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男孩】 寄養家庭不是我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對於寄養的孩子,家究竟是什麼呢? 法律基於孩子最大的利益考量下,會安排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安置在寄養家庭,以可以提供家庭式照護的環境。但孩子面對環境的轉變,能接受嗎?一次一次因各種原因,轉換到不同寄養的家庭,那個還是【家】嗎? 想要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時,是不是也要聽聽孩子的內心,心中的家在哪裡?

當原生家庭不適合保護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去哪裡?

家一直是我們最終的歸依,生病得時候、難過的時候、肚子餓的時候、需要休息的時候,想要回家,待在沙發上、窩在被窩裡、喝著暖暖湯,享受著家的溫暖,卸下一切休息。

但如果家卻是無法提供這樣的環境,或是讓孩子感受更受傷,更脆弱,孩子能去哪裡?

為了保護孩子、照顧孩子,替代家庭功能的寄養家庭制度產生。但是寄養家庭與原生家庭相似嗎?寄養家庭只是暫時的,終究會有一天離開寄養家庭。這個【家】成為寄養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孩子最終歸屬究竟在哪裡?

「媽媽就是媽媽 寄養家庭就是寄養家庭。」 (源自:寄養男孩)


raw-image

那些孩子需要寄養家庭?

  •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導致孩子無法在家庭中正常生活。
  • 兒童/少年需立即接受醫療的需要,但家庭未使孩子就醫。
  • 遭受虐待、疏忽、被強迫從事不正當的行為或工作、被父母遺棄的兒童/青少年。
    (摘自: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什麼是寄養家庭?

【當原生父母無法提供孩子適當的照顧,為了孩子安全與生活照顧,由政府轉介至寄養家庭,由寄養父母提供暫時照顧,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直到原生父母的環境適合孩子正常成長,即可返回原生家庭。(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

寄養家庭目標仍是提供暫時安全照護,並能讓孩子回到原生父母身邊或是出養至其他認養家庭。寄養父母與寄養孩子在法律上並未有親子上的關係,但是感情上可能如親生父母般的緊密連結。

親子關係建立,寄養與領養差異?

領養:非直系血緣的父母與孩子通過法律建立的親子關係,需透過法律收養程序取得法定的監護權親權,才能算是擁有實際的親子關係。

寄養:原生家庭因故短期內無法照顧孩子的狀況,藉由政府轉介寄養安置服務提供孩子替代性家庭照顧服務,待原生家庭問題解決後,孩子就能重返自己的家。

因此寄養家庭主在提供照顧服務,在未來有一天寄養孩子將回歸原生家庭或是由領養家庭收養,為此寄養家庭無法永久陪伴孩子身邊,也必須尊重原生家庭或領養家庭的意願,不一定可以持續和孩子接觸或是見面。

【紀錄片】寄養男孩 (A foster Child's Story)



【寄養男孩】紀錄亞尼故事,從未有記憶開始的時候,胡努夫婦就接納他,從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騎腳踏車、第一次上學,每一個第一次都是胡努夫婦陪伴。在14歲那年,卻必須離開從小熟悉的家。因為胡努夫婦超過寄養家庭法規的年齡,不符寄養家庭規定為亞尼提供保護照顧,亞尼必須離開。

剛好亞尼親生母親出獄了,準備與自己的兒子迎接新的生活,但因為社福評估亞尼需要新的寄養家庭,不能馬上與母親同住,所以亞尼只能短暫性和母親住在一起相處。

亞尼開始與母親近距離接觸,又需適應新的寄養家庭,一邊忍受分離的痛苦,又要面對新家庭的未知,新的母親相處模式,亞尼慢慢感受到窒息....

