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第二場側記

2021/12/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新文化運動月論壇的第二場,是以「書信日裡的文協側寫」為主題,特別著重在林獻堂和他的友人。因此,這場講座,特別邀請長年研究林獻堂的廖振富老師,以及林獻堂的家族後代,現任明台高中副校長的林承俊先生一起對談。
林獻堂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出力甚多,從在東京參與同化會開始,歷經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林獻堂不只有錢出錢,也有力出力,更多次在詩文創作中,抒發他對臺灣政治社會的關懷。
林獻堂與蔡惠如等富紳對臺灣社會的關懷與對年輕學子的支持,也體現在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林承俊先生特別指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之前,已經過一段時間的蘊釀,絕對不是蔣渭水出力、林獻堂出錢這麼簡單。實際上,每一位參與者都站在第一線,親身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運作。
廖振富老師則提出史料補充,從霧峰林家對同化會的支持、臺中中學校的設置成功談起,論述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前的社會背景,也讓民眾對於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脈絡,有更清楚的輪廓。
任何一個政治運動、社會團體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發生。臺灣文化協會能夠在1921年成立之初,便有上千位成員參與,林獻堂等人先前的努力功不可沒。而作為舊文學的參與者,林獻堂、林幼春、蔡惠如等櫟社成員創作漢詩時,也將文協精神埋入其中。
1920年代的臺灣知識菁英,或許政治立場不完全一致,彼此卻是惺惺相惜。蔡惠如一手在日本催生新民會,堅持將新民會的會長位置讓給林獻堂。而惜才的林獻堂,更多次贊助青年學子前往日本留學。
這場論壇也提醒了我們,切莫因為文學型式「新、舊」忽略其本質,也不要因為林獻堂的地主、富紳身份,而片面認定其立場,忽略了他和友人對社會的關懷。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https://www.facebook.com/TNCMMM
鼎珅國際
鼎珅國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