已經不乏無理的判決,社會早已倒退,歧視和偏見得到認證的事發生,也是開始感到麻木。如果說去卻性愛的同性戀偶像劇得到了某程度大眾的認可,那現實中對不同方式的性行為和選擇性對象的可能性依然嚴苛。法庭早已不公正,受到侵害的人願意挺身公訴仍是勇氣之舉。同意性交至同意與怎樣的生理性別的人性交之間的界線,亦可見法律的彈性所限,而控罪的證據與罪名的選擇,最後也成為知識的把玩遊戲。大眾對一個非自願的性行為只能歸類為「強姦」,並沒有人去教會大家如何定義當「同意性行為」後發現對方性別與本來的認知有所出入並使用生殖器官進行侵入式的行為,到底應該要如何去控告或是追討自身的權益。

對法條的認知有限,這些話寫得我也頭昏。受害人的舉發,使這件事公諸於眾被報道而在不同的網絡平台引起了討論,我們更能理解到香港性教育的貧乏和法律對不同群體的保障有限。而如果這樣一點波瀾都沒有引起,那異性戀以外群體的權益,不同群體都有可能在將來法庭的「寧縱毋枉」下,相繼被侵害。

整件事情是荒謬的。事件的背後是,同志選擇開發自己的平台,以區隔開或是減少錯配的問題。因為他人,同樣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群體的「好奇」,在選擇自己為「TB」、被叫「姐姐」等等一切蓄意的瞞騙下,進行性行為是可取的。何來「教訓」?想起我最近在剪Podcast時,我和友人在討論無論一些小數群體是多麼避免或是把自己分隔開來,仍然有機會把這些自有的小天地炸開。他們自有一套道德標準,並以為所有可能性都是亂源或是需要被矯正過來的。

「雖然 X 曾與被告就性虐話題有露骨對話,或令人覺得 X 的性觀念較開放,但強調即使如此,她亦有權選擇發生關係的對象,尤其是對方性別。」

控方律師的一番陳詞,仍為這宗案件的總結或是核心亦是再貼切不過。這次案件中所涉及的元素甚多,或許會不斷的被模糊焦點。但是事實上受害人的提告,是出於「本來想與生理同性發生性關係」卻被騙而被「生理異性進行侵入性的性行為」。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發生性關係的對象與其性別,也有選擇過怎樣性生活的權利。開放的性關係、小眾的性癖好,都是基於一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而非無視非自願人士權利的行為的藉口。

在這些討論中,不乏對受害人性傾向的調笑,對於女性無預警被男性插入,亦有說「由彎變直」的可怕發言。這樣大概就像平時大家批評BL作品中的內容,男性被上後成為同性戀的一樣。性愛行為或性歡愉或許是可以被強制開發,但同樣也會伴隨心理陰影,而這些都並不是影響其行為本質是強制性。因為被瞞騙而被男性插入而可以被引導成異性戀到底是多樣自大和自戀的發言?

這種膨脹或許可以成為妄想中的性癖,但真實發生在一個人身上,他只是一種侵害,這是無容置疑的。而無論一個人當下的性傾向是甚麼,都不是他人可以進行侵犯的原因,也不是加害人被姑息的原因。 「可以被TB搞,但不可以被男人搞」這類型的發言,更只是顯示出大眾對不同性傾向選擇仍是狹窄而未能逃離這種二元劃分的想像中。喜歡擁有陽剛氣質的女性,無論對男性或是女性而言都可以是一種選擇,反之亦然。

被告一再而再的說不知道「TB」的意思,無視對方所說的「Girl」或是「姐姐」的稱呼,對同志平台的好奇而認為男性可以在女同志平台與人「約」而發生關係,實在令人難以信服。這種無視他者一再而再提起的性別,同樣是暴力的存在,帶著一種女性就應該要接受男性的傲慢,並相信這社會對此行為認可而有恃無恐,而他成功了,用這樣狡辯的方法脫罪。這樣的事無論未來發生在男性或是女性身上都一樣可怕,如同女性強姦男性被講說「這樣你明明就有爽到」一樣的荒謬。

開放的性關係不包括容許被騙,特別是生理性別這種基礎的資訊,更不是「濫交」的人就可以合理被這樣對待。而性虐戀、SM的性行為是透過痛感獲取性快感,與生理性別的選擇亦不可混為一談。即是說,不是接受疼痛或是束縛或是道具甚至是假陽具就代表他可以接受真陽具進入身體。當然,如此一來,這些細節就更難定義,因此在定罪上更加困難,受害人本為雙性戀而現在與誰在一起也會成為討論的細節。但是作為大眾,我們可以給予的是更為寬廣的理解,不落井下石,也請不要彰顯自身對性的理解的缺乏。

