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帝國的總督
在東印度公司默許下,哈蘭加入了錫克大君蘭吉特‧辛格帳下,大君麾下有不少歐洲顧問,其中以法國人尚‧弗朗索瓦‧阿拉爾(Jean-François Allard, 1785 – 1839)為首,這位拿破崙的上尉打過滑鐵盧戰役,後來曾去波斯求官不成,最後決定投效錫克帝國,成為歐洲軍官團的首領,他手下還有幾位法國、義大利軍官,形成一個小集團。
尚‧弗朗索瓦‧阿拉爾,來自法國的冒險家,雖然被哈蘭批評是個諂媚者,但他不僅在軍事上頗有成就,本身也是個古幣收藏者。
但哈蘭和蘭吉特大君對這些歐洲顧問並不滿意,前者認為這些人只會對大君卑躬屈膝,毫無風骨可言;後者則覺得這些人對他口蜜腹劍,加上大君天生疑心病重,最後索性把哈蘭、阿拉爾等人一一架空,讓他們當個有名無實的總督。哈蘭的轄地是富庶的古吉拉特地區(Gujrat),也是錫克帝國的核心地帶,蘭吉特大君便出身於此,可見哈蘭似乎更受大君的信任。
在擔任總督期間,哈蘭招待了不少訪客,例如「傳教士」約瑟夫‧沃爾夫(Joseph Wolff, 1795 – 1862),這位來自巴伐利亞的猶太人曾服務於羅馬教廷、路德派,現在則屬於英國聖公會,他在1827年宣稱要尋找「失落的以色列十支派」
[1] 而來到亞洲遊歷兼傳教,同時也捲入了英國在中亞的活動。沃爾夫完全不認識哈蘭,看到眼前這位穿著西裝,哼著美國小調的錫克總督感到十分驚奇;除了閒話家常之外,哈蘭也向沃爾夫透露了他想回阿富汗發展的渴望。
遊走於各個教會之間的沃爾夫,也曾在大博弈中為英國出力;此外,他也是第一個見證波斯的巴哈伊信仰(Bahai)興起的歐洲人。
下一個來到哈蘭府邸的訪客是一位老同鄉,美國冒險家亞歷山大‧加德納(Alexander Gardner, 1785 – 1877)。加德納來自威斯康辛,自稱擁有西班牙、蘇格蘭或愛爾蘭的血統,在父親過世後前往歐洲,輾轉來到俄國從軍,不久後脫隊展開冒險,在中亞混跡多年。加德納於1823年被阿富汗叛軍俘虜,叛軍領袖、同時也是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姪子哈比卜‧烏拉汗(Habib Ullah Khan)得知加德納曾在俄軍服役,便任命他擔任騎兵指揮官,還為他安排了一位妻子,跟著叛軍轉戰阿富汗北部,還取了個本土化的名字「戈爾達納汗」(Gordana Khan)。
神秘的美國冒險家加德納,他來到旁遮普之前的事蹟難以考究,但確實是位久經沙場的老軍人。據說他的頸部有個槍傷造成的大洞,必須戴著護頸才能正常飲食。
1826年,哈比卜‧烏拉的叛軍被擊敗,加德納的妻子和女兒在亂軍中喪命,他歷經千辛萬苦逃出生天,遁入巴達赫尚的群山之中,接著穿越了帕米爾高原,抵達葉爾羌(Yarkand),大約在1830年左右由喀什米爾重回阿富汗,來到了歐洲人從未造訪的卡菲里斯坦,最後來到旁遮普。儘管加德納的冒險故事有不少前後矛盾或語焉不詳之處,但從他身上無數大小傷疤判斷,他的確參加過極為艱苦的戰鬥。
加德納隨後被推薦給蘭吉特大君,在錫克軍中擔任砲兵指揮官,直到錫克帝國與東印度公司開戰為止。他晚年居住於喀什米爾直到老死,留存的日記與斷簡殘篇後來整理為《士兵與旅人:亞歷山大‧加德納回憶錄》(Soldier and Traveller: Memoirs of Alexander Gardner) 出版。
在這段期間,對哈蘭影響最深的是一位他在阿富汗認識的神祕好友,此人的名字並未留下記錄,哈蘭稱他為毛勒維(The Mawlawi),這是伊斯蘭教士的頭銜之一
[2] 。毛勒維自稱是個煉金術士,這顯然是唬爛的,哈蘭則把他當作魔術師兼教導伊斯蘭知識的老師看待。
阿富汗──錫克戰爭
1834年,旁遮普與阿富汗邊境的局勢一觸即發,錫克軍隊強行接管白夏瓦,雙方開始相互叫囂挑釁;多斯特‧穆罕默德於1835年下令對旁遮普發動聖戰,再次引爆兩國的戰爭。蘭吉特大君召來哈蘭,他聽聞多斯特‧穆罕默德的異母兄長蘇丹‧穆罕默德汗(Sultan Muhammad Khan, 1792 – 1835)有異心,希望能透過哈蘭策反這位重要領袖,從內部擊垮阿富汗軍隊。
哈蘭順利的見到了蘇丹‧穆罕默德,但後者對叛變與否猶豫不決,這時老朋友多斯特‧穆罕默德也得知哈蘭來訪的消息,便邀請他和兄長一起見個面,多斯特‧穆罕默德早已料到這位不可靠的兄長意圖反叛,但他並沒有那個能耐。哈蘭知道策反計畫已經洩露,但他仍嘗試說服多斯特‧穆罕默德罷兵和談。
儘管被宗教狂熱號召而來的阿富汗部族武裝十分勇猛,但在訓練有素、火力強大的錫克兵團堅守下,阿富汗人每次進攻都以傷亡慘重作結。錫克人方面也蒙受了一定的損失,阿拉爾與加德納等指揮官都不認為戰爭應該繼續下去,只有蘭吉特大君希望能贏得決定性勝利。
多斯特‧穆罕默德知道繼續作戰下去難以取勝,且陣營中像他兄長一樣的威脅比比皆是,便寄望哈蘭居中斡旋,讓雙方都各退一步。儘管大君不願就此放過阿富汗人,但他的健康狀況卻在此時亮起紅燈,使他不得不見好就收,結束這場衝突。
1835年8月,蘭吉特大君中風倒下,他請來擁有醫學知識的哈蘭為他治病,還使用了當時流行的電療法,但除了讓大君感到新奇有趣之外,沒有顯著的療效。這時,大君聽聞了哈蘭的煉金術士朋友毛勒維,便希望向此人討教一番;不料毛勒維卻在大君面前說溜了嘴,不小心抖出了自己私鑄貨幣的糟糕事,還把哈蘭也拖下了水,這讓大君與哈蘭的關係大為惡化。注意到大君態度急速轉變的哈蘭知道自己不宜久留,便於次年初辭職,如他所願的回到阿富汗,再次投奔多斯特‧穆罕默德。
[1] 依據聖經故事,雅各的12個子嗣發展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以色列王國分裂之後,北國以色列於西元前722年被亞述人摧毀,居住其中的十個支派從此下落不明,去向眾說紛紜;只剩下南國猶大的便雅憫(Benjamin)、猶大(Judah)以及作為祭司的部分利未(Levi)支派殘存下來,成為現代猶太人的先祖。
[2] 指在宗教學校(Madrassa)中完成所有高等課程的高級學士,但實際上只要是學者都可以使用這個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