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影像時代下,失卻了的同情心

更新於 2022/05/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原文刊於哲學新媒體
媒體報導如戰爭災難的苦況時,作為觀者的我們大多會對受害者的遭遇表達同情,但報導結束後,我們的悲憫之情迅間會消退,彷彿無事一般、安然無恙地繼續生活。但假如眼前有人受苦,我們多少都會有上前幫助,減輕對方痛苦的衝動。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

影像與現實的距離

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名律師去信給英國作家維珍尼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問:「依你之見,我們如何制止戰爭呢?」「我們」對桑塔格來說,別具意義:「在旁觀他人的痛苦時,絕不能把我們這個主體視為理所當然。」1首先,「我們」指的是作為人,在觀看相片/影像呈現他人的痛苦時,每個人的反應不一,這種差異來自於鏡頭與現實的差距。
一般我們直覺認為,相片「客觀地」呈現「現實」。若帶著「鏡頭有甚麼沒呈現」的懷疑看待眼前的照片,不難發現照片或影像牽涉許多主觀挑選。只要呈現的排序不同,照片甚至影像足以扭曲現實。鏡頭對現實的切割,導致觀者與被觀者之間,產生了空間與時間上的差距。拍攝對某空間、某時段的截取,給予了開放詮釋的可能,誠如戰火中的孩童,身首異處的影像如何被不同政治主張的人挪用,甚至重覆使用,各自進行宣解。2
來自亞塞拜然的難民幼童 1996,Karabakh. Tartar. by Ilgar Jafarov.
現實因角度選取不同而有差異,又因身為經歷事件的當事人,或者是觀看影像的旁觀者,感受顯有差距。法國哲學家布希亞曾明言:「波斯灣戰爭並不曾發生」,意指波斯灣戰爭是一場經過媒體化的戰爭:受波斯灣戰火波及的災民,他們眼中的現實就是血肉橫飛,身首異處,然而,幾千公里外的美國人僅透過媒體的影像塑造,使得戰爭只淪為軍事實力的展現,不只其殘忍度被削減了許多,其中因戰火造成的真實苦難也被掩蓋,因此難對政府發難。
所有圖像都靜侯文字曲解。3
當畫面被獨立抽出來,猶如觀看一幅畫作:如何觀看,大多受我們的經歷、價值觀、善惡的判斷影響。桑塔格舉了一個吊詭的例子:當記錄了兩國災難的影像同時在攝影展中並列展出,反遭到其中一國的國民抗議,原因是這舉動等於把自身的經歷與別國的災難相比較下,削弱其經歷的「獨一無二」。觀者之間的背景差異,儘管是有著相似的經歷的人, 也難以一致地對影像中的人產生惻隱之心。4既然照片具有開放性,能引起南轅北轍的反應時,桑塔格反問:在眾多的反應感受當中,我們如何回歸人的身份來理解別人的痛苦?

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

通過攝影這一媒介,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5
桑塔格指出,我們與生俱來便有著觀看別人受苦的嗜好。在一個消費主導的時代,照片作為商品,愈暴力便愈引人注目,換來的便是更高的點擊率、廣告費。別人的痛苦逐漸成為了我們的消費品。桑塔格舉了一個例子:一名士兵的死亡照於 1937 年 7 月 12 日,在一本名為《生活》的雜誌刊出時,佔據了右頁一整版,左頁卻是男士商品的廣告全頁。雜誌的做法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6。猶如電影《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中,男主角是以賣第一手現場片段給新聞機構為生。 為了讓自己的片段賣得好價錢,不惜以身犯險捕捉第一手意外、流血、甚至黑幫槍殺人的場面。憑著他的拼搏及反社會人格,很快由籍籍無名的小偷,一步步在社會向上移動。雜誌的做法與電影中的男主角,印證了有血腥的場面才有收視,或倒過來說,因為有喜歡看血腥影/圖像的觀眾,這些圖片影像才變得有市場價值。
媒體捕捉的畫面都是以轟動、具戲劇性為前提,在消費文化中,這是收入的保證。不知不覺地,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也以媒體的報導為準;媒體建構的災難,充斥著圖像符號,真實的畫面與現實還是存有距離。以書中舉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為例,電視前的民眾看著飛機於世貿大樓墜毀,新聞報導上的畫面是如此即時、「真實」,但對於現場的人來說,這個災難的經歷卻是如夢一場。
桑塔格認為,不論鏡頭如何對災難場面進行建構,影像中的情況對於真正經歷苦難的人來說,卻是無比真實的經驗。面對以上提出的種種限制(包括現實與鏡頭之間的差距、觀者之間的背景差異、人愛看別人痛苦的本性、以及消費社會中媒體跟閱聽人共同造成的扭曲),作為觀者只能無時無刻能夠保持警醒,看穿畫面所呈現的選取結果。只有注視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回歸身為人的身份判斷所見,才能真正直面當事者的痛苦。這觸碰到書中的中心思想:作為觀者,你能投入多少時間去感受他人的痛苦?

