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例,絕大多數都是以橫陣開始,只是橫陣中的重心位置不同,隨著交戰時間過去,自然展開成不同的樣貌。
戰史上,有很多縱陣跟橫陣的對峙,於是有人下了一些判斷,認為縱陣適合哪裡、不適合哪裡。呃,其實也不是這樣。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要區分作戰陣形跟行軍陣形。
縱陣常常用在行軍上,橫陣才是作戰使用。這也不難理解,各位記得現代的閱兵吧,一個個方陣行列前進,看來軍容壯盛,但這個適合長距離移動嗎?想也知道不行,行進要快速便利,就不能太過密集,士兵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空間,這也是保持輕鬆心態,維持士氣的方法。
從縱陣行軍轉為橫陣作戰
一般來說,進入戰場前,縱陣會變化成橫陣,讀者若有小時候在大型學校的運動會經歷,或是我們威權時代的朝會經驗,大概可以理解這是怎麼回事。前進時都是長縱陣,接近每班預定位置時,會讓縱列轉橫列,如下圖:
當然,作戰陣列怎樣轉換,還涉及不同的武器裝備,以及老兵與否的差異。如希臘跟羅馬方陣,老兵會擺在最需要承受壓力的位置,像是四個角或是側面,新兵則會放在中間。這就要考驗指揮官對於戰場的認知,他預計怎樣開始進行戰鬥,如何編列行軍陣列跟轉換式。轉換式沒有練習,一定撞得亂七八糟,這有當過兵在新訓應該都會遇到過。
縱陣跟斜行陣有時候乍看之下看不出差異,因為除非走在羊腸小徑上,不然一般的軍隊為了避免遇襲,還是會希望保有一定程度的防禦,能夠撐到全軍轉換成作戰陣形。大致上來說會像是下圖的樣子:
長縱隊遭側面攻擊的戰史案例
簡單說,不是只有防守陣形的問題,還有後方隊列來不及上前迎擊,形成局部包圍,很容易變成被各個擊破。而通常會有長蛇縱陣前進的情況,都是地形不利所造成,例如知名的戰例,羅馬軍團在萊茵河被日耳曼人全殲三個軍團(
條頓堡森林戰役),大致狀況就是如此,如下圖。
在森林地形中,羅馬軍團只能以長縱隊前進,而且許多馬車輜重一起上路,根據歷史記載,三個軍團加上可能一起移動的家屬與奴隸,數量可能達4、5萬人,隊列卻在森林地帶中拉長到15公里以上,對於側面的襲擊防備之單薄可以想像。而日耳曼人大致上就是大隊從前後與較寬闊的地方進行分斷,小隊從森林中穿出全面攻擊。
也就是說羅馬軍隊無法發揮大軍團的陣形優勢,只能憑小組戰術跟人數相當的日耳曼軍隊作戰,還能撐上好幾天,顯見羅馬的專業士兵確有其強項。若考慮到羅馬人還要保護可能的家眷,要說指揮官
瓦盧斯有多無能到哪裡,恐怕是戰略上輕視對手,而非戰術上的技巧太差;連戰術技能都沒有的當不上奧古斯都的軍團長。
- 宅編補充:漫畫家岩明均在《歷史之眼》描述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率3萬大軍征討西徐亞王Ateas後,於遭遇Triballi人的戰役中被刺傷大腿,也是像羅馬人條頓堡森林戰役一般在森林地帶行軍,被側面伏擊;岩明均對此的詮釋也是心態上的輕視,畢竟腓力作為亞歷山大之父、稱霸希臘的王者,軍事上的成就是難以忽視的。
縱陣行軍如何應對側面伏擊?
讓我們回到本文,縱陣遇到這種伏擊的陣勢,一般來講會怎麼處理?通常是配合地形與裝備。例如下圖:
一邊有山,另一邊森林的狀況,為了防止森林的突襲,會把馬車類可以當作防禦工事的放置在一側。這樣就可以預防突襲,我方若有弓箭手,還能夠組成簡單的兩三層陣列射擊。而兩邊都是樹林的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