而事實上,這件事確實沒有引起太大的討論,因為香港法律再無公信可言?對所有權力的碾壓大家經已盲目?亦不只是這些原因。是因為什麼?因為交友軟件?因為小眾的性愛品味?因為不是異性戀?或許也不盡然。這些事情在大眾眼中可能未危及生命,但是他依然是碾向我們對身體的權力,對自己喜好的釋放,對自己權力的實踐,而社會實在容許我們對此的認知得太少。這些偏見存在,無論是被異性或是同性侵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緘默、容忍就只能繼續存在,而輿論對受害人的嬉笑,大概就像「留在香港就預左可能會比人拉」一樣薄情。在網絡世代,公開平台的安全性與其自由是一個難以解決或是只能不斷摸索前行的難題,而我們對社會的警覺亦不幸要繼續調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risiswriting
12會員
18內容數
「當我們在談論BL,我們在談論什麼?」— by cyrisiswriting
cyrisiswriting的其他內容
2024/04/04
今年我看了MIRROR的演唱會,個人表演不俗,但可惜的是就只有個人表演。到最後的大合唱,我仍是不免的感動——有甚麼所謂呢?他們帶動過一連串對香港熱烈的討論、一段野火不盡的時光、一場盛大的文化生產,被這些發生過的事吸引的我,除了感謝,還能慶幸。
Thumbnail
2024/04/04
今年我看了MIRROR的演唱會,個人表演不俗,但可惜的是就只有個人表演。到最後的大合唱,我仍是不免的感動——有甚麼所謂呢?他們帶動過一連串對香港熱烈的討論、一段野火不盡的時光、一場盛大的文化生產,被這些發生過的事吸引的我,除了感謝,還能慶幸。
Thumbnail
2024/04/04
把這篇文章公開的日子已經是2024年,MIRROR不再是大家都喜歡的雞蛋,而是成為了麥當勞、支付寶或是政府宣傳裡的廣告主角。因為路人和粉絲之間的分野越來越大,MIRROR沒有難以如過去一樣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我內文提及過的勇敢人物,也在不同場合裡說出被稱作扮演異性戀的話語。
Thumbnail
2024/04/04
把這篇文章公開的日子已經是2024年,MIRROR不再是大家都喜歡的雞蛋,而是成為了麥當勞、支付寶或是政府宣傳裡的廣告主角。因為路人和粉絲之間的分野越來越大,MIRROR沒有難以如過去一樣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我內文提及過的勇敢人物,也在不同場合裡說出被稱作扮演異性戀的話語。
Thumbnail
2024/02/26
在如同廣播的一串英文中,有被刻意打斷的處理或是被干擾的狀態,而在一些帶點跳針的字句背後,是一段漸速減慢加快的聲響,在我聽來,不知何故地聯想到紅綠燈的質地——這種快脆的聲音,總是牽起我對城市的印象。聲響在開首消失過後,又再不斷以不同的質感和形式穿插這七分多鐘的音樂𥚃。
Thumbnail
2024/02/26
在如同廣播的一串英文中,有被刻意打斷的處理或是被干擾的狀態,而在一些帶點跳針的字句背後,是一段漸速減慢加快的聲響,在我聽來,不知何故地聯想到紅綠燈的質地——這種快脆的聲音,總是牽起我對城市的印象。聲響在開首消失過後,又再不斷以不同的質感和形式穿插這七分多鐘的音樂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複雜難解的人生,當然不是一條法案通過後就能花好月圓 本篇文章獻給正在遭受痛苦的你/妳,真的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守護你/妳的自尊,讓不同性別的人得到真正的平等與解放。 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台灣的平權運動和整個社會形勢都得到了難得的發展,由此可見,實屬難
Thumbnail
複雜難解的人生,當然不是一條法案通過後就能花好月圓 本篇文章獻給正在遭受痛苦的你/妳,真的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守護你/妳的自尊,讓不同性別的人得到真正的平等與解放。 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台灣的平權運動和整個社會形勢都得到了難得的發展,由此可見,實屬難
Thumbnail
釋字第791號後通姦罪已經走入歷史,面臨小三與丈夫過從甚密的行為,究竟是否侵害妻子的「配偶權」?
