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餃子,大蒜,高粱。
共同的連結,
俺是山東尹。
移居日本的台灣山東二代,
以日文寫作參獎獲獎,
文章被翻譯成中文,
在台灣出版。
文字旅行,
無遠弗屆。
書中描述外省二代,
生活的種種,
每個標點符號,
我都可輕易接上。
現在翻到最終章,
闔上書本。
流。。。留。。。
對思鄉的老爹老爺們,
或許從來就是無解難題,
放手的那一刻,
淚光裡瞧見老家爹娘,
上揚的嘴角,
完整了一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154內容數
山裡靜寺的寮房里,沒有多餘的擺設,通舖整潔,有個大大的窗,對著美麗的舍利塔。來到這裡,請放下煩心俗事,看看書,逛逛我的小心思櫥窗,歡迎來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瑩籽心底寮 的其他內容
這小說實在驚悚, 尤其無法想像平凡無奇, 甚至令人同情的幾個主婦, 竟然.......
華裔作家, 連結孫悟空式的正義, 不受程序, 不制式思考, 穿透時空限制, 完美揪出真相而復仇。
這小說實在驚悚, 尤其無法想像平凡無奇, 甚至令人同情的幾個主婦, 竟然.......
華裔作家, 連結孫悟空式的正義, 不受程序, 不制式思考, 穿透時空限制, 完美揪出真相而復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每次回台灣,原本黑髮烏亮的老爸老媽已髮白霜鬢,總會有濃濃不絕的懷鄉與不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他隨時可能會死去,但流離始終在路上,當戰爭進入尾聲,他抵達了風之國度,那是一個島國,叫做「台灣」。」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Thumbnail
2月主題為「開始」 每個月底會依照當月主題 創作一篇短篇故事 若您也有些共鳴,歡迎追蹤 #河流 #river_driftwood #文字創作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每次回台灣,原本黑髮烏亮的老爸老媽已髮白霜鬢,總會有濃濃不絕的懷鄉與不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他隨時可能會死去,但流離始終在路上,當戰爭進入尾聲,他抵達了風之國度,那是一個島國,叫做「台灣」。」
Thumbnail
《家庭矛盾》 時代創造奇蹟,國家安定,百姓才有未來。百業興起,人民開始忙碌。士、農、工、商,戰後一切開始,缺一不可。 阿俊也謀了出路,轉做雞鴨仲介。跟自己大伯借錢,買一部日本進口鐵馬腳踏車,四處到鄰近莊稼人收買生養雞、鴨、鵝,賺取中間差價。再以燃煤火車裝上竹簍,從通霄鎮運送至台北。台北是台灣省都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Thumbnail
2月主題為「開始」 每個月底會依照當月主題 創作一篇短篇故事 若您也有些共鳴,歡迎追蹤 #河流 #river_driftwood #文字創作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