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團體排斥並不會危及生命,但是古老的本能似乎還一直影響著我們,包括我們的「從眾心理」。
因為怕被排斥的恐懼,我們很不願意跟別人不一樣。有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人員告訴實驗對象,他與房間裏的所有人都將一起接受測驗。但是實驗對象不知道的是,房間裏其他人都是研究人員雇來的演員,而且他們都將提出同樣一個錯誤的答案。題目非常簡單,答案也顯而易見,但是當那些演員一個一個指出其實是錯誤的答案時,實驗對象會開始覺得困惑,但是非常奇怪的,大多數的實驗對象沒有堅持自己對的答案,反而跟隨其他所有人錯誤的答案。這種「從眾」的心理力量比我們想像中強很多,在一個團體中,尤其彼此面對面處在同一個空間,要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從眾心理之外,還有一種「團體的迷思」現象。在一個有高度凝聚力的團體中,有時候為了尋找共識,常常會堅持團體的決策是正確的,所以會忽略掉不同的聲音,因此往往形成極端的意見,也就是一件事情的決策,在經過眾人討論之後,往往會比個人單獨決策時更趨向極端的決定,也就是激進的會更激進,保守的團體會更保守,換句話說,中庸或多元的意見會完全不見。
從歷史經驗中,有時候我們會好奇為什麼許多有智慧又正直的人會附和那麼離譜的意見?原因是人處在團體的壓力情境中,我們一方面怕被排擠,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擔心,如果自己提出與所有人都不同的看法,其他人是不是會懷疑我們的智商,能力或品味?當然,也有可能只是不想耽誤大家時間或打亂事情的進度,總之,要獨自反對你周邊所有人的共同意見,是極為困難的。
而且,這個有想法的人,在跟隨眾人之後,會歷經幾個不同階段,首先是表面雖然順從,但是內心不服氣,也就是口服心不服;在來是內化階段,往往為了自尊,不想承認自己怎麼會那麼怯懦沒骨氣,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口服心又服;到了最後會認同,因為集體的氛圍或共同對抗不同團體的緣故,我們進而將自己的主體意識融入團體意識了!
不管從演化上或從心理學的研究都證實,我們很容易受環境或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所左右,只有認清這些迷思,然後時時提醒自己,才比較有可能超脫這些本能的影響。
正如「物種源始」最後一句話所寫的:「從如此簡單的開始,最美麗最神奇的無窮盡的生命形式,不斷演化出來,此時仍在發生。這種生命觀,有它宏偉壯麗的一面。」的確,一方面人類的智慧與想像力的發展似乎無止境,但是另一方面人類又受限於演化生存適應中的壓力,保留了許多的本能反應,如何不陷入這種集體決策的困境,是當今人類社會鉅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