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第四場側記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作為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壓軸場,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以及東華大學華文系楊翠教授對談。

兩位講者都先定義臺灣新文化運動。吳叡人教授指出,臺灣新文化運動可以追溯自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1920年代,經過20多年的殖民差別待遇,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民族自決思潮影響,內、外因素與制度交錯下,使得臺灣人開始產生「臺灣應該是臺灣人的臺灣自覺」。

楊翠教授則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時代的追求。正因臺灣民族問題如此廣泛、多元,才會具有多個面向,體現於農民、學生、民族、階級、性別等多元的行動場域。然而,若回到歷史場域,左翼、右翼的分別是否如此涇渭分明?楊翠教授以自身的經驗回應,其祖父楊逵身為左派,卻長年與右派代表葉榮鐘往來,顯見在1920-1940年代,覺醒的青年想法、主張、背景雖有所歧異,卻都試著以自身的方式,作出對時代的回應。

兩位老師都認同,追求政治的獨立,不能沒有民族的覺醒。而民族的覺醒,必須要有共同文化的價值觀。換言之,只有覺醒的民族才能建立獨立的文化。吳叡人直言,1920年代的人若說「那個人是文化的」,其意義與1980年代的人說「那個是黨外的」差不多。因此,想要理解臺灣新文化運動、臺灣文化協會,不能脫離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脈絡。

而蔡培火等第一代的臺灣民族運動的領導人,參與臺灣文化協會時,才只有30多歲。即使年紀稍長的林獻堂,也不過40初頭歲。這一群「有為青年」,受了完整的現代教育,接收完整的西方思想,力圖領導政治社會的改革。當文化與政治交纏,變成運動的一體兩面後,遂有更多的學生,以第二代追隨者的角色,大量參與臺灣文化協會。

楊翠教授的祖父──楊逵,就以學生的身份活躍其中。他對自治的追求,更橫跨時代,從戰前到戰後,均以肉身參與了幾次臺灣重大的社會運動。楊翠認為,楊逵相信組織、青年匯聚的力量,不完全是其樂觀的緣故。楊逵生長的時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逐漸產生分岐,在那個時代氛圍,楊逵這一輩的人很容易相信,若組織能彼此結盟,則可能改變一些什麼。

但是,青年跟社會不是單向度的關係。兩位老師強調,時代不會破曉,破曉的是行動的主體,是發起行動的人。是這群青年在行動過程中不斷自我對話、交集、碰撞,不斷自我省視,並藉由這樣的自省性,才能讓社會持續的滾動與推進。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鼎珅國際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鼎珅國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21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天,我們從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從公共議題評議的角度,討論文協成員對臺灣社會的關注。 鐵道旅館的豪奢,即有作為殖民地臺灣的門面,成為總督府彰顯統治成果的象徵。古庭維則補充,除了鐵道旅館,肩負與日本連結重任的基隆車站,其建築經費之高,也令人訝異。
Thumbnail
2021/12/21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天,我們從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從公共議題評議的角度,討論文協成員對臺灣社會的關注。 鐵道旅館的豪奢,即有作為殖民地臺灣的門面,成為總督府彰顯統治成果的象徵。古庭維則補充,除了鐵道旅館,肩負與日本連結重任的基隆車站,其建築經費之高,也令人訝異。
Thumbnail
2021/12/21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場,是以「書信日裡的文協側寫」為主題,特別著重在林獻堂和他的友人。因此,這場講座,特別邀請長年研究林獻堂的廖振富老師,以及林獻堂的家族後代,現任明台高中副校長的林承俊先生一起對談。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Thumbnail
2021/12/21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場,是以「書信日裡的文協側寫」為主題,特別著重在林獻堂和他的友人。因此,這場講座,特別邀請長年研究林獻堂的廖振富老師,以及林獻堂的家族後代,現任明台高中副校長的林承俊先生一起對談。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Thumbnail
2021/12/21
2021年的新文化運動月論壇,以文協百年為命題,透過不同的四個講題,試圖接近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內心世界。 首場論壇,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允元與作家朱宥勳對談,以「文協青年創作中」為題,回顧日本時代的幾次文學論爭,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Thumbnail
2021/12/21
2021年的新文化運動月論壇,以文協百年為命題,透過不同的四個講題,試圖接近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內心世界。 首場論壇,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允元與作家朱宥勳對談,以「文協青年創作中」為題,回顧日本時代的幾次文學論爭,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