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收養的起點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我們收養一個孩子吧!」

  一天晚上,先生站在我的書桌邊,突然冒出這句話。

  當然,也不能說是很突然。因為這件事我們已經提過很多次,最早一次或許是在婚前。我們都喜歡小孩,也不太在意血緣的問題。如果懷孕不順利,收養是我們都可以接受的一條路。

  但一開始也就是一個念頭而已。婚後,我們仍像一般家庭一樣,計畫著生育,也很感謝上帝給了我們兩個孩子。但這個念頭還是時常在心裡,三不五時的出現。每次看到別人的收養故事,特別是同時有親生孩子和收養孩子的家庭,就會想我們家是不是也有這個可能。

  報導者有一系列針對弱勢孩子的深度報導,以《廢墟少年》出版。書中探討這些孩子及原生家庭的處境、造成弱勢的社會根源,現階段的社會資源和侷限,以及改善問題的可能之路。看到這些很難不感到心疼,尤其自己做了父母之後。雖然社福機構能夠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但畢竟是團體生活,難以像一般家庭中的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發展機會,還有許多機構內部難以言說的問題。

  台灣現在最缺乏的,其實是寄養家庭,也就是提供需要安置的孩子一個暫時但穩定的家,在孩子回到原生家庭或找到收養家庭之前,給予他們愛和依靠。我自己認為相較於收養,寄養反而是難度更高的任務。

  相較於開放家庭的寄養人、實際在現場投入工作的社工、志工,收養人能夠接觸到的孩子平均只有一兩個,對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真的是杯水車薪,也談不上偉大。但或許就像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出門帶購物袋一樣吧。如果這是我現階段能做的事,就不因事小而不為。微小的力量聚集起來,還是有無限的可能。更何況關係到一個生命,不是更值得我們去努力嗎?

  以前每次我試探性的問先生,雖然他也有意願,但因個性謹慎,所以通常只是微笑以對,或者眉頭微微一皺嘆道:「養不起啊!」

  確實,經濟是一個很大的考量。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我辭了工作全職帶孩子,經濟來源只有先生的薪水。每個月付完房租水電瓦斯及其他生活開銷,即便沒有月光,但也存不了幾個錢。我想我不能空有理想而不顧現實,也不能自私的把壓力加在先生身上。

  所以我自己心中默默的打算其實是,等兩個小孩大一些,比如都上小學,我也回到職場,有穩定的收入之後,再來重提這件事。

  但是上帝的計畫超過人的計畫。就在我這麼打定主意之後,先生彷彿被閃電擊中一般,突然提起了這件事。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麼因素動搖了他,但說真的,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覺得如果要來個「老三」,最好別跟哥哥們差太多歲,可以從小玩在一起,或許也比較不會有隔閡,還有現階段家中有的育兒用品也可以銜接。最關鍵的是,我們家先生和許多爸爸一樣,還有個「女兒夢」!

  雖然原本一直想著收養的人是我,但這麼突然還是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好像新人入圍金馬獎,原本預計要坐好幾年觀眾席,結果卻突然被喊到名字,有一種「真的假的?確定就是現在了嗎???」十分惶恐。

  「又不是現在要馬上決定,先去聽說明會而已,流程還要走個一兩年。」先生淡定的說。

  想想也是。自2012年開始,除了親屬及繼親收養,其他都必須透過政府認可的社福機構進行,不能像以前由雙方私下認定。這是對孩童權益的保障,但也使得收養程序變得複雜,耗時。

  就這樣,帶著禱告,我們踏上了這趟收養之旅,一直走到現在。

  如果以孩子的生命階段來說,我們都還在起點,形式上的流程還未結束,陪伴也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就三個孩子中的哪一個而言,都是如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倚的沙龍
63會員
62內容數
林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和準收養人聊天時,談話中,一定不會少的話題是:「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 收養不是「挑小孩」,而是在兒童最佳利益的前提下,考量收出養雙方的意願,進行收出養資料的媒合 「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呢?」 這個問題需要考量些什麼? 有些人喜歡小小孩,越小越好,越小越能慢慢培養感情,這是很多人希望收養小小孩
Thumbnail
和準收養人聊天時,談話中,一定不會少的話題是:「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 收養不是「挑小孩」,而是在兒童最佳利益的前提下,考量收出養雙方的意願,進行收出養資料的媒合 「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呢?」 這個問題需要考量些什麼? 有些人喜歡小小孩,越小越好,越小越能慢慢培養感情,這是很多人希望收養小小孩
Thumbnail
遇到兩個困難: 一個是地區的困難(該縣市無直接服務的收出養機構/據點), 一個是對出養人條件期待設定的困難 竟然有一個項目是「被收養兒童的家庭背景」?圍爸喵爸是怎麼考慮的呢?
Thumbnail
遇到兩個困難: 一個是地區的困難(該縣市無直接服務的收出養機構/據點), 一個是對出養人條件期待設定的困難 竟然有一個項目是「被收養兒童的家庭背景」?圍爸喵爸是怎麼考慮的呢?
Thumbnail
當收養程序走到通過審查會後,後面的程序會是什麼?會順利嗎?孩子還會被帶走嗎?最怕法院什麼程序?
Thumbnail
當收養程序走到通過審查會後,後面的程序會是什麼?會順利嗎?孩子還會被帶走嗎?最怕法院什麼程序?
Thumbnail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全台現有的育幼院有一百多間,但有收出養執照的只有九間(2020年)。收養人在辦理收養過程中需要與社福機構長期密切的聯繫,所以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機構是蠻重要的事。而參加各機構的說明會或進行電話諮詢,就是認識機構的第一步。
Thumbnail
全台現有的育幼院有一百多間,但有收出養執照的只有九間(2020年)。收養人在辦理收養過程中需要與社福機構長期密切的聯繫,所以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機構是蠻重要的事。而參加各機構的說明會或進行電話諮詢,就是認識機構的第一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