責任的局限

然而,真切地理解別人的痛苦也不是易事。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驗:眼前的影像著實令人痛苦地無法繼續觀看?又或者對於無力改變所見的現實,乾脆不理、視而不見?
不論是前者的恐懼,或是後者的冷漠,皆源自於對現實無法改變的無助與無力感。
所謂「冷感」,就是「情感與道德知覺的痿痺狀態其實充滿了憤慨與受挫的情緒。」7
單單一張照片能說的有限,它不能像文字一樣,陳述論證;畫面中所呈現的一瞬間,也只能透過畫面的轟動來邀請別人去關注、反思、追索事件的來龍去脈。影像不僅可以是記錄,它也包含了控訴,比方說(拍攝香港警察使用暴力對待年幼學生的畫面)警暴的照片就是要指出政權的不仁。
憐憫只是影像能提供的最初火花,沒有行動的伴隨,火花也有殆盡的時侯,最後只剩下無動於衷。換句話說,當我們觀看影像,產生憐憫,卻「不作為」時,也是另一種的置身事外:我憐憫你的遭遇,也只有如此。
那麼桑塔格指的「行動」是甚麼?難道她要求,每次觀看一張相片都要去改變世界嗎?
對於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的事件,身在華人地區的我們很難想像,在西方的大型球賽(如英超聯 Premier League)開賽前,球員們會單膝下跪,對非裔美人佛洛伊德的事件表達抗議與不滿。事件發生在美國,我們又有甚麼義務要為該國的人作表態呢?
圖為球員在賽前以下跪表達支持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
然而,儘管佛洛伊德的事件發生在美國,英國也有類似聲援的行為,那是因為種族議題在西方世界是一個重要議題,而不僅是美國國內的問題。
上文中提到鏡頭製造的影像與現實距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距,都會直接影響我們與別人的慘況產生連結。某程度上,這些因素反過來削弱了我們要為對方改變現狀的責任。

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

那麼身處在華人世界的我們,透過鏡頭知悉地球另一端發生的衝突,該如何自處?桑塔格提醒我們:雖沒有改變現況的責任,也不代表有漠視的權利。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關注、反思別人的痛苦。要做到這點,我們便必須由憐憫 (pity) 轉而同情 (sympathy) 。
憐憫與同情之間的差別在於,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到底是把自己放在受苦的人的位置,用心體會這個人的痛苦;還是聽完對這個人所經歷的,然後拍拍對方肩膀說:我很可憐你的遭遇,接著拂袖而去。前者,也就是同情,需要個人的想像力、自身經歷的投入,藉此與對方一起難過;屬於憐憫的後者,卻來得廉價。作為傾聽者並不會為敍述者真正難過,甚至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當別人訴說痛苦時,我們會感到不安而希望終止對方的痛苦嗎?反思別人的痛苦之所以具道德價值,乃是認知到大家同為人類的身份,因為人的共性而產生連結。這種連結的另一面,便是認知到自己能夠在安全距離觀看也是運氣驅使,而是具有道德隨機性 (Moral arbitrariness) 。我們的出身背景、地位、膚色、健康狀況都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一切都是出於偶然。受苦的人既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地,那麼他們生於災痛之中也是偶然。這種認知,把我們在人的層面上,與被觀看者放置在一個平等的地位。
當別人的痛苦被加以利用,不論是用來賺錢,或是政治宣傳,藉著媒體的濾鏡,受害人逐漸化成達到某些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當作人來看待。
若關注與反思,對於桑塔格來說是與行動相等,那麼譴責利用他人的痛苦,也就是終止其「作為可供別人觀看的客體」的身份,能重新喚起大眾,受害人與我們一樣,將正在觀看的他者視為主體一般對待,而非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結語

