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經提出「異化」的概念,描述工人被「非人化,從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自由主體,化約成一個缺乏生命的客體,有如機器、物質、建築物,都是提供資本家製造商品而獲利的材料,又如動物般施展體力」(註)。
在這個理論裡,當老闆看著你的時候,他看到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花費他多少成本、能帶來多少產值。就像《魷魚遊戲》的小豬撲滿,一個人死了,就是一億韓圓(相當於新台幣 240 萬元),再無其他意義。
在《魷魚遊戲》裡,導演黃赫東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顯而易見,無論是標誌性的綠色體育服、或是更具標誌性的粉紅色幾何工作人員制服,都具體展現了「異化」的理論。
以遊戲工作人員為例,不管面具底下是什麼人,在這身制服裡都已不再具有意義。在遊戲(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只依照面具上的幾何圖形行事,圓形只做圓形的工作,三角形和正方形亦然。當魏嘏雋飾演的警察黃俊昊殺死 29 號,戴上面具取而代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都沒有人發現,因為面具底下的人是誰並不重要,只要有個螺絲釘在那個位置上就夠了。
不過儘管《魷魚遊戲》有個相當銳利的開頭,卻有著相對疲軟的結尾。在第六集裡,男主角成奇勳決定拋棄善良本性,詐騙老爺爺一男的彈珠,卻被老爺爺點醒,並放水送給他最後一顆彈珠,讓他得以活著前進下一關。
也許因為如此,奇勳的善良本質又回來了,這使得他在接下來的關卡中顯得優柔寡斷,倚賴機緣巧合與他人庇蔭的情況也更趨嚴重。他選不出數字背心的號碼,直到剩下最後兩件也還是選不出來,後來是其他參賽者替他做出了決定,這個決定因此救了他。
當他和最後四位參賽者卡在最後一塊玻璃板上,四個人都無法決定該怎麼做時,是尚佑做出決定殺死玻璃工人。儘管奇勳不同意,但他畢竟還是受惠了。而當三個人對於是否繼續進行遊戲有各自掙扎時,還是尚佑做出決定把脫北者姜曉殺死,同樣的,儘管奇勳不同意,但他畢竟還是受惠了。
直到遊戲的最後,還是尚佑做出決定把自己殺死,結束這一切。
這讓結局呈現出來的意象變得有點尷尬。儘管劇情似乎想表達,是因為奇勳的善良和對人性的信任,使得他成為遊戲的最終存活者。但是仔細回想最後幾個關卡,如果不是其他人幫忙把邪惡的決定做掉了,奇勳還能那麼「善良」嗎?
不過整體來說,《魷魚遊戲》仍然是製作相當精緻的現代寓言。有人曾整理劇中幾位參賽者的結局,與第二集他們在現實生活的遭遇相呼應。也許這也暗示了,不管上位者如何讓規則如何看似公平,馬的宿命仍然是馬。
註:引自《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沒想到大學課本竟然有在畢業後派上用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