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文化商業|不只是創作經濟,而是關係經濟:NFT 究竟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各位都知道我個人的興趣很廣,尤其對於文化商業化的策略框架跟操作模型非常有興趣。這件事不僅只促成了我的法國留學經驗,也在疫情期間催生了我的寫作專欄,針對精品、時尚、線上演唱體驗等等提出產業面跟個案面的分析。去年年末的時候網路世界竄起了一個無處不在的新秀,也就是如今媒體都有許多報導的 NFT(Non-fungible token)。雖然我在很早期的時候曾有耳聞虛擬貨幣的世界進展神速,不過討論原本多限縮在科技的早期擁抱者社群裡,離大眾視野稍有距離。然而,去年 NFT 的熱潮不只在中文圈裡熱絡,海外的用戶,甚至企業開始提出許多產業化的應用方法,案例多到甚至在 Vogue Business 2021 年度回顧可以占上一角。我實在耐不住我的好奇心,在 Udemy 上買了課程研究:到底什麼是 NFT?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以及,以一個商業的視角而言,這個工具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可以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raw-image

上完課程跟讀了許多文章之後,我的結論是這樣的:NFT 這個工具本身最大的特質,是在區塊鏈本質下,不滅且完整的所有權移轉紀錄路徑,以及以此衍生出來的分潤結構設計。前者讓真偽驗證(Authenticity)檯面化,後者則改善了原初創造者一旦交易就賣斷,無法享有未來市場增值的問題:因為在 NFT 契約設計的概念中,當一份創造物在市場上轉手,溢價的部分比例都會回到原初發行人手上。發行人的創意是會一直被獎勵的(Rewarding)。

正由於上述這兩個特徵,NFT 可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去「創作」這件事情的瓶頸。畫家窮苦潦倒,轉手賣家大發橫財;或是創意被仿造,為了要標明贗品還要勞師動眾。但如果如今這套機制被妥善應用,創作有價的操作就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也因此,任何機構或個人,其原生創意,以及衍生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越強大,對 NFT 就越趨之若鶩。

而也正因為 NFT 是一套所有權的數位工具,可以被當成「創造物」的,就更不僅止於「物件(object)」本身,如數位藝術、音樂等,更可以是一種「關係(relationship)」或是「資格(eligibility)」,用更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說,就是那個進入原生創作者社群的會員身份。BTS 背後的操盤手,經紀公司 Hype,以及精品集團 LVMH 對 NFT 的興趣自然就顯而易見:他們都是大的內容創造團隊,以及他們都希望自己推出的產品,可以吸引到最願意付錢的忠實客戶。背後的邏輯都是類似的:死忠粉絲圈、上流社會圈、知識份子沙龍圈,到最後不只是創作經濟,而是關係經濟。

而在這樣的商業基礎認知下,NFT 價值要怎麼實現,也要看你的身份是市場的哪一方。作為買方,也就是投資者,要不是因為對作品的真正熱愛因此持有、想要獲得關係網絡;要不是看準的是這套創作與關係經濟未來成長的可能性,期待藉由轉手獲利。作為賣方,也就是發行者,NFT 則是一套新的數位籌資工具,並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這個新大陸裡藉由交易,發現你的創作以及關係的市場價值。

看清楚這兩點之後,很快速地就可以從現有混亂的 NFT 市場中看清楚不同專案的本質,並且同時看懂為什麼有些專案的成長性會比其他還要更加穩健——一個 NFT 專案背後的長期創作系統,以及社群對於關係的共識,並不是喊話,或是畫幾張圖,就會憑空出現。才華需要練習、支持需要維繫,創作與關係,畢竟都不是一朝一系的事。

