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文化問.診》,我們走入百年前的人們家中,聆聽透過留聲機放送的旋律。本月的講者──知名曲盤收藏家陳明章,以珍藏的第一手史料「蟲膠唱片」,帶領民眾穿越時空,體驗那些年人們一起聽的歌。
原來,那些年人們留聲機裡的曲盤,不只有受明治維新影響的西洋古典樂,更有許多深植於土壤,充滿在地氣息的南管、北管、二簧、歌仔戲、採茶歌等。豐富的面貌一舉打破你我想像。
實際上,從臺灣史上第一批商業錄音的曲盤誕生起,曲盤及留聲機便成為當時中產階級的嗜好之一,其錄製的內容,也反映了時人的日常。比如鶴標唱片出品的「魚水相逢」,便是由鹿港的藝旦阿梅演唱,也成為臺灣南部南管館閣興盛的側面佐證。
歌仔戲作為日治時期發展出來的新樂種,則可以從其曲盤發行數量推斷受歡迎的程度。音樂不但積極與「思想枝」、「牛犁歌」等民間曲調結合,古倫比亞唱片行甚至嘗試用爵士管絃樂團當伴奏,遠赴日本錄製《陳三磨鏡》。
悠遊的音樂可以傳唱久遠。日治時期創作的流行歌約有500首,不少作品在戰後仍經常被翻唱。除了鄧雨賢先生的創作,歌手文夏也曾翻唱過由勝利曲盤發行的樂曲〈黃昏城〉,亦深受歡迎。可惜的是,有許多作品散佚在歷史洪流,有待後人逐步探索,發覺,找回那些充滿歷史韻味的歌謠。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