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證人一定非講不可嗎?談談拒絕證言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證人來到法庭作證,是法律上的義務,但某些情況,法律也會給您「不用說話」的權利!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一、任何人都有義務作證:

如果在案件中不是涉案被告,而是到場陳述您所看到的、聽到的,讓法院能認定犯罪事實的經過,這個角色就是「證人」,雖然大家都不喜歡跑法院,但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每個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刑事訴訟法第176條之1、民事訴訟法第302條),而且如果接收到證人傳票,卻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的話,除了可以連續罰鍰、更可以拘提(警察給你上手銬、上警車,直接送到法庭上)。

二、作證前會進行「具結」程序:

證人在作證之前,必須簽署一份「證人結文」,這一份A4大小的書面,大致上會寫著「我今天因為XX詐欺案件到法庭作證,會實實在在說出我的所見所聞,不會隱瞞、誇張、增加或減少,如果我故意說謊,我願意接受偽證罪的處罰」等內容,檢察官或法官會請證人念出這些句子,接著填上日子、簽名,這樣才完成「具結」的程序,這道程序完成後,故意說謊的話,會有刑法第168條偽證罪的刑責,可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責可不算輕!

三、法律不能強人所難,所以以下這些情況可以拒絕作證:

(一)公務人員對於應守秘密之事項:

如果當下或過去擔任公務員,到法庭上被問到應保守秘密的事項,必須先得到監督機關或公務員的允許,不可以貿然作證;而該管監督機關或公務員,也只要在作證有害國家利益者之情況,才可以拒絕公務員作證(刑事訴訟法第179條、民事訴訟法第306條)。

(二)特定親屬關係:

如果今天在被告席上的人是您的老爸或老媽,您今天作在證人席一定是坐立難安、天人交戰,而刑事訴訟法也是充滿人性的光輝,若證人與被告具特定親屬關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等),也可以拒絕作證(刑事訴訟法第180條、民事訴訟法第307條)。

(三)避免陷自己或特定親屬入罪:

假設您本身、或是您的特定親屬是案件的共犯,只是還沒浮上檯面,依然消遙法外,而今天到庭作證很可能因此「自曝犯罪行為」或是「使得親屬的罪證浮現」,到時後反果來被檢警追究犯罪,也可以拒絕作證(刑事訴訟法第181條、民事訴訟法第306條)。

但由於不是每個問題都會有這種風險,因此只能針對某個問題拒絕回答,而不可以全部問題都拒絕回答。

(四)特定職業拒絕證言:

如果證人現在或去過曾經擔任醫師、藥師、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作證的事實涉及執業過程中所知悉他人秘密之事項,要經本人同意,才可以繼續作證(刑事訴訟法第182條,至於民事訴訟法第307條則未限定執業)。

四、如果沒有以上原因,卻任意拒絕作證:

可處以三萬元以下的罰鍰(刑事訴訟法第193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311條)。

結論

由於證人是重要的調查證據方法,因此法律一方面賦予神聖的義務、也同時給予相當之權利,在作證之前一定要好好理解,才不至於會遭受不利處分或是刑事責任!

