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文化商業|不只是創作經濟,而是關係經濟:NFT 究竟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各位都知道我個人的興趣很廣,尤其對於文化商業化的策略框架跟操作模型非常有興趣。這件事不僅只促成了我的法國留學經驗,也在疫情期間催生了我的寫作專欄,針對精品、時尚、線上演唱體驗等等提出產業面跟個案面的分析。去年年末的時候網路世界竄起了一個無處不在的新秀,也就是如今媒體都有許多報導的 NFT(Non-fungible token)。雖然我在很早期的時候曾有耳聞虛擬貨幣的世界進展神速,不過討論原本多限縮在科技的早期擁抱者社群裡,離大眾視野稍有距離。然而,去年 NFT 的熱潮不只在中文圈裡熱絡,海外的用戶,甚至企業開始提出許多產業化的應用方法,案例多到甚至在 Vogue Business 2021 年度回顧可以占上一角。我實在耐不住我的好奇心,在 Udemy 上買了課程研究:到底什麼是 NFT?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以及,以一個商業的視角而言,這個工具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可以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上完課程跟讀了許多文章之後,我的結論是這樣的:NFT 這個工具本身最大的特質,是在區塊鏈本質下,不滅且完整的所有權移轉紀錄路徑,以及以此衍生出來的分潤結構設計。前者讓真偽驗證(Authenticity)檯面化,後者則改善了原初創造者一旦交易就賣斷,無法享有未來市場增值的問題:因為在 NFT 契約設計的概念中,當一份創造物在市場上轉手,溢價的部分比例都會回到原初發行人手上。發行人的創意是會一直被獎勵的(Rewarding)。
正由於上述這兩個特徵,NFT 可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去「創作」這件事情的瓶頸。畫家窮苦潦倒,轉手賣家大發橫財;或是創意被仿造,為了要標明贗品還要勞師動眾。但如果如今這套機制被妥善應用,創作有價的操作就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也因此,任何機構或個人,其原生創意,以及衍生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越強大,對 NFT 就越趨之若鶩。
而也正因為 NFT 是一套所有權的數位工具,可以被當成「創造物」的,就更不僅止於「物件(object)」本身,如數位藝術、音樂等,更可以是一種「關係(relationship)」或是「資格(eligibility)」,用更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說,就是那個進入原生創作者社群的會員身份。BTS 背後的操盤手,經紀公司 Hype,以及精品集團 LVMH 對 NFT 的興趣自然就顯而易見:他們都是大的內容創造團隊,以及他們都希望自己推出的產品,可以吸引到最願意付錢的忠實客戶。背後的邏輯都是類似的:死忠粉絲圈、上流社會圈、知識份子沙龍圈,到最後不只是創作經濟,而是關係經濟。
而在這樣的商業基礎認知下,NFT 價值要怎麼實現,也要看你的身份是市場的哪一方。作為買方,也就是投資者,要不是因為對作品的真正熱愛因此持有、想要獲得關係網絡;要不是看準的是這套創作與關係經濟未來成長的可能性,期待藉由轉手獲利。作為賣方,也就是發行者,NFT 則是一套新的數位籌資工具,並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這個新大陸裡藉由交易,發現你的創作以及關係的市場價值。
看清楚這兩點之後,很快速地就可以從現有混亂的 NFT 市場中看清楚不同專案的本質,並且同時看懂為什麼有些專案的成長性會比其他還要更加穩健——一個 NFT 專案背後的長期創作系統,以及社群對於關係的共識,並不是喊話,或是畫幾張圖,就會憑空出現。才華需要練習、支持需要維繫,創作與關係,畢竟都不是一朝一系的事。
也正如同我一邊看《當女孩變成貨幣》,一邊跟經營酒吧的舊識討論夜生活經濟的操作面一樣,也許正因為我的專欄核心議題,即是文化商業化,我運氣很好的在研究 NFT 生態時,即聽聞了創辦人對於 NFT 的探索。我一方面有點訝異於方格子對於科技前緣的開放態度,一方面也覺得挺合理的:方格子團隊在過去幾年對於「內容有價」的核心操作有成,幫助眾多成熟與新興的創作者在平台上獲得收益與成長,如今更碰上了一個可以更加強化這套系統的工具。在現有的建制下,的確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以創作而言,方格子目前的創作者體系(creator eco-system)裡,無論是已經非常有名望的撰寫人、繪畫人,還是尚在成長中,依舊要靠匯集訂閱來分潤的小創作者(比如我),都有不同的分潤方案、合作模型、版權協助甚至知識養成計劃可以仰賴。以關係而言,各個小創作者互相分享作品、提供意見,甚至後來的里長制度,讓更多由下而上的創意可以帶動社群,自然也是一個越趨穩固的生態,讓更多老手與新手可以相互砥礪,繼續發展。NFT 工具,如果能夠成為現行制度的另外一項價值發現工具,以及讓投資者——藏家也一起進到這個系統中,或許也不啻為內容創作,或甚至是文字內容創作的一套數位新解。而這個特殊且已有背後機制輔佐的定位,也正是目前我所見到的亞洲 NFT 市場,或甚至世界 NFT 市場裡,最特殊的差異化護城河(differentiation)。
我作為創作者,我在這個體系裡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什麼?我作為創作者,是不是可以從這樣的專案裡,遇見願意參與這個文字沙龍的價值發現者?而創作者需求,又要如何成為方格子 NFT 專案裡的策略架構,成為平台未來發展的「共創」核心呢?