為什麼必須與我的家分離?



raw-image

寄養家庭在每個國家資格規定不同,以台灣為例

胡努夫婦因年齡已超過規定(該紀錄片在法國拍攝,法國同台灣規定上限為65歲),所以必須退休,不能繼續照顧亞尼。儘管有多麼愛亞尼、多麼捨不得亞尼,但因為是寄養家庭的角色,始終是為了提供孩子最大的利益考量下,在面對各式離別時,終究需放手。孩子要去新的家庭或是回歸原生家庭,不論相處時間長短、不論多麼掛念捨不得,放手一直是寄養家庭學習的課題。

「我們一直很愛你。這不是拋棄,你能理解嗎? 我們˙一直很愛你」

親生媽媽歸來

亞尼與胡努夫婦分離時,亞尼媽媽剛出獄努力安頓生活,一方面嘗試開始新生活,一方面想快速與亞尼建立親密關係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父母保有直接與孩子聯繫的權利,所以除非有特殊因素,父母可與孩子見面接觸)。但發現自己兒子與胡努夫婦緊密的聯繫,自己與兒子的感情卻無法緊密聯繫,所以不斷強調希望他們與兒子的聯繫減少,不要見面,不要通電話,不要任何聯繫。

「兒子必須寄養,是因為我入獄,是因為我自己的緣故,但並沒有虐待這類的事情。我不知道虧欠我兒子什麼,但最終目標是兒子回來和我一起住。他應該要明白人只有一個媽媽,要學著接受她,接受她真實的樣子。就算她犯錯了,身為她的孩子也不應該指責她」「分開他們(胡努夫婦)是有必要,他們太親近, 已經取代我的存在。」


raw-image

亞尼媽媽強烈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與寄養父母聯絡,認為這樣會影響她與兒子建立關係。剛出獄的她面對生活不容易,自己青少年在街頭流浪乞討,後來偷竊犯罪,在亞尼14個月大時,就被抓進監獄,她從未在她兒子生命裡,無法陪伴他,也無法跟他建立關係。自己從未有感受到溫暖的愛,也無法溫柔包容兒子,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嚴厲對兒子,兒子也越不願意與她溝通。

不知道如何在這社會好好生存,不知道如何與兒子相處,希望和兒子越親近,卻越來越遠。

「我害怕和她相處。我想離開這裡,只要不是這裡就好。」亞尼一遍一遍重複。

我一個孤兒,一個沒人要的兒子

亞尼害怕和媽媽相處,卻又無法回去熟悉的【家】。家究竟在哪裡? 我究竟能去哪裡?

如果我不想要我的父母,
我就成為沒人要的兒子,
換句話說,我就只是一個孩子, 一個孤兒,一個沒人要的兒子。

【家】對孩子最終的依歸。因為法規無法回去熟悉的家庭,因為血緣想見母親。一個不能留下來,一個是害怕留下來。哪裡是我的家?誰是我的父母?我是一個沒人要的兒子。

紀錄片紀錄很多亞尼的自我對話,他一遍一遍提著問題,一遍一遍知道問題也沒解答。他最終罹患精神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藥物控制才能入睡。繼續在新的環境中掙扎生活。

法官判定亞尼可以每個月探視胡努夫婦(寄養夫婦)一次。亞尼媽媽失去探視權。

家是什麼?

對於一般孩子,家是無條件接納我們,擁抱我們的地方。但對於寄養孩子家是什麼呢?

寄養家庭立意在於提供暫時性保護照顧的安置措施。寄養孩子在這裡感受到溫暖,覺得這裡就是家庭的一部份,但因為規定或是其他原因,一次又一次換環境,真的能理解家是什麼嗎? 每一次變動,是不是都在告訴孩子,這裡不是你的家呢?

媽媽因為犯罪入獄,這樣能表示她不愛孩子嗎? 她不能擁有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嗎? 紀錄片裡,亞尼媽媽說自己小時被嚴厲對待,只知道亞尼不能像她一樣。但這空白的14年,如何彌補,卻也沒人可以告訴她。

紀錄片紀錄寄養孩子的內心獨白,面對一次一次寄養,為何會越來對環境越不信任,為什麼會想離開寄養家庭,一次一次的想離開。或許與家人難以聯繫感情,對寄養家庭的不信任,讓寄養孩子越來越孤獨,越來越無助,漸漸離開原本社會良善的保護。

面對這些困境,雖然無法給予及時的幫助,但卻能一點點的理解。或許那一點點的理解可以溫暖他們的心。

快速Q&A

寄養與領養的差異?

