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推薦|死刑、精神病患、自殺、憂鬱,那些社會角落正在發生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從十月份陰錯陽差看了幾個影展,第一次見識到獨立製片、獨立紀錄片的魅力,受到感染做了第一部半成品紀錄片參賽之後,燃起了對紀錄片的興趣和喜愛,還加入了GILOO會員,雖然之前並不是沒看過紀錄片但卻是比較少看,第一次看著名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的作品的時候也是熱血沸騰,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簡直是人文、藝術與思想的集合。
這次先介紹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最後的自由時光》和任航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

《最後的自由時光》(Last Day of Freedom)2015 / 30min

這部短片用非常簡單的黑色線條在白色背景下勾勒講述者受訪的過程,整部片都是黑白色調為主,製作方式是先以實拍受訪者,再用32,000張手繪製作出動畫。
越有力量的故事越要用簡單的方式呈現,越是克制其情緒,越會讓觀眾感受到其故事的震撼。
(劇情爆雷)這部片的故事是由一位黑人娓娓道來,說道他的弟弟在小時候車禍後便有學習障礙,長大後他們失去了聯繫而後才知道弟弟參與了越戰,戰爭結束後弟弟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精神分裂,淪落街頭,哥哥便邀請弟弟和自己的家庭一起住,隨著相處增多,哥哥發現弟弟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但他沒想到會在無意間發現弟弟是一起入室行搶的犯人,只因火車聲讓他想起了戰場上的火砲情急之下他跑進了陌生人家裡,慌忙之中把對方殺死,掙扎之下哥哥協助警方帶走了他的弟弟,因為他一直以為他的弟弟不會被執行死刑,但由於那個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仍然非常嚴重,陪審團全員白人的情況下,弟弟被執以死刑。諷刺的是在他進監獄的第十七年,美國軍方頒給了他勳章和五十美金。
這部片獲得了許多影視獎項,也獲得奧斯卡提名,道出了種族歧視、精神疾病、死刑、退伍軍人的福利制度缺陷、軍人的戰後創傷症候群等等的道德難題,讓人不勝唏噓。
這部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構圖簡單、色彩簡單、畫面簡單、音效也簡單,甚至才30分鐘,但是故事並不「簡單」,敘事者的聲音和語調也極具感染力,娓娓道來,剛開始很平靜到最後泣不成聲時,畫面也沒有做更多的處理,甚至都沒有看到眼淚,只是掩面而泣,反而更打動人,最後哥哥的後悔自己的「出賣」讓自己的弟弟坐了十幾年的監獄最後又被處死和對社會歧視的無奈,留下了很多感慨。

《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 44min /2017

中國攝影師任航,以拍攝裸體而備受國際關注。常年飽受憂鬱症之苦的他,靠著一台傻瓜相機找到宣洩的出口,拍照讓他快樂,於是他開始隨手取材,拍攝身邊友人裸體相片,成為特殊的攝影美學。他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讓更多人接受,自己的裸體和別人的裸體。」
「在持續的裸體拍攝計畫中飽受非議和阻礙,不是被檢舉,就是一再的被印刷廠拒絕沖印,甚至被詐騙申訴無門,在自我的審美訴求和社會道德的激烈碰撞中,任航最後還是選擇當一顆殞落的憂鬱之星,於2017 年2 月24 日跳樓自殺,時年二十九歲。導演張溪溟於2013 年在社群平台上認識了任航,決定拍攝這位藝術家的心路歷程。攝影機跟隨任航在大街上裸體拍照,也走進了他深陷自我與創作困境的憂鬱囚籠。寂寞如斯,孤獨如是。」——金馬影展 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detail/1718?search_year=2017
任航集合了中國不願意看到的若干個元素:裸體(性)、自殺、同志身分,三點都是中國的禁區,同志和裸體並不難理解,但一般人困難可能並不知道為什麼自殺也是禁區之一,實際上中國對於「自殺」的態度一向都是避諱的,在中國讀大學就會知道,一旦有人跳樓自殺,第一件事情就是學校會封鎖現場封鎖消息,聯繫家長,並且全部舍友保研(另類「封口費」),這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而我知道這個事卻也是因為當年我們大學有人從宿舍樓一躍而下,作為傳媒係為大宗的學校,在媒體上沒有一點風聲,沒有半家媒體到訪,從出事到救護車來載可能頂多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在短時間內解決好封路、封鎖、移走屍體,恍若三十分鐘前一樣寧靜一切什麼都沒發生,甚至過了一陣子同一棟樓的人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自殺,她是誰,她是什麼係的,也沒聽過父母說了什麼,也沒哭沒鬧沒上吊,再過一陣子沒有人問,也沒有在意,在社群媒體裡,事發當下大家一致的言論就是「我怎麼那麼霉,看到這個」「天啊我心靈受傷了」「我太慘了為什麼看到這些」「為什麼是在我們這棟樓跳」
鮮少提及的是,即使是憂鬱症沒有被成禁詞,但是中國政府也從沒有積極致力於精神健康過,即使許多數據顯示中國的精神疾病患者已超過八百萬,在極權統治的集體主義社會下憂鬱症並不難成為常態(消滅自我,完成大我),而對於中國,國民的精神健康與經濟發展並無太大關聯,無需多管,在大國面前,經濟才是一切。