當方格子終於釋出 vocus and friends 專案後也可看見,目前的設計有不少特點全部都扣回上述的價值核心:有眾多創作者因為過去的積極創作以及連結,被方格子定位為核心貢獻創作者,因此直接成為原生社群裡的第一批 NFT 持有人;另外一方面則是方格子在設計專案的過程中,用非常友善的方式設計 NFT 發行,讓因為虛擬貨幣、NFT 知識門檻太高,而無法進入的創作者與支持者們,可以用更簡易且友善的操作方式進入這個市場,成為這個市場裡很明顯以長期作為發展的共創體系。
vocus and friends 在第一階段法幣友善銷售的表現非常成功,而如今法幣第二階段也將開跑。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NFT、不知道台灣有哪些項目、想要用一個足夠穩健的專案來入門,歡迎追蹤相關訊息。而同樣的,如果你是圖像、文字創作者,你對於知道這套商業體系到底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方法,也歡迎找我討論!

文化有情,創意有價——《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是一個著眼於文化組織企業化,或甚至是商務企業人文化的思考專欄,期待藉由專欄創作讓更多台灣的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理解到好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更高的定價空間,更強大的社群影響,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認同。
如果你認同我的理念,抑或你也想知道跨界思維的可能性,或甚至你也想一起腦力激盪。歡迎追蹤留言、贊助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就能即時獲得好內容。臉書專頁也會定期整理推播重大商業新聞,跟我的即時評論,詳知世界動態。
讓我們在思索的過程中,一起開創出下一個世代的亞洲文藝復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42會員
85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去年一整年受到 COVID-19 的影響,對於全球精品市場可謂極具破壞力,Bain 作為專精於零售與精品的三大傳統顧問公司,是如何看待精品市場的走勢,自然就特別值得咀嚼。今年報告出刊,閱讀之餘也為中文讀者提供一些對於該報告的筆記以及洞見。精品市場如何自疫情的泥沼中奮起,且讓我們逐一檢視。
除了以消費者與社群曝光的行銷角度來看時裝周,這些時裝周的大秀對於企業而言,到底有什麼商業考量?一年不只一場的時裝週,到底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而一場耗費鉅資的時裝週,到底又可以為這些品牌帶來多少利潤?這些時裝周的戰略考量,對於台灣又有什麼參考價值? 掀開序幕,我們從金碧輝煌的2021春夏大秀說起。
若我們的服飾是一種對於自我的「遮蔽」,也是一種對於人群的「展演」,個人選擇穿什麼衣飾,是否更有其延伸的認同,或甚至是反叛的意義?而時尚作為一種時代變遷的產物,是否也可以從它的演進看見社會集體對於當代規範的態度呢?鷺田清一這本哲學小書,帶我們走進橫空出世的日本反叛美學,是如何用黑白的邊界,震驚世界。
Veja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部流程皆以永續為目標的運動品牌,其製造、營運及行銷的一致性使品牌得以有效發展之外,營業額也已突飛猛進。然而,Veja 自己本身的成功,以及兩位創辦人對於永續時尚生態系的建立,真的讓其他市場的消費者準備好迎接「永續時尚」的概念,並且從意識轉換成實際而言的消費了嗎?
