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 《世界末日又怎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世界末日又怎樣》官方海報

《世界末日又怎樣》官方海報

對於導演哈都裘德 Radu JUDE還算熟悉,看完電影還在想要如何評判他今年的新作品,況且因為太晚買票坐在第一排,觀看狀況實在太差,本來想說就算了,坐捷運的時候在車廂看到五六十歲「大哥」大辣辣滑著美女現實動態(限動),走路回家時突然想到電影中那種羅馬尼亞感,不就是如同台灣,如同政治,如同人民,好的一面當然有,我想到的是那種「我就爛」(見下方梗圖)的驕傲感。

raw-image
 「那些終究被自己當作像是尼采筆下所謂的「末人」們,這樣地反映出自己的自視甚高,反映自己身為一個失敗的理論者。如同眼前突如其來的現狀的無法應對,看到同事對話如小學生般幼稚又像三姑六婆一樣那樣八卦與心機。也分不清楚自己是過於老成還是單純。(註1)

 

從《世界末日又怎樣》看來,哈都裘德是要與《瘋狂富作用》的導演Ruben Östlund爭奪當代第一「犬儒」導演,反映著如今「電影」不一定是發生在戲院而是往往出現在手機還會被快轉的年代,若是自命清高還會被反問「為何不犬儒?」,如酸民推文的「文青」一詞被反諷裝模作樣。麥假,一起(跳下來)來玩啊。

 

哈都裘德上一部金熊獎作品《倒楣性愛和瘋狂A片》當中還有一絲絲進步派、或是知識青年擔當的角色負責與民粹失智列車的討論辯證,但在《世界末日又怎樣》「完全放棄治療」,庶民 群眾力量火力全開、低俗下流地頂多安插一些知識性反諷電影歷史(說到這個,高達粉應該會有點不爽)。 但電影終究又回到常民影像製作的嘲諷,如末段刻意一鏡到底的廣告片拍攝現場,曾經在親臨現場心有戚戚焉,不只是什麼第四道牆,或電影形式的後設,而是整個來說對智性的揚棄,曾幾何時,不要說是哲思,甚至知識都如同宗教禁慾乏人問津(還會被笑),如此一貫《世界末日又怎樣》敘事論調,再也熟悉不過哈都裘德的《羅馬尼亞野蠻史》原片名:「我不在乎我們在歷史上被定位成野蠻人」(註2)就如同時常聽到「台灣就是鬼島」這樣論調。


作為「自由的社畜」,兼職開計程車與製片助理的女主角另一身份,是自詡為《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嘲諷至上的網紅,以男性AR面具反串專門發言骯髒下流的不正確言論,藉以諷刺時事同時獲得流量。

作為「自由的社畜」,兼職開計程車與製片助理的女主角另一身份,是自詡為《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嘲諷至上的網紅,以男性AR面具反串專門發言骯髒下流的不正確言論,藉以諷刺時事同時獲得流量。

電影名稱《世界末日又怎樣》揭示著虛無感已經搞不清楚,電影採用女性角度的古今對照,在這樣的虛情假意情境之下,160分鐘故意過長的影片長度,充斥著玩過頭的政治不正確、瀕臨觀眾忍受邊緣,即使偶爾會出現那一丁點對於「世界很虛無」的認同感,包含片尾很隨便用滑鼠滾輪播放的credit字卡(PDF檔),其實蠻好的。

 

「言語的效度」不必太過認真,如同「世界末日又怎樣」片名的意識形態,一如哈都裘德過往作品訴諸羅馬尼亞民粹,本片只會更加骯髒齷齪,拿他沒皮條,還被回嘴,你們這些西歐人文主義的偽善,看看俄烏戰爭,若又加上最近爆發的以巴衝突,「我們只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但在過往的歷史悲劇下,到底誰是既得利益者?電影以羅馬尼亞的樹木被砍掉(註3)做成家具賣給更有錢的歐洲國家,那些西歐家具公司以宣傳勞工安全實際在塑造虛假的人道形象,想當然而,在電影中做為歐盟中最不像歐盟(因為太窮)的國家直接開嗆。

 