綜上所述的種種「不正確的」「晦氣的」元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在中國的知名度遠遠低於國外,甚至連母校的人都沒聽過他,但說實話在中國為什麼他的知名度不高和學校的「消聲匿跡」最大的原因應該是作品裸體和身分是同志的關係。
任航作品
沒錯整部片最讓我震驚和引起我極度不適的是我在這部片中發現這個2012年畢業的任航居然上的是和我同一所大學(在他死之後第四年才無意中發現),而我在學校從未聽說過這人,我相信大部分校友也從未聽說過他,我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是2017年從一個日本人口中得知,他還十分驚訝我住中國卻從沒聽過,而這個自殺之後被無數權威外媒報導(包括紐約時報\BBC)的先鋒藝術家,在自己的母校像是從未存在過一樣。
任航作品
任航雖然一直看起來像在「對抗」中國的規章制度,試圖想辦法在夾縫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實際上從片中看來任航其實是沒有「反抗」的意圖的,也是沒有政治色彩的,據說他也拒絕與艾未未相提並論,他從未批評過「中共」「中國」,他一直只是試圖完成作品而已。
但片裡沒提到但我猜想的一些狀況是任航的出身、階層、見識某種程度上註定了他走向悲劇的必然性,任航至過世前受邀舉辦超過20個個展、70個聯展,並出版了多本個人攝影集,而他的主要的痛苦來源多來自於中國對於裸體的壓制和禁制以及其污名化,使其不得發展,任航自殺地點在不同的報導也有不同的說法,但他卻從沒想過離開中國這個地方,畢竟離開了中國,在大部分的西方民主國家裡,可以說裸體的藝術創作根本是隨處可見、創作日常甚至就是西方藝術的主要部分,但也或許正是因為他被政治打壓和作品裡的壓抑,才使得他如此成名。
任航作品
説回這個片,導演用一些蒙太奇,加上一些相聲的黑色幽默穿插讓整個影片更有悲劇色彩和趣味性,先鋒的戲劇性藝術處理方式後製紀錄片記錄一個先鋒藝術家戲劇性的人生,沒有更好的展現方式了,任航的個性、作品、思想、出現幻聽的一些瘋癲狀態、自殺前的狀態、「對抗」公安的過程,都在這片完全的展現出來,引人入勝。
總而言之,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陷入了苦悶之中,但也正說明這部片的精彩和將任航的戲劇藝術生涯刻劃的非常深刻,從他的發跡到殞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數年間採訪的選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由和責任是很重要的平衡,但是這個自由是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好像讓他有選擇但其實沒有,那他就不應該去面對那個責任,就像我們告訴小孩說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國英數自社沒學好是你的責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小孩從沒自己選擇自己去哪個學校學哪個科目,這些都是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這是社會讓他們做的。
她說:獨特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為別人委屈自己? 其實離得越近越是迷惘,我一直猶豫這是否是我想要的生活,但猶豫的同時我在前進,但我想說的是 ,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 、漂遠, 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們留下和保存。
在片中,Ally在迅速成名之後有一段迷失自我,陶醉在名氣中的時候,她被打造成她的唱片公司要求的紅髮性感形象,而Jack在旁提醒說:「在這個行業,你必須成為你自己,表達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成為別人期待你的樣子,否則你只能紅一時卻不能紅一輩子」
說到底,我認為應試教育傷害最大的便是對生活的熱情,熱情一被拿走,就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回來,有的人甚至因為喜歡安全的生活而選擇再也不找。 熱情這種東西只有人類在做自己喜歡做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眼睛裡才會閃現的光,而這樣的光當然在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試教育制度裡被成績和高等函數所泯滅掉,被一輩子都用不上的複雜
而如果出發的動機往往是對世界的好奇心,對碰撞不同生命價值觀的期待,對崩壞自己三觀的渴望,對重塑三觀的盼望,對陌生人生命軌跡的好奇,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人性關懷,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信念,那麼就會得到更多。
自由和責任是很重要的平衡,但是這個自由是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好像讓他有選擇但其實沒有,那他就不應該去面對那個責任,就像我們告訴小孩說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國英數自社沒學好是你的責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小孩從沒自己選擇自己去哪個學校學哪個科目,這些都是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這是社會讓他們做的。
