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戰略學進階──陣形(5):橫陣與縱陣的差異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陣形(5):橫陣與縱陣的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歷史上的戰例,絕大多數都是以橫陣開始,只是橫陣中的重心位置不同,隨著交戰時間過去,自然展開成不同的樣貌。

戰史上,有很多縱陣跟橫陣的對峙,於是有人下了一些判斷,認為縱陣適合哪裡、不適合哪裡。呃,其實也不是這樣。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要區分作戰陣形跟行軍陣形。

縱陣常常用在行軍上,橫陣才是作戰使用。這也不難理解,各位記得現代的閱兵吧,一個個方陣行列前進,看來軍容壯盛,但這個適合長距離移動嗎?想也知道不行,行進要快速便利,就不能太過密集,士兵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空間,這也是保持輕鬆心態,維持士氣的方法。

從縱陣行軍轉為橫陣作戰

一般來說,進入戰場前,縱陣會變化成橫陣,讀者若有小時候在大型學校的運動會經歷,或是我們威權時代的朝會經驗,大概可以理解這是怎麼回事。前進時都是長縱陣,接近每班預定位置時,會讓縱列轉橫列,如下圖:

raw-image

當然,作戰陣列怎樣轉換,還涉及不同的武器裝備,以及老兵與否的差異。如希臘跟羅馬方陣,老兵會擺在最需要承受壓力的位置,像是四個角或是側面,新兵則會放在中間。這就要考驗指揮官對於戰場的認知,他預計怎樣開始進行戰鬥,如何編列行軍陣列跟轉換式。轉換式沒有練習,一定撞得亂七八糟,這有當過兵在新訓應該都會遇到過。

縱陣跟斜行陣有時候乍看之下看不出差異,因為除非走在羊腸小徑上,不然一般的軍隊為了避免遇襲,還是會希望保有一定程度的防禦,能夠撐到全軍轉換成作戰陣形。大致上來說會像是下圖的樣子:

raw-image

長縱隊遭側面攻擊的戰史案例

簡單說,不是只有防守陣形的問題,還有後方隊列來不及上前迎擊,形成局部包圍,很容易變成被各個擊破。而通常會有長蛇縱陣前進的情況,都是地形不利所造成,例如知名的戰例,羅馬軍團在萊茵河被日耳曼人全殲三個軍團(條頓堡森林戰役),大致狀況就是如此,如下圖。

raw-image

在森林地形中,羅馬軍團只能以長縱隊前進,而且許多馬車輜重一起上路,根據歷史記載,三個軍團加上可能一起移動的家屬與奴隸,數量可能達4、5萬人,隊列卻在森林地帶中拉長到15公里以上,對於側面的襲擊防備之單薄可以想像。而日耳曼人大致上就是大隊從前後與較寬闊的地方進行分斷,小隊從森林中穿出全面攻擊。

也就是說羅馬軍隊無法發揮大軍團的陣形優勢,只能憑小組戰術跟人數相當的日耳曼軍隊作戰,還能撐上好幾天,顯見羅馬的專業士兵確有其強項。若考慮到羅馬人還要保護可能的家眷,要說指揮官瓦盧斯有多無能到哪裡,恐怕是戰略上輕視對手,而非戰術上的技巧太差;連戰術技能都沒有的當不上奧古斯都的軍團長。

  • 宅編補充:漫畫家岩明均在《歷史之眼》描述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率3萬大軍征討西徐亞王Ateas後,於遭遇Triballi人的戰役中被刺傷大腿,也是像羅馬人條頓堡森林戰役一般在森林地帶行軍,被側面伏擊;岩明均對此的詮釋也是心態上的輕視,畢竟腓力作為亞歷山大之父、稱霸希臘的王者,軍事上的成就是難以忽視的。

縱陣行軍如何應對側面伏擊?

讓我們回到本文,縱陣遇到這種伏擊的陣勢,一般來講會怎麼處理?通常是配合地形與裝備。例如下圖:

raw-image

一邊有山,另一邊森林的狀況,為了防止森林的突襲,會把馬車類可以當作防禦工事的放置在一側。這樣就可以預防突襲,我方若有弓箭手,還能夠組成簡單的兩三層陣列射擊。而兩邊都是樹林的狀態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29.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在今日,文化不僅會影響到戰略決策,戰略本身也會影響文化。筆者將在〈戰略中的文化要素〉這章,短暫的討論與註釋,文化在戰略當中,但有何種地位與哪方面的影響,還有當代與未來可能的狀況。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在今日,文化不僅會影響到戰略決策,戰略本身也會影響文化。筆者將在〈戰略中的文化要素〉這章,短暫的討論與註釋,文化在戰略當中,但有何種地位與哪方面的影響,還有當代與未來可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