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追尋命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躺臥於沙發床上,在淡水的小套房。空氣裡飄浮著雨的味道,帶著草香。音響傳來了《Drachenburg》,鋼琴鏗鏘有力的敲擊,手風琴伸縮顫放盪漾,最後加入的薩克斯風成為主調,融合一體,如流水般,彷似要帶人進入一段不可知的旅程。
想要開始整理那爆滿錄影帶的書櫃,以空出一些位置來放那些擠不進書架而致使到處亂放的書。其實那些錄影帶絕大部份都已經發行了DVD,而我早就把一些想真正收藏的片子改成了DVD。
那麼多年過去,我一直捨不得把那些錄影帶給丟棄,它們有的抵不過那潮濕的空氣而發了霉,有的跟著我到北京去流浪兜轉,之後再轉回了家,最後轉到這裡,淡水的一角。或許有天也會變成我的陪葬品。
對我而言,那些電影彷彿是我年少青春時期,靈魂受到召喚的思想證物,一直到現在。
影像對我來說是一種思考模式。每個人的腦海就如電影院,一幕一幕的畫面總像電影語言,自成一個解讀機制。
電影可說是我的創作啟蒙。隱約地記起一部電影,《搭錯車》,在進電影院之前,黑雲滿佈,天空正準備下雨。電影講述一對啞父孤女相依為命的故事,全片彌漫陰鬱的氣氛,配上那高亢嗓音的女聲,演完後走出電影院,雷聲陣陣,雨大風大,真讓我有種錯覺,現實和電影分不清楚,但是那一點點的記憶卻為我打開一扇窗。
再來看到了《阿瑪迪斯》,這部電影敘述了兩位音樂家莫札特與薩里耶瑞的故事,實質上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天才和庸才的對比,而這部電影更為我開發了電影與文學的眼界,讓我慢慢在藝術的領域裡找到真正屬於我的角落。
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更多的電影,比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溝口建二、小粟康平,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波蘭的奇士勞斯基,德國的溫德斯,法國的楚浮、路易馬盧,香港的王家衛,中國大陸的陳凱歌、張藝謀,這些導演的電影帶給我的是哲學性的思考,讓我真正想要去探索一個靈魂的內在,它的愛慾貪嗔與人性的脆弱。
重看老電影讓我想起那些日子。那段苦澀的歲月,對前途的茫茫然,對電影本質的疑惑,遊走於愛情和友情的中間地帶再再的打擊我……我不停地摸索,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當電影導演,也想當作家,更想離開家去闖蕩。
我選擇了北京做為我學習導演的地方,一方面也是貪圖方便,不用太辛苦地學習別國語言,也可以更加快學習的腳步。或許那時的我在上了一堆課程之後還是不知自己在追尋什麼,在寫了幾個劇本,也拍了幾部短片,就覺得自己根本不適合做導演。或許偶然想起某人曾經對我說過的話,她說沒人會找我這種說話不清楚的人拍片,所以叫我別做夢。有一陣子,我甚至認為我這輩子都可以不用再看電影了。
那些日子,記起我總在電話那頭悠悠訴說著我的鄉愁。
那個冬夜,在冷颼颼空氣圍繞的電話亭,一陣又一陣地寒風吹起,一吹直教人痛到骨腸裡。我再也忍不住喉頭的哽咽,對著電話大聲哭喊,為什麼沒人愛我?
那個季節總有掉不完的落葉,當我走在滿是落葉的北京街道,遠遠的叫賣聲,讓人頓時好像回到了老舍時代的北京城。
我記起了那些我曾經喜歡過的人,我似乎也並不是真的愛她們,有的只是一種迷戀的感覺。就像每件物品都有一個使用期限,那個日期一到,物品就必須被丟棄。迷戀期一過,自由自在,多好!反正沒人會愛我。
有的人對我只是感到好奇而已。記得有次上課,老師說要兩人一組演一齣戲。那時有個男生找我一起合作。我知道那個人平常就是會偷偷注意我,我不知如何拒絕他的邀請,於是跟他說好吃過晚飯在學生會館門口見。
我們晚上依約到了會館,不曉得是停電還是平常就那樣黑黑的,不管了,即隨意找了空教室開始排戲。我們即各自天馬行空地編著台詞。演沒多久,那男生便開始對我發問。對我而言,那些關於我自身障礙的問題,從小到大,都可變成一套行政體制了,只是簡答與申論的差別。最後,演戲不了了之。第二天起,那個人對我不再好奇。
我一心一意地來到了北京,我想變成導演,我想像個一般的正常人,問我為何,我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我就只能像個瘋子一樣,尋找著自己真正可做的事。
我從未真心想過寫作。只是不寫作,我不知我還能做什麼。
有部電影叫《偷慾 - 一個作家的自白》,在這部電影裡的結尾對於秘密下過一個定義,它說: 對於秘密的存在,通常都不是出於惡意,只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旋律,有時會很不小心地成為別人或者自己生命的見證者。若無秘密,將無法開始寫作;如果秘密被揭發了,個人亦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寫作者有的時候會利用秘密寫成一個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彷彿變魔術一樣,當讀者踏入陷阱受到魔法的束縛走不出來,作者即會在內心發出一絲笑聲。如同米蘭昆德拉曾寫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我的祖父是一位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四十歲,在他正值壯年時期的最高峰,人生當中最好的時光,政治迫害卻讓他過了二十三年不見天日的黑暗歲月。在他去世之前,完成一部十幾萬字的自白書,字字艱辛,句句血淚。這本自白書並不是創作,而是一個自我歷史的記錄,在那裡我看到了一個背影,一個放逐者孜孜寫作的身影。
avatar-img
1會員
24內容數
讀書與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墨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心血來潮給妳打個電話,跟妳說改天送妳一個我做的麵包。後來兩人見面,妳跟我描述妳想像我正在做麵包的樣子。
生長在這以快速為主的時代,太多的資料與資訊都是看你如何取捨。有些是有用的,有些則自己要會判斷是真是假。有些事是知易行難,有些則是知難行易。以貓的食事來說便是知難行易的一種。
漆黑長空的撲朔迷離    
有時去到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我即點一杯咖啡坐著。望著窗外,有時也會觀察到有趣的細微小事。
彷彿電影《鴿子在樹枝上沉思》裡,接電話的人不斷重複著「聽你過得好,我也很開心」,真是這樣嗎? 還是一種催眠?