如果只是故事的不同,《世界末日又怎樣》又還有什麼可以說嘴之處,除了幾乎對於電影精緻形式的放棄,體現當代短影音的隨機、隨便感對照共產時期的女性計程司機電影的挪用更顯蒼白無力,女性視角的陰柔被如此自大狂妄的庶民感,展示著無所謂的厭世幾乎蹂躪殆盡…。


電影中最後一個廣告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畫面,

電影中最後一個廣告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畫面,

倒覺得在越是媒介化、媒體化的當代更要回到真正臨場的現實,回到當初又想談談這部電影,在從捷運站回家的路上,暗巷中出現兩個「大哥」相互攙扶著,一人摀著胸部,遠看還以為喝醉酒走路搖擺阿伯們的新北三重日常,但近看發現他狀似痛苦,眼淚都流了下來。就如同電影中最後一個廣告影片拍攝畫面,儘管是十足揶揄嘲諷的場景,但更吸引我的是,看似受人擺布的家庭四人長時間等待的無辜神情讓人有些無奈、同情等等無關嘲諷的溢出感性,像是觸及了關乎道德的美學制域(註3),看似要被解放的群眾,其實是等待被群眾解放的創作者吧?

 

(註1)
完整文章見筆者舊文,上班族經驗完全符合電影中拍攝商業廣告影片那種荒謬狀態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7/07/3.html

 

(註2)
關於「驕傲地展現羅馬尼亞民眾的野蠻」的敘事美學策略,詳見筆者舊文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8/11/2018-i-do-not-care-if-we-go-down-in.html 《羅馬尼亞野蠻史》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1/03/aferim.html 《追拿吉普賽》


