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收過桃木劍作為聖誕交換禮物。倒不是朋友覺得我需要斬桃花,而是抽籤就抽到了這個禮物(現在想想,當時也許真的需要斬一下)。同場也有朋友抽到了威猛先生浴廁洗潔劑,好像還有些什麼很莫名的東西。印象有點模糊了,會不會當時主題是最爛最瞎交換禮物呢?
進入職場第一年,當時我又窮又菜,給自己限定的一日餐飲費是150元台幣,辦公室在物價昂貴的信義區,最常去行政中心地下室買湯麵打發一餐。為了公司的交換禮物遊戲,我跟一位感情較好的同事去信義區的百貨公司中繞了半天,苦惱著。忘了後來在生活工場中挑了什麼不昂貴的物品(抱枕?蠟燭?)。
下班後,在紅色為企業識別色的大會議室裡,有些主管級的禮物令人垂涎,有些如我準備的禮物一般雞肋。最後抽完且公布了所有禮物中,我最想要的是星巴克隨行卡,享受喝百元飲料的奢侈。
我收到了什麼呢?完全沒有印象了,如同所有其他交換禮物所得到的物品,它們消失在生命甚至記憶中。
驚喜變驚嚇
練習斷捨離數年,我成了
不知節制的斷捨離魔人。超過一年沒有使用的物品,幾乎都會被我請出家門。加上現階段是無殼蝸牛,需要不斷地搬家移動,東西一多就會受苦,只好不斷精進簡單生活的技術。
例如盡量不存放備品,牙膏刷完再買,就算買兩個比較便宜也還是只會買一個。欲購的物品買一送一,我很可能轉為買別的單件品項。
好友知道我的習性,生日之前直接問我最近需要什麼,或是想看什麼書。好友住在都市小坪數的樓中樓,空間也有限,若有禮物沒在用或不合意,彼此都可以直說,物歸原主,東西有人用最好。伴侶說書人也是,完全不搞驚喜免得變驚嚇。
漸漸地,好友們都抓到了彼此的喜好,會吃掉喝掉消失的最好,像是咖啡豆、蛋糕、好鹽、牛肉乾、豆腐乳……(後兩者是好友的愛好)。
回想起來也感到不可思議,浪漫主義的我竟然會變成如此禁慾(?)與自律。其實我只是怕麻煩,要捨棄一個好好的東西,總是會思考如何轉送、捐贈。拿到物品的開心是一時,但處理的麻煩很耗時啊。
極簡主義
Netflix《極簡主義》(Minimalism) 紀錄片的兩個主角Joshua Fields Millburn & Ryan Nicodemus,在他們的 Podcast
The Minimalists 第 316集 聊到了聖誕節送禮造成的財務負擔。
節目中提及
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預測 2021年11-12月全美零售額將比2020年高出8.5-10.5%
2020年已經是歷年來創新高。我剛剛查詢,11月的零售成長實際是14%,比預測的高很多,
創下37年最高。(
來源)
許多人為了想讓親友覺得受重視,而刷卡購買超過自己財力能負擔的物品,心中卻備感壓力。購買的禮物也未必是對方需要的或想要的,反而最後淪為囤積的垃圾。
犧牲的愛
這讓我想到歐亨利的〈聖誕禮物〉,故事中太太為了想送給先生一條錶鏈,去剪掉了一頭先生最喜歡的長髮,而先生則是賣掉了錶,買了漂亮的梳子給太太。交換禮物那一刻,充滿了遺憾感。
傳統解讀是他們對彼此的愛如此無私,為了對方,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最珍貴的物品,買禮物送給對方。年輕時,我喜歡這樣的奉獻,這樣代表我很在乎你,你很在乎我,不是嗎?如果連自己最珍貴的都能放棄,那是真愛吧。
但,現在卻覺得這故事令人充滿了焦慮。
首先,太太只剩美金1.87元可以買禮物,可見他們的經濟狀況捉襟見肘,有必要為了為了配一支錶,去買錶鍊嗎?然後先生賣掉錶,卻是買漂亮的梳子。太太真的會開心嗎?
可能性一,覺得你真是太愛我了,好感動。
可能性二,買這個沒用的東西給我,浪費錢,吵架。
不過仔細想想,他們的價值觀好相似,應該可以攜手度過難關?
沉重的禮物
如果對方買了超過經濟能力負擔的禮物給我,只會讓我覺得禮物收得很沉重,這代表你期望我也要這樣對你嗎?我可以不收嗎?你說,禮物買都買了,也退不回去,就收下吧。但是,我看到那個物品時,帶了許多複雜的情感。即使它曾經是我想望的,其實我最希望的是等到有一天我有能力買給自己。
所以懂了《慾望城市》影集中的莎曼珊,她想要買一只Chanel鑽石花戒指,卻在競標現場輸給了一位神秘標客,後來才發現是她的伴侶史密斯買給她的。他說,因為他知道她有多喜歡。
莎曼珊說:「那本來是我想為自己做的。但現在每次我看著這只戒指,我只想到他。」
翻開所謂的無私,會不會蓋著很多的自私(小我)呢?
聖誕體驗
體驗比物品更恆久遠。
如果有聖誕老公公說我很乖要給我一件禮物,我會說:「我不需要任何禮物,但你可以讓我坐你的雪橇嗎?」
Photo by fox jia on Unsplash
等等,這屁屁好像不對 XD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訂閱、贊助,給我一個愛心❤️ 在下方LikeCoin讚賞鍵按五下,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