領養:非具直系親子血緣的雙方需透過法定收養程序方能取得法定之監護權與親權,建立形同血緣的親子關係。
寄養:當原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生父母因嚴重疏忽或虐待等因素不適宜教養子女,短期內無法照顧孩子的狀況下,藉由提供短期的替代性家庭照顧服務,將孩子安置在其他較適合的家庭中,待原生家庭解決問題後,孩子就能重回自己的家。
(摘自: 衛服部 社會及家庭署)

寄養在法規上未有親子關係的建立,但許多寄養孩子因在寄養家庭感受到滿滿的愛與支持,在感情上會認為寄養家庭就是他們的【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雪人看紀錄片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2022/01/06
在這漫長的訴訟時間裡,三個家庭破碎,一個生死離別,兩個家庭破碎,牢獄中家人離世,無法悼念,無法證明清白,只能接受,片名【彼岸】意旨為超脫生死,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2022/01/06
在這漫長的訴訟時間裡,三個家庭破碎,一個生死離別,兩個家庭破碎,牢獄中家人離世,無法悼念,無法證明清白,只能接受,片名【彼岸】意旨為超脫生死,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2021/11/29
紀錄片【度日】,片名溫柔訴說著一群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少年們,在未成年時就扛起了家庭生計、離開教育體系、獨自在國家邊緣生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也不渴望,日復一日的度著日子。
Thumbnail
2021/11/29
紀錄片【度日】,片名溫柔訴說著一群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少年們,在未成年時就扛起了家庭生計、離開教育體系、獨自在國家邊緣生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也不渴望,日復一日的度著日子。
Thumbnail
2021/11/21
公投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問。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揭開領導團隊如何利用數據,操縱公投結果,如何利用一兩句標語,激起情感共鳴,決定國家方向。在一個公投選擇,使國家一分裂為二。
Thumbnail
2021/11/21
公投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問。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揭開領導團隊如何利用數據,操縱公投結果,如何利用一兩句標語,激起情感共鳴,決定國家方向。在一個公投選擇,使國家一分裂為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雖然家庭美滿很重要,但與其維持表面的假和平卻不離婚,那倒不如好聚好散,還給家庭一個清淨又無壓力的生活。但長輩們有時候思想比較老古板,覺得離婚並非好事,寧可繼續維持一段不愉快的婚姻關係,也不想被人指指點點成中年失婚人士。
Thumbnail
雖然家庭美滿很重要,但與其維持表面的假和平卻不離婚,那倒不如好聚好散,還給家庭一個清淨又無壓力的生活。但長輩們有時候思想比較老古板,覺得離婚並非好事,寧可繼續維持一段不愉快的婚姻關係,也不想被人指指點點成中年失婚人士。
Thumbnail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作者:NHK採訪團隊 譯者:陳令嫻 出版社:開學文化出版 十年前,日本一家私人醫院設立了「嬰兒信箱」,十年間不同的孩子被送進「信箱」中,這些孩子為什麼來到「信箱」中,他們經歷了什麼?十年後,帶著這些孩子所經歷的故事,「嬰兒信箱」的下一步在哪裡?
Thumbnail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作者:NHK採訪團隊 譯者:陳令嫻 出版社:開學文化出版 十年前,日本一家私人醫院設立了「嬰兒信箱」,十年間不同的孩子被送進「信箱」中,這些孩子為什麼來到「信箱」中,他們經歷了什麼?十年後,帶著這些孩子所經歷的故事,「嬰兒信箱」的下一步在哪裡?
Thumbnail
家人 無家可歸我是誰?無人在乎最可怕; 小孩長大仍是兒,追蹤關心才像家。  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對我衝擊很大,也深深地影響我的想法與思維,同時更讓我對安置機構小孩的服務有另一種層次的認知與想法。