(註3)
借用一下法國哲學家洪席耶的用詞,想到類似的意境如同李滄東《生命之詩》,學詩的阿嬤關乎藝術怎樣的深邃卻遠遠觸及不到近在眼前的外孫凶殺案。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界末日般劇情的獵奇感交織在重新感受人如何活著的「教育」著銀幕外身為運用電力觀看電影的觀眾。以家庭互助為基本單位,面臨著「食物保存」或「交通運輸」。除此之外《生存家族》還透露更多相關求生技能。
大部分少年電影會像是記憶的回顧,時常講述年少的經驗往往是暗示著那些經驗成為之後的我們。但《親密》卻非有此感,反而是以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事情,試圖稀釋少年成長電影結果式的「永恆」,以必然的孤立、抽象,不必太過交代人生後續的豁免感,呈現感受獨立、開放的存在。
但回過頭來,期待密錄器真相代表對與錯的道德律法框架,以及紀錄片刻意製造回到案發地點的「詩意影像」和死者過往日記的口白,似乎用來增加感傷與可憐 ,並且交叉配置(蒙太奇)著家屬訪談的「資訊」,大致上說死者是一位很乖的小孩,如此並置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一次透露Wes Anderson對於印度文化的喜好:瑜珈與冥想(meditation),並藉由馬戲團表演展現一種「特異功能」(註),電影中藉由學習內心想像的修煉,練就眼睛對於物理障礙的穿透性,心象(內心的想像)與視覺幻象兩者達成一致,於是眼睛矇起來也可以看到身體外面的世界。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世界末日般劇情的獵奇感交織在重新感受人如何活著的「教育」著銀幕外身為運用電力觀看電影的觀眾。以家庭互助為基本單位,面臨著「食物保存」或「交通運輸」。除此之外《生存家族》還透露更多相關求生技能。
大部分少年電影會像是記憶的回顧,時常講述年少的經驗往往是暗示著那些經驗成為之後的我們。但《親密》卻非有此感,反而是以生命中曾經發生的事情,試圖稀釋少年成長電影結果式的「永恆」,以必然的孤立、抽象,不必太過交代人生後續的豁免感,呈現感受獨立、開放的存在。
但回過頭來,期待密錄器真相代表對與錯的道德律法框架,以及紀錄片刻意製造回到案發地點的「詩意影像」和死者過往日記的口白,似乎用來增加感傷與可憐 ,並且交叉配置(蒙太奇)著家屬訪談的「資訊」,大致上說死者是一位很乖的小孩,如此並置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一次透露Wes Anderson對於印度文化的喜好:瑜珈與冥想(meditation),並藉由馬戲團表演展現一種「特異功能」(註),電影中藉由學習內心想像的修煉,練就眼睛對於物理障礙的穿透性,心象(內心的想像)與視覺幻象兩者達成一致,於是眼睛矇起來也可以看到身體外面的世界。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男人真命苦這部空前絕後的電影 (一)在一百年(103年)的世界電影歷史裏,男人真命苦這部片,真的是創了單一電影續集拍最多的記錄(在24年裏,上映了45部),續集多不打緊,所有主角配角,場景,居然24年如一日,飾演的人物完全相同,這大概只有在日本才做得到。   (二)從1969年(日本昭
Thumbnail
故事剛開始時,我想著「這可能又只是一部預想末世後的故事」,卻沒想到,隨著故事推進,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末世後的故事』」。 實則,這部作品迄今探討好幾個對於人類而言尚無解答的議題,他一邊用詼諧的表現手法沖淡這些嚴肅的議題,以及濃重的無力感照進現實後的悲傷情緒。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電影的精緻度很高,所以就算是快十年前的片子,也不會很老舊。
Thumbnail
《末路車神》是一部由德瑞克·西安法蘭斯(Derek Cianfrance)執導的美國犯罪劇情片,故事結構獨特,演員表現出色,攝影和音樂精彩,並講述了父子、命運和救贖的主題。該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高度讚譽,並獲得眾多獎項和提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經典電影。
Thumbnail
「就算世界再怎麼崩壞!也有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____ 選自【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道均 「水泥烏託邦:末日浩劫」是一部描述在災難中探討人性的韓國電影。故事中,災難後的社會陷入混亂,居民必須面對自私和互助之間的選擇。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道德、風險和信念的思考。
Thumbnail
一本精美的認識論作品:並非現存的這個世界完蛋,而是世界在人們心中完蛋。
Thumbnail
處在資訊大爆炸時代,增廣的視野似乎並沒有讓我們變得富足,更多的反而是比較而來的患得患失,及百家爭鳴下對於人生看似無盡的迷惘。《世界上最爛的人》所描寫的,正是每一個身為徬徨世代的我們,並且就如同最後一個篇章——〈凡事都將迎來終點〉,在感受到無奈、惋惜的同時,它也將帶給觀眾撫慰的力量。
Thumbnail
 一、「男人真命苦這部空前絕後的電影 (一)在一百年(103年)的世界電影歷史裏,男人真命苦這部片,真的是創了單一電影續集拍最多的記錄(在24年裏,上映了45部),續集多不打緊,所有主角配角,場景,居然24年如一日,飾演的人物完全相同,這大概只有在日本才做得到。   (二)從1969年(日本昭
Thumbnail
故事剛開始時,我想著「這可能又只是一部預想末世後的故事」,卻沒想到,隨著故事推進,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末世後的故事』」。 實則,這部作品迄今探討好幾個對於人類而言尚無解答的議題,他一邊用詼諧的表現手法沖淡這些嚴肅的議題,以及濃重的無力感照進現實後的悲傷情緒。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電影的精緻度很高,所以就算是快十年前的片子,也不會很老舊。
Thumbnail
《末路車神》是一部由德瑞克·西安法蘭斯(Derek Cianfrance)執導的美國犯罪劇情片,故事結構獨特,演員表現出色,攝影和音樂精彩,並講述了父子、命運和救贖的主題。該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高度讚譽,並獲得眾多獎項和提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經典電影。
Thumbnail
「就算世界再怎麼崩壞!也有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____ 選自【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道均 「水泥烏託邦:末日浩劫」是一部描述在災難中探討人性的韓國電影。故事中,災難後的社會陷入混亂,居民必須面對自私和互助之間的選擇。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道德、風險和信念的思考。
Thumbnail
一本精美的認識論作品:並非現存的這個世界完蛋,而是世界在人們心中完蛋。
Thumbnail
處在資訊大爆炸時代,增廣的視野似乎並沒有讓我們變得富足,更多的反而是比較而來的患得患失,及百家爭鳴下對於人生看似無盡的迷惘。《世界上最爛的人》所描寫的,正是每一個身為徬徨世代的我們,並且就如同最後一個篇章——〈凡事都將迎來終點〉,在感受到無奈、惋惜的同時,它也將帶給觀眾撫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