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哈都・裘德兩部短片|作為死亡的旁觀者 Death in Eye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raw-image

《一盡到底》A Film for Friends

自殺前的聲明錄像,一鏡到底的56分鐘。中年男性敘事者直面鏡頭,一一點名親友,藉著遺言紀錄而意在控訴,卻一再退言這些事情其實都不重要,但也就是諸多不重要的、人們應對進退的小事積累而走到今日,在最後一根稻草放到駱駝背上之前,你不會清楚牠原先都背負了些什麼。以死相求本身即是代價最大、力度最烈的情勒,敘事男子試圖和緩、消解情勒作用於自己身上的罪惡感,生命走到臨頭仍在為人際互動掙扎。

不曾停止的影像裡,被邊緣化的、正遭遇中年危機,幾乎與平凡中產階級無異的男子與觀者在銀幕上對視,哈都利用場景與攝影器材的時空限制,幾乎是以逼視的角度讓所有觀眾正對著承接眼前個體的苦痛,並成為男子所指控的對象。而人們在影廳裡的無作為,亦使得這份指控和迎面而來的情勒更讓人感到危惴 — 畢竟我們誰都有可能成為那群辜負者、無法確知我們事實上忽略了什、或是也同樣承受著關係的淡漠;又或是在人們的日常閃失裡,會有人這樣輕易地掉了下去。而那些指責也似是而真,在被剝奪反駁的對視關係下僅有質疑的空洞。

而錄像即使未嘗停下,但在敘事者舉槍自盡之後,觀者位處的觀看位置便從話語承受的對象退位至更疏遠的旁觀者,眼前的個體則從原先的精神痛苦跌進更巨大的肉體痛苦。就在這個時候,敘事者才獲得了點於事無補的幫助和關照,畫面裡的鄰人提供了彆扭、沒法消解痛苦的問句,乍看荒謬(於當事者而言或許惱人)無比,但其實這也僅僅是我們面對他者痛苦的無解和長期逃避本能規訓下的手足無措。

《一盡到底》於全片的前或後都是令人難安的視角,而死亡在此無法再被人們避諱,這些痛苦、不堪和消亡你都得去直視,這就是哈都所揭露的真實層。

raw-image

《晚安,噓》 It Can Pass Through the Wall

同為死亡題材的一鏡到底短片,哈都的《晚安,噓》則在有限的空間內,多了幽慢的鏡頭運動,緩緩敘出女孩的睡前夢魘。《晚安,噓》的長鏡頭裡,攝影機意識地在公寓內游移,仿若徘徊不前的死亡本身蟄伏、端看著女孩的恐懼,而17分鐘的片長,一眨眼的時間都沒有留下。鄰人自殺了,而爺爺的盲人朋友以說書人之姿捎來慘烈自盡現場的閒言...這顯然絕非給孩童的床邊故事。「死亡」二字被提得很輕,輕到爺爺說可以用厚重的牆壁抵擋,大人們的謊言如是,可哈都又以懸疑的陳設和詭移的鏡頭來暗示這份害怕的情有可原,女孩張望著畫面外的空間,神情恍惚而擔憂,那是因為她被遺留在黑暗裡與未明的恐懼源共處;而母親的缺席與關係互動的不安全感也在敘事背景上促成了童稚目光裡的疑懼。

死亡的陰影勾起人們脆弱的心靈感知,在恐懼渲染過、被塑造成魅影存在(不斷以畫外音、不絕於耳的哭嚎聲提醒)的某種初探,我們會知道「死」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忌諱,而人自決的死則將被引申為墮落。然觀者與女孩卻僅僅是以聽覺來意識到空間裡的死亡,我們都未曾見到促成「死」的原因,不知道人在決定死之前承受了什麼、被什麼給逼迫著。所以,在那樣的被蟄伏裡,對死的恐懼是毫無疑問能穿越且包圍意識的。