Thumbnail
家人 無家可歸我是誰?無人在乎最可怕; 小孩長大仍是兒,追蹤關心才像家。  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對我衝擊很大,也深深地影響我的想法與思維,同時更讓我對安置機構小孩的服務有另一種層次的認知與想法。
Thumbnail
對於寄養的孩子,家究竟是什麼呢? 法律基於孩子最大的利益考量下,會安排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安置在寄養家庭,以可以提供家庭式照護的環境。但孩子面對環境的轉變,能接受嗎?一次一次因各種原因,轉換到不同寄養的家庭,那個還是【家】嗎? 想要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時,是不是也要聽聽孩子的內心,心中的家在哪裡?
Thumbnail
對於寄養的孩子,家究竟是什麼呢? 法律基於孩子最大的利益考量下,會安排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安置在寄養家庭,以可以提供家庭式照護的環境。但孩子面對環境的轉變,能接受嗎?一次一次因各種原因,轉換到不同寄養的家庭,那個還是【家】嗎? 想要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時,是不是也要聽聽孩子的內心,心中的家在哪裡?
Thumbnail
返家 第一次聽到「返家」是在4年(2010年)前,在一家安置機構開會時聽到的名詞,當時覺得這個詞用得很特殊,且很不自然,回家就回家嘛!為何要說返家呢? 最近在安置機構的訪視過程中,返家這件事情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促使我想弄清楚究竟安置機構的孩子何時可以返家?誰在協助孩子返家?孩子如何才能返家?..
Thumbnail
返家 第一次聽到「返家」是在4年(2010年)前,在一家安置機構開會時聽到的名詞,當時覺得這個詞用得很特殊,且很不自然,回家就回家嘛!為何要說返家呢? 最近在安置機構的訪視過程中,返家這件事情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促使我想弄清楚究竟安置機構的孩子何時可以返家?誰在協助孩子返家?孩子如何才能返家?..
Thumbnail
遇到兩個困難: 一個是地區的困難(該縣市無直接服務的收出養機構/據點), 一個是對出養人條件期待設定的困難 竟然有一個項目是「被收養兒童的家庭背景」?圍爸喵爸是怎麼考慮的呢?
Thumbnail
遇到兩個困難: 一個是地區的困難(該縣市無直接服務的收出養機構/據點), 一個是對出養人條件期待設定的困難 竟然有一個項目是「被收養兒童的家庭背景」?圍爸喵爸是怎麼考慮的呢?
Thumbnail
「我們收養一個孩子吧!」一天晚上,先生站在我的書桌邊,突然冒出這句話。當然,也不能說是很突然。因為這件事我們已經提過很多次,最早一次或許是在婚前。我們都喜歡小孩,也不太在意血緣的問題。如果懷孕不順利,收養是我們都可以接受的一條路。但一開始也就是一個念頭而已。
Thumbnail
「我們收養一個孩子吧!」一天晚上,先生站在我的書桌邊,突然冒出這句話。當然,也不能說是很突然。因為這件事我們已經提過很多次,最早一次或許是在婚前。我們都喜歡小孩,也不太在意血緣的問題。如果懷孕不順利,收養是我們都可以接受的一條路。但一開始也就是一個念頭而已。
Thumbnail
今年春節假期,為了找櫻花,我與家人在中部鄉間閒晃到一處老社區,漫步到巷尾,我被最後一間房子深深吸引。不像其他透天都把房子蓋在路邊,這間房子往後退好多好多,前面是寬敞的停車草坪。 看了無數間住家的經驗,直覺告訴我這房子的屋主絕非泛泛之輩。這房子低調樸實不花俏、有著脫俗的優雅穩重,感覺它承載著不同的生活
Thumbnail
今年春節假期,為了找櫻花,我與家人在中部鄉間閒晃到一處老社區,漫步到巷尾,我被最後一間房子深深吸引。不像其他透天都把房子蓋在路邊,這間房子往後退好多好多,前面是寬敞的停車草坪。 看了無數間住家的經驗,直覺告訴我這房子的屋主絕非泛泛之輩。這房子低調樸實不花俏、有著脫俗的優雅穩重,感覺它承載著不同的生活
Thumbnail
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有人很幸運擁有幸福家庭;有的人沒有那麼幸運,本文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Thumbnail
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有人很幸運擁有幸福家庭;有的人沒有那麼幸運,本文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