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五月中,萬華開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公司隨即發公告:「即日起,全體員工在家上班!」很多同事哀聲連連,除了家有小孩的家長很崩潰之外,習慣每天上下班的上班族,也因為WFH而怨聲載道。
相關行業衝擊,宅經濟興起,平常假日人擠人的台灣各個景點角落,頓時變為空蕩蕩。「孤獨」這個話題,由於人和人間的疏離而更加凸顯,在2016年,有網友將抽象的「孤獨感」,分成10個等級,分別是:
· 第一級:一個人去逛超市
· 第二級:一個人去吃餐廳
· 第三級:一個人去咖啡廳
· 第四級:一個人去看電影
· 第五級:一個人去吃火鍋
· 第六級:一個人去KTV
· 第七級:一個人去看海
· 第八級:一個人去遊樂園
· 第九級:一個人搬家
· 第十級:一個人去做手術
我們可以發現,以上這十件事,雖說是「孤獨」等級,卻都是需要踏出家門的活動,即便是搬家和做手術,也都不是在家可以完成的。或許,感到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做了什麼活動,而是因為外界的眼光。
不知道其他邊緣人感覺如何,但資深邊緣人如我,其實很不瀟灑。雖說因為懶得約朋友外出而成為獨行俠——當然,怕拒絕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多的是覺得一個人很自在——不用將就別人定好的時間、地點、行程,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偏偏臉皮很薄,一個人發呆怕被投以「那個人怎麼了」的眼光、一個人吃飯怕被指指點點「一定是約好的人放他鴿子吧」的耳語。
反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人都關在家,「孤獨」感卻不存在,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大家都很會找樂子嗎?不是,因為全世界都如此,我和每個人都一樣,沒有比他人孤獨、沒有比他人不合群。原來,「孤獨」「孤僻」「邊緣人」這些詞,都是和他人比較而來的呀!
維基百科上,關於「邊緣人」的解釋是:人緣不佳、不擅社交、內向、自閉 、自閉症或者存在感稀薄,以致朋友很少、沒有朋友的人或著被故意冷落、排擠或孤立的人。
可見這個詞,總是和「人緣不佳」、「不擅社交」、「內向」、「沒有朋友」連在一起,但這些是你感到孤獨的原因嗎?會一個人做量表上十件事的人,就是「邊緣人」嗎?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樂於獨自做量表上的事情,而不在乎他人怎麼看你、議論你的人呢?
如果說,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去咖啡廳⋯⋯這些事令你感到自在,何樂而不為?或許,你其實是適合「孤獨」的人。每個人都需要習慣孤獨、與孤獨共處,無論你有多少朋友、生長在多大的家族、手足親友有多少,「孤獨」這件事必須與你共存,成為你的DNA,習慣這件事、這種感覺,因為再外向、再焦點的人物,都有感到孤獨的一天,當那天來臨,若沒有準備好,失落感很容易隨之而來,憂鬱的情緒即會伴隨著你。
所以,我們該學習的是,認清孤獨的美好,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無論身在哪都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陪伴,這樣,無論是走出門外、關在家中,都有許多趣事能感受。下次,當你在餐廳看見有人一個人吃飯、點大餐享受的時候,不但不要抱以異樣眼光,還請為他鼓掌,恭喜他找到對自己好的方法,真正成為與孤獨共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