也正如同我一邊看《當女孩變成貨幣》,一邊跟經營酒吧的舊識討論夜生活經濟的操作面一樣,也許正因為我的專欄核心議題,即是文化商業化,我運氣很好的在研究 NFT 生態時,即聽聞了創辦人對於 NFT 的探索。我一方面有點訝異於方格子對於科技前緣的開放態度,一方面也覺得挺合理的:方格子團隊在過去幾年對於「內容有價」的核心操作有成,幫助眾多成熟與新興的創作者在平台上獲得收益與成長,如今更碰上了一個可以更加強化這套系統的工具。在現有的建制下,的確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以創作而言,方格子目前的創作者體系(creator eco-system)裡,無論是已經非常有名望的撰寫人、繪畫人,還是尚在成長中,依舊要靠匯集訂閱來分潤的小創作者(比如我),都有不同的分潤方案、合作模型、版權協助甚至知識養成計劃可以仰賴。以關係而言,各個小創作者互相分享作品、提供意見,甚至後來的里長制度,讓更多由下而上的創意可以帶動社群,自然也是一個越趨穩固的生態,讓更多老手與新手可以相互砥礪,繼續發展。NFT 工具,如果能夠成為現行制度的另外一項價值發現工具,以及讓投資者——藏家也一起進到這個系統中,或許也不啻為內容創作,或甚至是文字內容創作的一套數位新解。而這個特殊且已有背後機制輔佐的定位,也正是目前我所見到的亞洲 NFT 市場,或甚至世界 NFT 市場裡,最特殊的差異化護城河(differentiation)。

我作為創作者,我在這個體系裡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什麼?我作為創作者,是不是可以從這樣的專案裡,遇見願意參與這個文字沙龍的價值發現者?而創作者需求,又要如何成為方格子 NFT 專案裡的策略架構,成為平台未來發展的「共創」核心呢?

當方格子終於釋出 vocus and friends 專案後也可看見,目前的設計有不少特點全部都扣回上述的價值核心:有眾多創作者因為過去的積極創作以及連結,被方格子定位為核心貢獻創作者,因此直接成為原生社群裡的第一批 NFT 持有人;另外一方面則是方格子在設計專案的過程中,用非常友善的方式設計 NFT 發行,讓因為虛擬貨幣、NFT 知識門檻太高,而無法進入的創作者與支持者們,可以用更簡易且友善的操作方式進入這個市場,成為這個市場裡很明顯以長期作為發展的共創體系。

vocus and friends 在第一階段法幣友善銷售的表現非常成功,而如今法幣第二階段也將開跑。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NFT、不知道台灣有哪些項目、想要用一個足夠穩健的專案來入門,歡迎追蹤相關訊息。而同樣的,如果你是圖像、文字創作者,你對於知道這套商業體系到底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方法,也歡迎找我討論!





文化有情,創意有價——《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是一個著眼於文化組織企業化,或甚至是商務企業人文化的思考專欄,期待藉由專欄創作讓更多台灣的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理解到好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更高的定價空間,更強大的社群影響,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認同。

如果你認同我的理念,抑或你也想知道跨界思維的可能性,或甚至你也想一起腦力激盪。歡迎追蹤留言、贊助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就能即時獲得好內容。臉書專頁也會定期整理推播重大商業新聞,跟我的即時評論,詳知世界動態。