只要鏡頭一存在,觀者與被觀者便會有種不能完全理解的裂縫,礙於鏡頭只呈現部分的真相,對影像中的人的痛苦,作為觀者無法完全掌握。「觀者」的位置註定會令我們內心有一種不安的張力,在無可作為的罪惡感與無助之間搖擺。儘管擺脫不了旁觀者的位置,但桑塔格指出,旁觀者的抽離卻騰出了我們思考他人痛苦的空間 8 ;反思觀看引起的情感,重拾對人的同理心。
我們生活在影像橫流之中,每天不知不覺經歷桑塔格以上提出的情感。她的思考彷彿在不斷調教我們對別人痛苦的敏感度,為我們與被觀看的人找出恰當的連結頻率,免於因無力感而令我們麻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ohn Hu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激辛道》將吃辣賦予了一個克服困難的符號,但若放在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的脈絡下,卻帶出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刻苦的自我實踐才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重要不在於克服難關,而在於強調不斷克服難關的工作倫理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有著甚麼樣的價值。
《如何閱讀一本書》要傳達的,正是面對複雜的整體,也能以從容不迫的姿態將它拆解,從中理出個所以來。寫筆記、做摘要的意義,不只是單純為了學會掌握好訊息,而是從這些實踐中鍛鍊個人的感知與心智,不會立刻否定、無視他者,而是將自我放下,鍛鍊出與他者周旋、將他者征服的能耐與意志。
若要說出這部劇的魅力,除了一些千奇百怪,有違常理的委託外,真正吸引我的是故事完結後,背景奏起了片尾曲。那怕故事是溫暖、情色的,片尾曲一奏起為這部劇集添了不少悲涼、世道浮生的味道。委託人的慾望、怪癖、心結、偏執,織出一幅浮世繪,道出了世道間的人心百態。
溫柏格一邊批評書本為主的舊知識型態,一邊用作為媒介的書本娓娓道來網際網路的優勢,他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甚至愈打愈腫嗎?
每次穿梭不同網站時,我們總會不斷按著網站給出的連結,一個網頁接一個網頁地前進。在網路世界裡,似乎可以無止境探索,讓人有源源不絕想知道的事情。但是這些輸入總是過眼雲煙,轉過頭就忘記了,剩下的只有不斷想知的焦慮,彷彿少知一樣事情就會吃虧一樣,這便是現代人的通病——資訊焦慮。
開拓真理的完整性,若少了點克制,就會變成追求完全透明,亦即是巴迪歐所謂的邪惡。這點正好在揭露秘密上體現。它的危險在於,它既可是增進親密感的催化劑,同時少了點分寸便將一段關係摧毀。
《激辛道》將吃辣賦予了一個克服困難的符號,但若放在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的脈絡下,卻帶出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刻苦的自我實踐才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重要不在於克服難關,而在於強調不斷克服難關的工作倫理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有著甚麼樣的價值。
《如何閱讀一本書》要傳達的,正是面對複雜的整體,也能以從容不迫的姿態將它拆解,從中理出個所以來。寫筆記、做摘要的意義,不只是單純為了學會掌握好訊息,而是從這些實踐中鍛鍊個人的感知與心智,不會立刻否定、無視他者,而是將自我放下,鍛鍊出與他者周旋、將他者征服的能耐與意志。
若要說出這部劇的魅力,除了一些千奇百怪,有違常理的委託外,真正吸引我的是故事完結後,背景奏起了片尾曲。那怕故事是溫暖、情色的,片尾曲一奏起為這部劇集添了不少悲涼、世道浮生的味道。委託人的慾望、怪癖、心結、偏執,織出一幅浮世繪,道出了世道間的人心百態。
溫柏格一邊批評書本為主的舊知識型態,一邊用作為媒介的書本娓娓道來網際網路的優勢,他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甚至愈打愈腫嗎?
每次穿梭不同網站時,我們總會不斷按著網站給出的連結,一個網頁接一個網頁地前進。在網路世界裡,似乎可以無止境探索,讓人有源源不絕想知道的事情。但是這些輸入總是過眼雲煙,轉過頭就忘記了,剩下的只有不斷想知的焦慮,彷彿少知一樣事情就會吃虧一樣,這便是現代人的通病——資訊焦慮。
開拓真理的完整性,若少了點克制,就會變成追求完全透明,亦即是巴迪歐所謂的邪惡。這點正好在揭露秘密上體現。它的危險在於,它既可是增進親密感的催化劑,同時少了點分寸便將一段關係摧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新書來啦! 過去介紹了小說1-10集與動畫版,所以這次我會一併介紹11-13集的部份。 10-12集可以稱為西域篇,簡單說故事場景跑到遙遠的西域去了,所以跟後宮沒什麼關係啦!這部份故事讓許多人物的背景故事浮現出來,只能說這個國家真的黑幕很多,各種家族勢力明爭暗鬥……刺激歸刺激,有點過頭了,怎麼看
