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讓心智肌肉更強壯

2021/12/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借住在我們家的貓咪們,跟主人回去了!
這兩隻虎斑貓,一隻咖啡、一隻黑,都很可愛、很親人。十二月初,他們倆隨主人從國外返回台灣,因為檢疫對人和動物規定的天數不同,他們倆只需要七天就可以離開檢疫所,主人則是需要十四天才能離開防疫旅館。
然後,又因為主人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找到穩定的住所,於是在返台之前,便與太太商量,希望我們可以協助照顧這兩隻貓咪⋯⋯原本商量好的時間,大約是到一月中。
太太、我和女兒們,都是愛動物的人;我們都已經準備好,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裡,好好地和貓咪們相處。而貓咪們,雖然剛來的前二天有點生疏、緊張,但仍是很快地適應了新的生活空間,並且和我們變得熟悉,還會向我們撒嬌、討拍。

大約過了三週,太太在與主人確認貓咪們被接回去的時間;一開始是先敲在兩週後的一月初,後來則是急轉彎地變成隔天下午四點

雖然我原本就已經做好「貓咪們會離開」的準備
但還是讓人在情緒上有些措手不及!

貓咪們要離開的那天早上,我有讓自己好好地難過了一會兒;透過和太太描述心情、在太太的抱抱裡掉了幾滴眼淚⋯⋯我想,我有好好說再見。
但是,到了下午三點,終於忙完手邊事情的大女兒,因為緊接著的是下午四點的舞蹈課,她用僅剩的時間和貓咪道別⋯⋯幫貓咪們拍照、摸摸牠們,當然也不意外地掉下了眼淚。
看著因為分離而難過、掉淚的大女兒,我一方面想要讓出空間來容納她的情緒,但另一方面卻被逐漸逼近上課的時間追趕,會想要催促她別再磨蹭、趕快出門⋯⋯最後,我還是將微微的不耐煩隱忍下來,選擇安靜地讓大女兒好好難過完。

待她出門後,我好好地梳理心中的矛盾。

「看著大女兒沈浸在難過的情緒中,沒有立即轉身投入到下一個活動中,你的感覺是什麼?」我問我自己。
「覺得很不舒服⋯⋯覺得『一直沈浸在分離的感受裡』一定很不舒服,應該要避免去感受這樣的痛苦吧?」我這樣回應。
會要你不要去感受這樣的痛苦?」我又問。
「媽媽下禮拜就會再來看你了啦!」我的腦海裡跳出這句莫名其妙的話,但也瞬間讓我兜起許多母親曾經講過的童年故事。

那是埋藏在心底深處、沒有記憶的記憶。

三歲前,我曾經在中壢的大阿姨家、屏東的奶奶家各待過一段時間;三歲時,雖然是被母親帶回身邊,但就是要被送去上幼稚園小小班。那時的我,因為要去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禮拜,甚至讓母親一度萌生辭職、在家帶小孩的念頭。

可想而知,分離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

回過頭來看,現在的我,在看到大女兒沈浸在難過之中的時候,心裡面竟然是反射性地升起不耐煩的情緒,而非讓自己自然流動地去擁抱、去感受⋯⋯這個不自然的反應,在這個片刻變得相當顯眼。
可以想像得到,小時候的我,在大人的反應中就已經學習到:要去壓抑、忽視分離所帶來的痛苦,而在被包容、被允許的情況下,讓這份情感自然流露。
梳理到這兒時,貓咪們的主人來了!
我將兩隻貓咪分別放入籠子裡,而牠們大聲地抗議著⋯⋯這也讓我的情緒更往下沉。但太太反而是用著溫柔的聲音、溫暖的語句安撫著貓咪們,而貓咪們似乎是聽懂了,竟然在進電梯之前便安靜下來。

貓咪們離開後,我和太太去吃晚餐;席間,話題一樣離不開貓咪們,然後我也順帶向太太揭露剛剛的梳理。
「分離,的確是難受的啊!一、二歲的你,在大阿姨、奶奶和母親家之間被帶來帶去,就像貓咪們一樣,被關進籠子送上飛機、送去檢疫所、然後又被帶來我們家⋯⋯那是很被動、不知情的情況,會有不舒服的情緒、會想要抗議,這都是很正常的。」太太緩緩說道。
「是啊!但我從剛剛(看到大女兒沈浸在難過裡)的反射性情緒(不耐煩)來回看自己,我想我沒有被允許好好地感受這份痛苦⋯⋯這樣一來,我學習到的、處理分離焦慮的方式,就會是抗拒。」我一邊思考、一邊說。
「你是可以難過的。而且,你是一個很有愛的人,就算知道貓咪們也會在我們身邊一段時間,你也還是會毫無保留地去愛他們⋯⋯」太太帶著微笑說道。
「嗯⋯⋯是啦!」被這樣讚美,我害羞了!>///<
「而且,說實在的,我很喜歡現在的你;你不會因為想要迴避分離焦慮而不敢去愛。相反的,在這十年裡,你很勇敢地面對那些曾讓你感到受傷的事件、勇敢地療癒自己,讓自己可以有更強壯的心智肌肉去面對這些必然的痛苦⋯⋯」太太的眼睛裡,因為愛而閃閃發光。
「我懂妳的意思。妳是在說:我可以更深入、更核心地處理到分離焦慮,是因為我在不斷向內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鍛鍊出、擁有了更強壯的力量,對嗎?」我用另外一種說法來確認太太想表達的意思。
「是啊!就是這樣。看起來像是『被碰觸到了傷口』,但其實是因為更強壯了,可以處理更深層的議題了啊!」太太拿起裝著綠茶的杯子,向我舉杯、致意。
吃完飯、回到家,我翻出這張「貓咪撒嬌地在我肩膀上睡覺」的照片,我笑了!因為那是她在蹭了、咬了我的頭之後的慵懶⋯⋯那是我們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互動。

祝福貓咪們,在接下來的生活裡繼續幸福。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