-

若有進一步的法律諮詢、訴訟案件委託及辯護需求,歡迎透過「Line」或電子郵件(lyr@jf-law.com.tw)聯繫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法律生活頻道(呂昀叡律師)的沙龍
54會員
99內容數
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法律事,了解越多當然越有保障,本專題會提供許多法律上必備的「豆知識」,讓讀者在生活上不吃虧!
2022/11/21
法律對於兒童和少年有特別保障,如果有成年人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是使兒童及少年成為犯罪被害人的話,有特別法律規定應加重其刑!本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Thumbnail
2022/11/21
法律對於兒童和少年有特別保障,如果有成年人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是使兒童及少年成為犯罪被害人的話,有特別法律規定應加重其刑!本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Thumbnail
2022/11/10
有些案件不見得證據確鑿,往往是大家各說各話,這時可以乾脆把所有人送去測謊嗎?有的人也許不信任測謊,那能否拒絕測謊呢?
Thumbnail
2022/11/10
有些案件不見得證據確鑿,往往是大家各說各話,這時可以乾脆把所有人送去測謊嗎?有的人也許不信任測謊,那能否拒絕測謊呢?
Thumbnail
2022/11/03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Thumbnail
2022/11/03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Thumbnail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Thumbnail
常有民眾問到:「檢察官(或法院)傳我去當證人,我可不可以不到庭?不到庭會怎麼樣?或者可以用寫書狀的方式敘述代替到庭嗎?」這些問題不難,證人作證是義務,為的是可以讓偵查中或審判中的事實得以釐清,尤其是通常親見親聞整個事實的人並不多,況且每個證人對於事實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對於事實的還原有很大的
Thumbnail
常有民眾問到:「檢察官(或法院)傳我去當證人,我可不可以不到庭?不到庭會怎麼樣?或者可以用寫書狀的方式敘述代替到庭嗎?」這些問題不難,證人作證是義務,為的是可以讓偵查中或審判中的事實得以釐清,尤其是通常親見親聞整個事實的人並不多,況且每個證人對於事實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對於事實的還原有很大的
Thumbnail
從之前的文章,我們一直提及有關於在刑事訴訟的進行,必須先「認定犯罪事實」,再進而適用法律做成起訴或裁判。而在認定犯罪事實上,視證據資料所體現的內容如何。「證據資料」依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必須以特定的方法呈現作為探求證據資料內容的調查手段,即為證據方法。而法定證據方法有五種,分別為「被告」、「證人」、「
Thumbnail
從之前的文章,我們一直提及有關於在刑事訴訟的進行,必須先「認定犯罪事實」,再進而適用法律做成起訴或裁判。而在認定犯罪事實上,視證據資料所體現的內容如何。「證據資料」依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必須以特定的方法呈現作為探求證據資料內容的調查手段,即為證據方法。而法定證據方法有五種,分別為「被告」、「證人」、「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偽證罪」及「誣告罪」,這是許多民眾遇到訴訟時,一定會問的問題,例如關於偽證罪的部分常見的問題有「我開庭的時候是不是要照實講?」、「法院問的事情我都要回答嗎?」、「如果不照實講,會怎麼樣嗎?」;而關於誣告罪的問題有「對方告我,檢察官不起訴,那我可以告他誣告嗎?」、「我忘記我的土地權狀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偽證罪」及「誣告罪」,這是許多民眾遇到訴訟時,一定會問的問題,例如關於偽證罪的部分常見的問題有「我開庭的時候是不是要照實講?」、「法院問的事情我都要回答嗎?」、「如果不照實講,會怎麼樣嗎?」;而關於誣告罪的問題有「對方告我,檢察官不起訴,那我可以告他誣告嗎?」、「我忘記我的土地權狀
Thumbnail
「證人」是重要的調查證據方法,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因此法律一方面賦予神聖的義務、也同時給予相當之權利,在作證之前一定要好好理解,才不至於會遭受不利處分或是刑事責任!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
Thumbnail
「證人」是重要的調查證據方法,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因此法律一方面賦予神聖的義務、也同時給予相當之權利,在作證之前一定要好好理解,才不至於會遭受不利處分或是刑事責任!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
Thumbnail
訴訟過程中,為了證明某個事實存在,必須請看到、聽到事情經過的證人作證,而證人的證詞可能讓最終的案件結果變得截然不同! 你是否曾好奇,為什麼美劇裡的證人出庭作證時,都要手按聖經發誓呢?在台灣如果有當證人出庭作證的機會,你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Thumbnail
訴訟過程中,為了證明某個事實存在,必須請看到、聽到事情經過的證人作證,而證人的證詞可能讓最終的案件結果變得截然不同! 你是否曾好奇,為什麼美劇裡的證人出庭作證時,都要手按聖經發誓呢?在台灣如果有當證人出庭作證的機會,你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