讓我們在思索的過程中,一起開創出下一個世代的亞洲文藝復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角落星-avatar-img
2022/04/13
一直還沒搞懂這些概念,剛好找到您的文章來作一些了解,謝謝: )
avatar-img
喬記洋行的沙龍
950會員
90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喬記洋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09
本文深入分析巴黎世家的視覺操作策略,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攝影潮流的影響。攝影師張瑋利用具體案例,如任航與馮立的作品,揭示了硬光直打、高飽和度色彩等獨特風格如何在商業與社會脈絡中被解讀。文章亦回顧了巴黎世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實踐這些策略,以及其面對的文化挑戰。整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視覺語言演變的探索。
Thumbnail
2024/10/09
本文深入分析巴黎世家的視覺操作策略,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攝影潮流的影響。攝影師張瑋利用具體案例,如任航與馮立的作品,揭示了硬光直打、高飽和度色彩等獨特風格如何在商業與社會脈絡中被解讀。文章亦回顧了巴黎世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實踐這些策略,以及其面對的文化挑戰。整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視覺語言演變的探索。
Thumbnail
2024/09/05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巴黎世家在高奢市場中逆勢上揚,展現出與傳統品牌截然不同的創新策略。透過挑戰視覺美學,巴黎世家以「醜」為設計主軸,打破高端時尚的既定印象。品牌將社群媒體、街頭文化與實驗精神結合,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消費者,重塑品牌形象並實現商業突破。閱讀本文,一起分析背後的策略與美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9/05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巴黎世家在高奢市場中逆勢上揚,展現出與傳統品牌截然不同的創新策略。透過挑戰視覺美學,巴黎世家以「醜」為設計主軸,打破高端時尚的既定印象。品牌將社群媒體、街頭文化與實驗精神結合,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消費者,重塑品牌形象並實現商業突破。閱讀本文,一起分析背後的策略與美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4/29
LVMH 與 HERMÈS 有經營核心上的基礎差距,實際理解這些領先指標才能更有效理解兩者的優勢策略。兩個龍頭集團打的算盤究竟為何?我試以以下兩個切角以及市場環境來剖析背後的思維邏輯:專一與多元:兩大巨頭極度相左的產品組合策略;經典與新潮:你我吸引的不是同一批人的目光。
Thumbnail
2023/04/29
LVMH 與 HERMÈS 有經營核心上的基礎差距,實際理解這些領先指標才能更有效理解兩者的優勢策略。兩個龍頭集團打的算盤究竟為何?我試以以下兩個切角以及市場環境來剖析背後的思維邏輯:專一與多元:兩大巨頭極度相左的產品組合策略;經典與新潮:你我吸引的不是同一批人的目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NFT, 首次看到這個三個字, 完全不知道是什麼, 然後上網搜看一堆文字介紹, 才了解到是關於藝術品的項目, 相關藝術品的NFT包裝, 已超越線下所能理解的價值, 而背後邏輯是什麼, 對藝術創作者又有什麼好處, 是炒作還是真的實現了藝術的自由? 經過了解後, NFT的藝
Thumbnail
NFT, 首次看到這個三個字, 完全不知道是什麼, 然後上網搜看一堆文字介紹, 才了解到是關於藝術品的項目, 相關藝術品的NFT包裝, 已超越線下所能理解的價值, 而背後邏輯是什麼, 對藝術創作者又有什麼好處, 是炒作還是真的實現了藝術的自由? 經過了解後, NFT的藝
Thumbnail
本熊參與了方格子 NFT (非同質化代幣)的預售,其原因既不是為了炒賣,亦不是為了收入,而是為了它的背後意義。事實上,在去年十月左右本熊開始深入研究 NFT,一來是被那些發橫財的新聞引發出好奇心,二來是想要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放上一個可以「永久」保存及供人閱讀的地方,而 NFT 會是個好選擇。
Thumbnail
本熊參與了方格子 NFT (非同質化代幣)的預售,其原因既不是為了炒賣,亦不是為了收入,而是為了它的背後意義。事實上,在去年十月左右本熊開始深入研究 NFT,一來是被那些發橫財的新聞引發出好奇心,二來是想要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放上一個可以「永久」保存及供人閱讀的地方,而 NFT 會是個好選擇。
Thumbnail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Thumbnail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Thumbnail
看清楚這兩點之後,很快速地就可以從現有混亂的 NFT 市場中看清楚不同專案的本質,並且同時看懂為什麼有些專案的成長性會比其他還要更加穩健——一個 NFT 專案背後的長期創作系統,以及社群對於關係的共識,並不是喊話,或是畫幾張圖,就會憑空出現。創作與關係,畢竟都不是一朝一系的事。
Thumbnail
看清楚這兩點之後,很快速地就可以從現有混亂的 NFT 市場中看清楚不同專案的本質,並且同時看懂為什麼有些專案的成長性會比其他還要更加穩健——一個 NFT 專案背後的長期創作系統,以及社群對於關係的共識,並不是喊話,或是畫幾張圖,就會憑空出現。創作與關係,畢竟都不是一朝一系的事。
Thumbnail
隨著 NFT 在中文世界興起,現在方格子也發行了自己的 NFT,甚至一開賣就被搶購一空。這讓創作者開始有點焦慮或困惑,NFT 到底是什麼?創作者有必要知道它嗎?這篇文章以創作者的身分談談,對於所有的創作者而言,NFT 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方格子發布了 NFT,能對站內的經營者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Thumbnail
隨著 NFT 在中文世界興起,現在方格子也發行了自己的 NFT,甚至一開賣就被搶購一空。這讓創作者開始有點焦慮或困惑,NFT 到底是什麼?創作者有必要知道它嗎?這篇文章以創作者的身分談談,對於所有的創作者而言,NFT 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方格子發布了 NFT,能對站內的經營者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Thumbnail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