raw-image

這兩部短片先後讓人想起《旁觀他人之痛苦》,在桑塔格的著作裡,她寫道,在目睹戰爭及死亡影像之後,人們必須追問的是:還有哪些照片,誰的暴行,哪些死者,不曾被傳媒揭露?此外,作為一個觀者,人能夠投入多少去感受他人之苦?
死亡影像的被展演,理所當然地是具有激發性的敘事,當《一盡到底》裡的中年男子在鏡頭舉槍自盡,在槍響當下,滿廳的震驚與譁然,那便是桑塔格所指出的一種因觀看所產生的責任感與承受義務。在短片前半,我們聽著主角訴苦、進入他充斥著痛苦的經歷裡,但我們未能確定這些片面言詞是否為真,唯有當下的情緒驅動會使我們憐憫且感到不安。
哈都之所以讓他的觀眾目睹死亡,並且又將短片後半鄰人在死亡現場所表現的憐憫與對陌生生命的負責,即是一種並行的反省,同時也指認出影像內外之人的罪惡感 — 影廳內的人無力去消解他人痛苦,但即便是影像內的人物,也未必能接住殞落的生命 — 在個體的盡頭面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只有憐憫,但也別無他法。
哈都在關於死亡的影像敘述裡,不斷地操弄著觀者面對「死」的感知,像是在《晚安,噓!》裡故布的懸疑,在感官上更能是同理女孩之於恐懼的包覆;在男子錄像裡,則又是更大幅的調動觀者的位置,從承受轉為旁觀,在無力之後牽引出更茫然的失落。而這些確實脱去了桑塔格面對死亡在鏡頭呈現裡,原本指控因無力所產生的麻木,而是更具張力地包含了所有觀看的主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承璇的沙龍
27會員
32內容數
謝承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1
1998年末,一場名為「男人的告別」(男達の別れ)演唱會,錄影畫面幾乎失焦而糊去舞台與人群的界線。
Thumbnail
2023/08/11
1998年末,一場名為「男人的告別」(男達の別れ)演唱會,錄影畫面幾乎失焦而糊去舞台與人群的界線。
Thumbnail
2023/07/09
日式cult片代表作者塚本晉也,早期以《鐵男》、《電柱小僧的冒險》等片展現身兼多職——自編、自導、自演,更擔綱攝影、美術與燈光等多重職位——的才華,作品總以低成本製作規模見長,快速運鏡與怪奇構作的人體皆使得塚本晉也的作品成為風格化的cult片代表。
Thumbnail
2023/07/09
日式cult片代表作者塚本晉也,早期以《鐵男》、《電柱小僧的冒險》等片展現身兼多職——自編、自導、自演,更擔綱攝影、美術與燈光等多重職位——的才華,作品總以低成本製作規模見長,快速運鏡與怪奇構作的人體皆使得塚本晉也的作品成為風格化的cult片代表。
Thumbnail
2023/06/15
《迷霧中的孩子》一開場,導演毫不猶豫地在旁白裡表明自己與被攝者的關係,鏡頭裡的琪視導演如摯友談心底話,而何黎艷也坦率地透由畫外音述著自己對女孩的祝願與憐惜——那是全片少數幾個導演表態的段落——在全片所有的目睹與參與中,何黎艷從未試圖為事件和被攝人物多做詮釋,儘管猜得穿所謂的陷阱和人們笑語背後的意圖,
Thumbnail
2023/06/15
《迷霧中的孩子》一開場,導演毫不猶豫地在旁白裡表明自己與被攝者的關係,鏡頭裡的琪視導演如摯友談心底話,而何黎艷也坦率地透由畫外音述著自己對女孩的祝願與憐惜——那是全片少數幾個導演表態的段落——在全片所有的目睹與參與中,何黎艷從未試圖為事件和被攝人物多做詮釋,儘管猜得穿所謂的陷阱和人們笑語背後的意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只是故事的不同,《世界末日又怎樣》又還有什麼可以說嘴之處,除了幾乎對於電影精緻形式的放棄,體現當代短影音的隨機、隨便感對照共產時期的女性計程司機電影的挪用更顯蒼白無力,女性視角的陰柔被如此自大狂妄的庶民感,展示著無所謂的厭世幾乎蹂躪殆盡…。
Thumbnail
如果只是故事的不同,《世界末日又怎樣》又還有什麼可以說嘴之處,除了幾乎對於電影精緻形式的放棄,體現當代短影音的隨機、隨便感對照共產時期的女性計程司機電影的挪用更顯蒼白無力,女性視角的陰柔被如此自大狂妄的庶民感,展示著無所謂的厭世幾乎蹂躪殆盡…。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當孤獨成全了我們的所有 由Netflix 出品的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如既往的Netflix 破題敘事道出劇目主旨,不過對於熟識的觀眾顯然不是好事,最好是新鮮、不一樣的故事概念;然而,電影的陳腔濫調:一語道破卻又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卻也為老舊事物添上新意。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當孤獨成全了我們的所有 由Netflix 出品的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如既往的Netflix 破題敘事道出劇目主旨,不過對於熟識的觀眾顯然不是好事,最好是新鮮、不一樣的故事概念;然而,電影的陳腔濫調:一語道破卻又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卻也為老舊事物添上新意。
Thumbnail
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桑塔格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Thumbnail
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桑塔格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Thumbnail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Thumbnail
記憶是一條潛伏的路,人們以相近或者殊異的交通方式,迂迴其上。有時,人們的目光一路順向、筆直前往,猶如細長管線中遵從著物理原則的液體;有時,是難以預測和捉摸的粒子,形成許多條貌似逸散、迂迴的路徑。沙沙作響,在尚未成形的地圖上,縈繞成了另一條路。
Thumbnail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Thumbnail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Thumbnail
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Thumbnail
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Zimna wojna/Cold War,2018】 篤定的愛情,錯置在一個懸浮的世界。還有一個更高的世界,雕塑著愛情的悲喜聚散,落實非如此不可的生存空間。想要的,不過就是貼近風的輕重、草的深淺、河的起落。樂音響起,起舞飛翔,無所拘束的奔赴與流亡。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Zimna wojna/Cold War,2018】 篤定的愛情,錯置在一個懸浮的世界。還有一個更高的世界,雕塑著愛情的悲喜聚散,落實非如此不可的生存空間。想要的,不過就是貼近風的輕重、草的深淺、河的起落。樂音響起,起舞飛翔,無所拘束的奔赴與流亡。
Thumbnail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Thumbnail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