她說:獨特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為別人委屈自己? 其實離得越近越是迷惘,我一直猶豫這是否是我想要的生活,但猶豫的同時我在前進,但我想說的是 ,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 、漂遠, 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們留下和保存。
在片中,Ally在迅速成名之後有一段迷失自我,陶醉在名氣中的時候,她被打造成她的唱片公司要求的紅髮性感形象,而Jack在旁提醒說:「在這個行業,你必須成為你自己,表達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成為別人期待你的樣子,否則你只能紅一時卻不能紅一輩子」
說到底,我認為應試教育傷害最大的便是對生活的熱情,熱情一被拿走,就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回來,有的人甚至因為喜歡安全的生活而選擇再也不找。 熱情這種東西只有人類在做自己喜歡做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眼睛裡才會閃現的光,而這樣的光當然在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試教育制度裡被成績和高等函數所泯滅掉,被一輩子都用不上的複雜
而如果出發的動機往往是對世界的好奇心,對碰撞不同生命價值觀的期待,對崩壞自己三觀的渴望,對重塑三觀的盼望,對陌生人生命軌跡的好奇,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人性關懷,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信念,那麼就會得到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朋友買了一套日本導演拍的系列電影「男人真命苦」,這大概算是世界上目前為止集數最多的系列電影,從1969年上映以來,到1996年男主角渥美清病逝為止,總共拍了48集電影。     我向他借了這一套影片,除了立馬看最後一集之外,也從中隨意抽取了幾部來看
Thumbnail
曾經,我感受過孤單。那時的孤單,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弱小。那時的孤單,是一種負面情緒。 ​ 現在,我偶爾察覺到孤單。現在的孤單,我卻感到是一種自由。現在的孤單,我不會再與負面情緒連接,並且已經開始享受。 ​ ​
導演原想拍一部𝐁級鬼片,在好友相繼離世後,他把試鏡帶拼成了這部追悼友人與哥倫比亞年輕酷兒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有他來不及說出口的情話告白;有逝去友人們的遺聲迴響,更有他們這群不見容於世的社會邊緣人的反叛精神。 ⁡ ⁡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大家看過202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超難搞先生》嗎?電影的第一幕直接破梗,老先生奧托(湯姆漢克主演)在客廳上吊自殺,在他心愛的妻子過世後⋯⋯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憂鬱症或自殺是需要高度重視的議題。這邊根據工作經驗及整理的資料,分享幾點老人憂鬱症的特徵以及家人可協助的途徑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朋友買了一套日本導演拍的系列電影「男人真命苦」,這大概算是世界上目前為止集數最多的系列電影,從1969年上映以來,到1996年男主角渥美清病逝為止,總共拍了48集電影。     我向他借了這一套影片,除了立馬看最後一集之外,也從中隨意抽取了幾部來看
Thumbnail
曾經,我感受過孤單。那時的孤單,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弱小。那時的孤單,是一種負面情緒。 ​ 現在,我偶爾察覺到孤單。現在的孤單,我卻感到是一種自由。現在的孤單,我不會再與負面情緒連接,並且已經開始享受。 ​ ​
導演原想拍一部𝐁級鬼片,在好友相繼離世後,他把試鏡帶拼成了這部追悼友人與哥倫比亞年輕酷兒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有他來不及說出口的情話告白;有逝去友人們的遺聲迴響,更有他們這群不見容於世的社會邊緣人的反叛精神。 ⁡ ⁡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大家看過202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超難搞先生》嗎?電影的第一幕直接破梗,老先生奧托(湯姆漢克主演)在客廳上吊自殺,在他心愛的妻子過世後⋯⋯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憂鬱症或自殺是需要高度重視的議題。這邊根據工作經驗及整理的資料,分享幾點老人憂鬱症的特徵以及家人可協助的途徑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