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日耳曼大道上】|在巴黎的那場誤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別名〈原來妳也不屬於這裡〉想以這篇小說來回憶聖日耳曼大道

三天前,我失去你了。

你離開後,這座城市和我還有關聯嗎?

從18區位於巷弄間的公寓走到街道上,如往常遇到那位在睡倒在超市側面的流浪漢。他連「餓了」的牌子都懶得舉起,還能收穫不少廉價超市買來的食物,鄰居們向命運低頭領著最低薪資,放棄自己做白日夢的機會,依然慷慨的施捨餅乾麵包給他。

你有時會將口袋裡剩下的煙放到他身旁。我一向不認同看似壯年健全的白種男人不屑一顧的躺在路上,身旁放著一疊疊的書,好像笑話那些施捨他的人無知——在這街區行走的人多半是北非移民或者勞動階級。

這裡連公園的禽類都是烏鴉而非鴿子,黑壓壓一片。冬季裡,全區的人穿著黑色的大衣,仿佛重現《自殺專賣店》(Le Magasin des suicides)中的場景,沒有色彩的世界。

那天經過流浪漢,他首次抬了頭望了我一眼,似乎也注意到只剩我一人。

搭上地鐵,漫無目的的亂逛,從盧森堡公園走到巴黎第五大學,走進另一個世界,經過你的母校路易大帝中學——那裡出產過波德萊爾維克多·雨果薩特蓬皮杜米其林雪鐵龍——迎面而來的年輕人目光清澈,他們懷抱著夢想而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

每個地方都有你的影子。

第五大學附近有間法國餐廳,都是跟著你去的,我獨自並不知道怎麼在聖日耳曼的巷弄穿梭,甚至不確定那間店的名字是什麼,點餐都是你為我做的。我很習慣那種招女性主義者不滿的法國傳統,你幫我收外套、點餐、配酒,跟服務生反應鴨肉過老……

當時我們是沒固定收入的窮學生,你總堅持要請我吃飯,有餐前酒還有餐後點心。從不知道那要用幾幅醫學繪圖來交換。

我找不到那間不知名字的餐廳,但即使我找到了,店主Olivier 還會看出不對勁的問:「還好嗎?」。

或許沒有你,我將不再屬於這裡。

你記得我們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那天,我說,你我皆不屬於這裡。你的死亡與這裡無關,你是有著阿拉伯名字的法國人,永遠不會安息在天主教墓園中,可是我們總喜歡來此散步想像我們的未來。

未知,死亡。在那場瘟疫結束前。

如果我們一直在這裡,我們將會屬於此嗎?

那些金髮、褐髮、紅髮的白種人是否有相同的感受,他們也偶爾不確定自己屬於何方?即使這裡有許多移民,即使他們說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依然不從心裡真正接納我,甚至是你。

我終於一個人走在聖日耳曼大道上,我們熟悉的街道景色,那間我們重逢時相約的醫學書店,經過Musée Eugène Delacroix和旁邊那間亞洲藝術品的工作室……而我卻不屬於這裡。

Musée Eugène Delacroix

一次,我們站在房地產仲介門口看著ㄧ間間待售的巴黎公寓,都在精華區段,我們永遠買不起,但這裡卻是你出生成長的地方。

你說,這些都是美國或亞洲富豪買走了。語氣中也不帶有無奈,大概就是「c'est la vie」的精神吧?

我終於一個人走在聖日耳曼大道上,路上一位年邁的金髮白種人女士客氣的走過來問路,她已問了三人不會說法文的觀光客。從外表又如何判斷他們是移民或者觀光客?

我說:「女士,很抱歉。我也不知道這在哪裡。但我可以看地圖帶您走到那。」

女士無奈的搖了頭說:「我已經看不出來誰是本地人了……」

原來對她而言,巴黎是生活了80年的城市但同樣不屬於她,或許反而更接近那些不說法文的觀光客定義的巴黎,巨大的CELINE突兀的開在傷兵院旁。

我終於明白此刻,她和我是一樣的無所適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繁華到雜亂的陌生城市、在霓虹燈光錯亂閃爍的地方,在一成不變的枯燥日常,拯救了有些生病的社會,為我有些困窘的遭遇點亮希望。 如果要說巴黎。 如果要說巴黎,大概是收攏著所有躁動聲息的寂寂夜色,偶爾星光點點。 那份無跡可尋的溫暖灼亮一瞬便足以讓人沉淪。
Thumbnail
在繁華到雜亂的陌生城市、在霓虹燈光錯亂閃爍的地方,在一成不變的枯燥日常,拯救了有些生病的社會,為我有些困窘的遭遇點亮希望。 如果要說巴黎。 如果要說巴黎,大概是收攏著所有躁動聲息的寂寂夜色,偶爾星光點點。 那份無跡可尋的溫暖灼亮一瞬便足以讓人沉淪。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無論如何都會懷念巴黎的吧。領著一杯咖啡,在煙霧與政治話題繚繞的小宇宙底寫作;看著塞納河的水,讓靈魂呆滯;每天提著沈甸甸的三本字典,到學校圖書館力抗法文、西文和義文;躺在木板床上,一邊吊腳一邊跟YAYA聊著永遠聊不完的天;切肉、切菜、切水果;跟三、五好友,躺在凡仙公園的草地上,交換各國的政治現狀。
Thumbnail
無論如何都會懷念巴黎的吧。領著一杯咖啡,在煙霧與政治話題繚繞的小宇宙底寫作;看著塞納河的水,讓靈魂呆滯;每天提著沈甸甸的三本字典,到學校圖書館力抗法文、西文和義文;躺在木板床上,一邊吊腳一邊跟YAYA聊著永遠聊不完的天;切肉、切菜、切水果;跟三、五好友,躺在凡仙公園的草地上,交換各國的政治現狀。
Thumbnail
如果能勉強撐得上人生有一點突破,也許就是學會了烹煮肉燥飯、糖醋排骨和紅燒牛腩吧?今天中午端上檯面的,則是蒜頭雞。毫不猶豫地切好蕃茄、馬鈴薯各兩顆、大白菜五大葉與完好蒜頭五、六粒後,便開始煮水。水噗通噗通地沸騰後,先服服貼貼地放入雞骨,再滾之後,放入蕃茄、馬鈴薯與蒜頭,再滾後開始燉煮。起鍋前.....
Thumbnail
如果能勉強撐得上人生有一點突破,也許就是學會了烹煮肉燥飯、糖醋排骨和紅燒牛腩吧?今天中午端上檯面的,則是蒜頭雞。毫不猶豫地切好蕃茄、馬鈴薯各兩顆、大白菜五大葉與完好蒜頭五、六粒後,便開始煮水。水噗通噗通地沸騰後,先服服貼貼地放入雞骨,再滾之後,放入蕃茄、馬鈴薯與蒜頭,再滾後開始燉煮。起鍋前.....
Thumbnail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Thumbnail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