到底何謂旅行? 旅行,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及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更是對生存意義的重新定位。
心血來潮給妳打個電話,跟妳說改天送妳一個我做的麵包。後來兩人見面,妳跟我描述妳想像我正在做麵包的樣子。
生長在這以快速為主的時代,太多的資料與資訊都是看你如何取捨。有些是有用的,有些則自己要會判斷是真是假。有些事是知易行難,有些則是知難行易。以貓的食事來說便是知難行易的一種。
漆黑長空的撲朔迷離    
有時去到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我即點一杯咖啡坐著。望著窗外,有時也會觀察到有趣的細微小事。
彷彿電影《鴿子在樹枝上沉思》裡,接電話的人不斷重複著「聽你過得好,我也很開心」,真是這樣嗎? 還是一種催眠?
到底何謂旅行? 旅行,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及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更是對生存意義的重新定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蘇州河》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開啟我電影求學之路的入門磚,也以導師之姿引領著我,在愛情與親密關係中,去積極尋找,並嘗試修整自己的那些缺失且帶刺的部分。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人生隨筆》 「你是在甚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是主角?」 - 「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書。那時候的我春風得意,答她說『其實我更喜歡你。』但是過了很久,當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才知道答案。」 - 「你沒爭取過?」 「誰人真的能對抗命運?我不停去尋找方法,但有些東西失去了便是失去了。」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有的人說這是一部爆了雷就不用看了的電影…但是相隔了十幾年再重看一次,發現它就跟文學或藝術作品一樣,簡直可以看它個好幾回,因為一部被精心打造的作品,很難一次就可以參透全部奧秘,不同年齡與歷練的人將各自品嘗出不同的味道,也許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傑出之處吧?   年輕時期走馬看花,這仍然是讓人十足感到震撼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今年學了短影音,嘗試著在拍片。 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要拍什麼,但還是勉強擠出一些跟「催眠」比較有關聯的文案去拍。拍一拍,覺得好破碎、不連貫,好像為了拍而拍。索性我就不拍了(好任性!)。不是,應該是說,先不急著帶著目的去拍,先拍自己喜歡的。 於是我發了一些探店的紀錄,因為那是我生活上很自然就會做
Thumbnail
這一本是其中一本想釋放情緒和感到迷失時必讀的作品,是不會放手的書之一。因為書封上的一句文案讓幾年前的我,感到共鳴:14歲隨手寫下的願望清單,到了34歲要實現卻如此之難?這是一本看似尋找友情親情,卻是在尋找失落的自我和夢想的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蘇州河》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開啟我電影求學之路的入門磚,也以導師之姿引領著我,在愛情與親密關係中,去積極尋找,並嘗試修整自己的那些缺失且帶刺的部分。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人生隨筆》 「你是在甚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是主角?」 - 「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書。那時候的我春風得意,答她說『其實我更喜歡你。』但是過了很久,當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才知道答案。」 - 「你沒爭取過?」 「誰人真的能對抗命運?我不停去尋找方法,但有些東西失去了便是失去了。」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有的人說這是一部爆了雷就不用看了的電影…但是相隔了十幾年再重看一次,發現它就跟文學或藝術作品一樣,簡直可以看它個好幾回,因為一部被精心打造的作品,很難一次就可以參透全部奧秘,不同年齡與歷練的人將各自品嘗出不同的味道,也許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傑出之處吧?   年輕時期走馬看花,這仍然是讓人十足感到震撼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今年學了短影音,嘗試著在拍片。 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要拍什麼,但還是勉強擠出一些跟「催眠」比較有關聯的文案去拍。拍一拍,覺得好破碎、不連貫,好像為了拍而拍。索性我就不拍了(好任性!)。不是,應該是說,先不急著帶著目的去拍,先拍自己喜歡的。 於是我發了一些探店的紀錄,因為那是我生活上很自然就會做
Thumbnail
這一本是其中一本想釋放情緒和感到迷失時必讀的作品,是不會放手的書之一。因為書封上的一句文案讓幾年前的我,感到共鳴:14歲隨手寫下的願望清單,到了34歲要實現卻如此之難?這是一本看似尋找友情親情,卻是在尋找失落的自我和夢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