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美: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讀馬賽爾的形上日記《是與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閱讀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作品,就像參加一場心靈對話的盛宴,不僅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也不只是去旁觀馬賽爾與其他作者的對話,而是聆聽馬賽爾逐日、逐月、逐年與在生活中靈光乍現的真實存有的對話,並在對話中尋索著存有那奧妙、飄忽迷離的蹤跡。日記記載的是馬賽爾思索那不可思索者的草稿、片段。在閱讀中,就像翻看一張張泛黃的相片那樣,彷彿見到馬賽爾那雙曾經凝視真實存有的眼睛,和他隨手記下的有關恩寵、誠信、希望、仁愛、虔敬、知識、時間、信仰、吾體(mon corps)乃至死亡、罪(le péché)或惡(le mal)等,那些縈繞西方文化、爭辯千年之久、仍未得解的概念的提問和思索。
21世紀熟悉後現代思維的讀者,在閱讀馬賽爾封塵已久的哲學、劇本、評論、甚至他即興的樂譜,大部分都會驚訝於馬賽爾在作品中對自我與他者、禮物與慷慨、熟稔與陌生、盲目與書寫……等後現代議題的論述,及其宛若後現代式的去主體中心、去表象、去宰制、跨界域的批判性思維。也會驚訝於馬賽爾把認知看作是禮物、是恩典,而不只是蘇格拉底或海德格所謂的覺察到無知,甚至不只是馬里旦論述的知識系統的奧祕。在馬賽爾看來,世界的模糊不清並非其內在本然,而是人內在的無明使然,在《是與有》(Être et Avoir)的日記片段中,他問道:這豈不就是罪嗎?(et n'est-ce pas cela qui est le péché? p.14)讀到這句話,不禁令人追問知識和罪的關係,究竟什麼是罪呢?是禁令的觸犯嗎?還是存在的情境呢?
在哲學的書寫中,馬賽爾經常以提問作為思考的方式、揭開真實存有層層的皺褶。他筆下鋪陳的,不是文字的遊戲,而是朝向終極真實之途的另類隱喻,但也不是言此説彼的修辭,而是指向視野之外、未被思想觸及之處的存有的開端。那好比是多年之後傅柯(Michel Foucault)和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謂之「外邊思維」(La pensée du dehors),而在東方,則是司空圖以降所謂的象外之象。不過,不是抽象概念、或象徵觀念的思維,而是回返真實存有在生活世界瞬息萬變的臨現,並由此興起新的圖象(image),一如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謂創造性的思維。
馬賽爾《是與有》的法文本初版於1935年,但寫作的日期始於1928年十一月十日,接續著《形上日記》(Journal métaphysique, 1927)自1914年以來的寫作、思維、觀看與體驗。1914年前後的歐洲,是哀鴻遍野的戰場,也是新藝術世界風起雲湧的時代。生活中的戰爭、苦難,與藝術不確定性、未完成、片段性的草稿思維同時並在。1914那年,馬賽爾正式開始以日記的形式書寫、記錄存有在生活與思想體驗中的臨現片段,並以草稿的形式鋪陳各種議題。也是1914那年,馬賽爾出版《隱形門檻》(Le Seuil invisible)劇本,收入了《恩典》(La Grâce )和《沙堡》(Le Palais de sable)兩部戲劇。目前法文本已經絕版,但2019年被譯為英文,題名為The Invisible Threshold: Two Plays by Gabriel Marcel,傳讀於英語世界。兩部劇涉及的信仰、皈依、恩典、誠信、承諾的議題,仍縈繞於《是與有》。劇本中追問的恩典,在《是與有》成為深刻的體驗。1929年三月二十九日,馬賽爾寫下這樣的句子:「今天早晨我領了洗,內心有一種我不敢奢望的情境:雖然沒有什麼亢奮的感覺,但卻體會到一片安詳、平衡、希望和信賴的心情。……神之臨近給我帶來暈眩之感。……」(陸達誠譯)。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制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回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正是孟子所說,「以意逆志,是謂得之」的讀詩之道。這也是為什麼馬賽爾百年之前的書寫,在今日資訊取得輕易的時代,日益顯其迷人之處,一旦從故紙堆中拾獲,便會一讀再讀,不忍釋手。
陸達誠翻譯的《是與有》的珍貴處,不僅因為陸達誠是漢語界稀有而傑出的馬賽爾研究者,更在於陸達誠以其優雅、流暢、精萃的譯筆傳遞著他在閱讀和翻譯時,與馬賽爾原初書寫的相遇。一如羅蘭巴特所指出的,閱讀乃是重新命名的創作過程。閱讀陸達誠的翻譯,不僅是閱讀原作者在思想中與瞬息萬變的真實存有相遇,而留下的片段蹤跡,也是閱讀陸達誠的閱讀,用陸達誠自己的話來說,便是與終極真實那「似曾相識的面容」的神遇與跡化。
2021秋 於多倫多

《是與有》
ÊTRE ET AVOIR
作者 ◎ 馬賽爾(Gabriel Marcel)
譯者 ◎ 陸達誠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馬賽爾重要著作,中文譯本重新面世
★由中文世界研究馬賽爾第一把交椅的陸達誠神父精心侈譯、校訂