Thumbnail
釋字第791號後通姦罪已經走入歷史,面臨小三與丈夫過從甚密的行為,究竟是否侵害妻子的「配偶權」?
Thumbnail
如果說去卻性愛的同性戀偶像劇得到了某程度大眾的認可,那現實中對不同方式的性行為和選擇性對象的可能性依然嚴苛。法庭早已不公正,受到侵害的人願意挺身公訴仍是勇氣之舉。同意性交至同意與怎樣的生理性別的人性交之間的界線,亦可見法律的彈性所限,而控罪的證據與罪名的選擇,最後也成為知識的把玩遊戲。
Thumbnail
如果說去卻性愛的同性戀偶像劇得到了某程度大眾的認可,那現實中對不同方式的性行為和選擇性對象的可能性依然嚴苛。法庭早已不公正,受到侵害的人願意挺身公訴仍是勇氣之舉。同意性交至同意與怎樣的生理性別的人性交之間的界線,亦可見法律的彈性所限,而控罪的證據與罪名的選擇,最後也成為知識的把玩遊戲。
Thumbnail
當年全台瘋迷「犀利人妻」,被戲劇裡的小三氣得牙癢癢。「用通姦罪處罰小三,到底有甚麼錯?她們就是應該被處罰啊!」 究竟為什麼通姦罪違憲?通姦罪除罪化,會天下大亂嗎?
Thumbnail
當年全台瘋迷「犀利人妻」,被戲劇裡的小三氣得牙癢癢。「用通姦罪處罰小三,到底有甚麼錯?她們就是應該被處罰啊!」 究竟為什麼通姦罪違憲?通姦罪除罪化,會天下大亂嗎?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9622 2021年1月29日作成之最高法院 110 年台上字第1781號刑事判決,案由是為妨害性自主,它的嶄新處在於落實「積極同意」之性別知識中的重要觀念,也就是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9622 2021年1月29日作成之最高法院 110 年台上字第1781號刑事判決,案由是為妨害性自主,它的嶄新處在於落實「積極同意」之性別知識中的重要觀念,也就是
Thumbnail
關於性騷擾新聞的討論。從不同角度切入,均可延伸多元豐富的論點。
Thumbnail
關於性騷擾新聞的討論。從不同角度切入,均可延伸多元豐富的論點。
Thumbnail
圖片來源 2020年5月29日下午4點,司法院15名大法官正式宣告刑法239條之通姦罪違憲。自此通姦得到除刑化。對此,大法官所給出的解釋為其與憲法第7條所保障的平等權原則不符,故宣告其違憲。在法律的層面,通姦除刑化被解釋為對性自主權與隱私權的保障。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通姦除刑化則能對女性長期受壓迫
Thumbnail
圖片來源 2020年5月29日下午4點,司法院15名大法官正式宣告刑法239條之通姦罪違憲。自此通姦得到除刑化。對此,大法官所給出的解釋為其與憲法第7條所保障的平等權原則不符,故宣告其違憲。在法律的層面,通姦除刑化被解釋為對性自主權與隱私權的保障。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通姦除刑化則能對女性長期受壓迫
Thumbnail
如果從小三或小王, 最後「不起訴」跟「判決不受理」的結果來觀察, 女性的數量甚至遠高於男性。 你為什麼說「通姦罪對女性不平等呢」?
Thumbnail
如果從小三或小王, 最後「不起訴」跟「判決不受理」的結果來觀察, 女性的數量甚至遠高於男性。 你為什麼說「通姦罪對女性不平等呢」?
Thumbnail
在徐自強冤案的發生後,釋字第582號作出,其中內容根本地提升了我國刑事被告的人權,也就是同案共同被告的陳述對於被告而言仍然是證人的證言,必須要經過訴訟上的對質詰問才保障了被告的訴訟權,尤其自白不能當作唯一且主要的裁判證據。但是在幾年後的近日大法官作出了第789號解釋,內容上則是認為性侵被害人在
Thumbnail
在徐自強冤案的發生後,釋字第582號作出,其中內容根本地提升了我國刑事被告的人權,也就是同案共同被告的陳述對於被告而言仍然是證人的證言,必須要經過訴訟上的對質詰問才保障了被告的訴訟權,尤其自白不能當作唯一且主要的裁判證據。但是在幾年後的近日大法官作出了第789號解釋,內容上則是認為性侵被害人在
Thumbnail
這個題目是有年輕朋友說我:『想知道同婚後的二人關係,是跟現在一夫一妻,一樣嗎?』 我心裡OS:真有趣,時間也才2020年4月初,就可以聽到這個問題了。
Thumbnail
這個題目是有年輕朋友說我:『想知道同婚後的二人關係,是跟現在一夫一妻,一樣嗎?』 我心裡OS:真有趣,時間也才2020年4月初,就可以聽到這個問題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