Thumbnail
海穹的巨大機器人系列又有新作了,英雄號角堂堂來到第三集(沒看過前面集數的,可以先參考這篇跟這篇)。 說起來這集還真是戰鬥滿滿,大多數篇幅都跟戰鬥有關阿!畢竟,故事正好來到一個高潮點,敵人跟盟友一時間混搖了,但反正美少女是好人,美男子是壞人這種鐵律是不會變的(之後會不會變不知道),但在一連串的戰鬥當
Thumbnail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Thumbnail
若男為何打碎鏡子、不丟掉DV⁉她接回朵朵還教她名字真是為了..?正反陰謀論與諸多疑惑在這邊完整解析! 用【16個QA】和延伸討論,帶你完整理解咒在表達什麼。 延伸閱讀和相關資料,讓你更喜歡這部電影~❤
Thumbnail
之前曾經介紹過另一本作品《 #我城》,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以童貞的視角、趣味的文字,描寫了1970年代香港所面臨的巨變與掙扎;然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卻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其中收錄了16則短篇小說,藉由類似寓言故事的形式,點出了香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轉變與社會議題。
Thumbnail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2021年美國諷刺科幻片,由亞當·麥凱編劇和執導。主演群包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羅伯·摩根、喬納·希爾、馬克·勞倫斯、泰勒·派瑞、提摩西·夏勒梅、朗·帕爾曼、亞莉安娜·格蘭德、史考特·麥斯酷迪、凱特·布蘭琪和梅莉·史翠普。 謝謝!
Thumbnail
推薦指數:★★★☆(佳) 作者:​辻村深月 作為辻村深月的作品,書中的那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詭譎與反轉是一定要的,所以我還是給了三顆半星的評價。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新書來啦! 過去介紹了小說1-10集與動畫版,所以這次我會一併介紹11-13集的部份。 10-12集可以稱為西域篇,簡單說故事場景跑到遙遠的西域去了,所以跟後宮沒什麼關係啦!這部份故事讓許多人物的背景故事浮現出來,只能說這個國家真的黑幕很多,各種家族勢力明爭暗鬥……刺激歸刺激,有點過頭了,怎麼看
Thumbnail
海穹的巨大機器人系列又有新作了,英雄號角堂堂來到第三集(沒看過前面集數的,可以先參考這篇跟這篇)。 說起來這集還真是戰鬥滿滿,大多數篇幅都跟戰鬥有關阿!畢竟,故事正好來到一個高潮點,敵人跟盟友一時間混搖了,但反正美少女是好人,美男子是壞人這種鐵律是不會變的(之後會不會變不知道),但在一連串的戰鬥當
Thumbnail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Thumbnail
若男為何打碎鏡子、不丟掉DV⁉她接回朵朵還教她名字真是為了..?正反陰謀論與諸多疑惑在這邊完整解析! 用【16個QA】和延伸討論,帶你完整理解咒在表達什麼。 延伸閱讀和相關資料,讓你更喜歡這部電影~❤
Thumbnail
之前曾經介紹過另一本作品《 #我城》,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以童貞的視角、趣味的文字,描寫了1970年代香港所面臨的巨變與掙扎;然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卻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其中收錄了16則短篇小說,藉由類似寓言故事的形式,點出了香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轉變與社會議題。
Thumbnail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2021年美國諷刺科幻片,由亞當·麥凱編劇和執導。主演群包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羅伯·摩根、喬納·希爾、馬克·勞倫斯、泰勒·派瑞、提摩西·夏勒梅、朗·帕爾曼、亞莉安娜·格蘭德、史考特·麥斯酷迪、凱特·布蘭琪和梅莉·史翠普。 謝謝!
Thumbnail
推薦指數:★★★☆(佳) 作者:​辻村深月 作為辻村深月的作品,書中的那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詭譎與反轉是一定要的,所以我還是給了三顆半星的評價。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