姜文斌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崔國瑜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千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關永中 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陸達誠(本書譯者,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 《是與有》是馬賽爾承接前一本《形上日記》而寫的第二本《形上日記》,二者相隔五年,但作者已從極度抽象的《形上日記上冊》轉至具體,並把前書思考的若干主題,如:「我與你」、「身體主體」、「信仰」、「忠信」、「生死觀」等在本書中加以更透徹的探討。
文:劉慧卿 具體的腦都研究不完了,再加上精神和心理,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經驗,只能感知。偏偏,我就是對這抽象事物有興趣。但抽象的東西,學習之難,常常在治療室中有如墬入五里霧中之感。當時就常常幻想,如果精神分析有張地圖就好了,有地圖,就不致迷路。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 榮格和其他
本書作者劉慧卿醫師對於心理治療臨床工作或理論涉獵廣泛,不畏艱難,默默大量投入心力。她善於在龐雜混亂的資料、感受中理出要點,提綱挈領的標示區辨出重要、深度且連續的內容,這在過去我和她的共事中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讀者在嘗試共鳴這書的內容時,也會有類似的受益經驗。
在這四個極端而又引人入勝的精神分析案例中,不僅突顯出精神分析理論解決不同類型心理疾患時所展現出的魅力,更勾勒出一個經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師,如何在極度多元化的精神分析世界之中自在地漫遊與精巧地整合,最終, 這些看似難以處理的案例,終歸於療癒的結果。 《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哲學家在他研究生涯中不曾經歷過獨我主義的誘惑:譬如向一個客體,或向一些人拋擲一個挑戰,或固步自封,或把造物主棄之如遺。這種巨大且不健康的誘惑,馬賽爾也經驗過,就像他作品中見證過的拒絕和對獨我主義的懼怕。就為了逃離「自我」,他像他屢次肯定過的,投入反省之徑......
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我要找出測量臉部動作的客觀方法,讓每一個科學家都能客觀認識席爾旺敏銳看出的臉部動作。
文:陸達誠(本書譯者,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 《是與有》是馬賽爾承接前一本《形上日記》而寫的第二本《形上日記》,二者相隔五年,但作者已從極度抽象的《形上日記上冊》轉至具體,並把前書思考的若干主題,如:「我與你」、「身體主體」、「信仰」、「忠信」、「生死觀」等在本書中加以更透徹的探討。
文:劉慧卿 具體的腦都研究不完了,再加上精神和心理,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經驗,只能感知。偏偏,我就是對這抽象事物有興趣。但抽象的東西,學習之難,常常在治療室中有如墬入五里霧中之感。當時就常常幻想,如果精神分析有張地圖就好了,有地圖,就不致迷路。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 榮格和其他
本書作者劉慧卿醫師對於心理治療臨床工作或理論涉獵廣泛,不畏艱難,默默大量投入心力。她善於在龐雜混亂的資料、感受中理出要點,提綱挈領的標示區辨出重要、深度且連續的內容,這在過去我和她的共事中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讀者在嘗試共鳴這書的內容時,也會有類似的受益經驗。
在這四個極端而又引人入勝的精神分析案例中,不僅突顯出精神分析理論解決不同類型心理疾患時所展現出的魅力,更勾勒出一個經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師,如何在極度多元化的精神分析世界之中自在地漫遊與精巧地整合,最終, 這些看似難以處理的案例,終歸於療癒的結果。 《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哲學家在他研究生涯中不曾經歷過獨我主義的誘惑:譬如向一個客體,或向一些人拋擲一個挑戰,或固步自封,或把造物主棄之如遺。這種巨大且不健康的誘惑,馬賽爾也經驗過,就像他作品中見證過的拒絕和對獨我主義的懼怕。就為了逃離「自我」,他像他屢次肯定過的,投入反省之徑......
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我要找出測量臉部動作的客觀方法,讓每一個科學家都能客觀認識席爾旺敏銳看出的臉部動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夢境中,馬雷在一個巨大的早晨醒來。 他身處在一個充滿奇異色彩的城市裡,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建築和奇特的景象。 當馬雷駕馬車行走在街上時,突然間,一面巨大的牆壁出現在他面前,擋住了他的去路。 這堵牆上顯示著一個數字:"1元瀏覽廣告費進帳"。 馬雷不知所措地望著牆壁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夢境中,馬雷在一個巨大的早晨醒來。 他身處在一個充滿奇異色彩的城市裡,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建築和奇特的景象。 當馬雷駕馬車行走在街上時,突然間,一面巨大的牆壁出現在他面前,擋住了他的去路。 這堵牆上顯示著一個數字:"1元瀏覽廣告費進帳"。 馬雷不知所措地望著牆壁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