永續時尚在歐陸市場已不僅只是公關操作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表態,更多是已經進入企業產品的生產端、營運端、甚至財務端的結構調整。本篇以巴黎新興的品牌 Veja 作為個案,來探討現行永續發展的真實性,同時提供台灣企業經營上思索的方向:倘若未來要進軍國際市場,要如何在這議題的框架下得到投資人跟消費者的青睞呢?
精品?奢侈?流行?時尚?快時尚?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本篇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去年一整年受到 COVID-19 的影響,對於全球精品市場可謂極具破壞力,Bain 作為專精於零售與精品的三大傳統顧問公司,是如何看待精品市場的走勢,自然就特別值得咀嚼。今年報告出刊,閱讀之餘也為中文讀者提供一些對於該報告的筆記以及洞見。精品市場如何自疫情的泥沼中奮起,且讓我們逐一檢視。
除了以消費者與社群曝光的行銷角度來看時裝周,這些時裝周的大秀對於企業而言,到底有什麼商業考量?一年不只一場的時裝週,到底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而一場耗費鉅資的時裝週,到底又可以為這些品牌帶來多少利潤?這些時裝周的戰略考量,對於台灣又有什麼參考價值? 掀開序幕,我們從金碧輝煌的2021春夏大秀說起。
若我們的服飾是一種對於自我的「遮蔽」,也是一種對於人群的「展演」,個人選擇穿什麼衣飾,是否更有其延伸的認同,或甚至是反叛的意義?而時尚作為一種時代變遷的產物,是否也可以從它的演進看見社會集體對於當代規範的態度呢?鷺田清一這本哲學小書,帶我們走進橫空出世的日本反叛美學,是如何用黑白的邊界,震驚世界。
Veja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部流程皆以永續為目標的運動品牌,其製造、營運及行銷的一致性使品牌得以有效發展之外,營業額也已突飛猛進。然而,Veja 自己本身的成功,以及兩位創辦人對於永續時尚生態系的建立,真的讓其他市場的消費者準備好迎接「永續時尚」的概念,並且從意識轉換成實際而言的消費了嗎?
永續時尚在歐陸市場已不僅只是公關操作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表態,更多是已經進入企業產品的生產端、營運端、甚至財務端的結構調整。本篇以巴黎新興的品牌 Veja 作為個案,來探討現行永續發展的真實性,同時提供台灣企業經營上思索的方向:倘若未來要進軍國際市場,要如何在這議題的框架下得到投資人跟消費者的青睞呢?
精品?奢侈?流行?時尚?快時尚?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本篇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桃園市張善政市長出席「2024 桃金獎頒獎典禮暨景福宮店家改造成果展」頒 獎 23 家業者。 記者:王海音/報導 桃園市政府今年首次整合金牌獎項,以「桃金獎」為主軸,將以往金牌好禮、金牌好店升級轉型為「桃金好禮」及「桃金好店」,共遴選出23家獲獎業者,於今(12)辦理頒獎,現場同步以紀錄
Thumbnail
有人說麗江古城太過商業化,不如束河古鎮。到了麗江古城後,我發現自己就是喜歡商業化,商業化代表管理,金流物流都有,對應的是街道乾淨、廁所有人清理,人們和善親切,旅遊好感度瞬間提高好幾個層次,最吸引我的是除了商業化管理,還有文化院落的開放,讓我在體驗古城的美感時,也能有精神上的饗宴。 第一個走進的文化
Thumbnail
(1張系統思考圖,掌握美國槍枝文化的深層脈絡)由於川普槍擊事件,媒體除了關注選情外,「美國槍枝氾濫」的議題也再度浮出檯面。我好奇,「槍枝」對美國人是否有著特殊情感?禁不禁都左右為難? ❝ 如果一件事不斷反覆發生,那勢必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情感 ❞ 先從戴上商業濾鏡開始...
Thumbnail
此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對於文化產業商業經營策略的看法,以及對高奢精品行業的興趣和探索。作者希望透過電子報社群成為「有全局觀的觀察者」,讓讀者理解物件對於個體與群體的意義,並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文章中提到了作者對免費和付費訂閱的內容差異,以及未來電子報系列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這是我們的故事! 《這不是個大使館》由台灣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劇院共同製作的紀實舞台劇,導演史蒂芬.凱吉( Stefan Kaegi ) 找來退休國際大使吳建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以及來自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的藝術家王思雅,三人用微型佈景與即時投影述說他們與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桃園市張善政市長出席「2024 桃金獎頒獎典禮暨景福宮店家改造成果展」頒 獎 23 家業者。 記者:王海音/報導 桃園市政府今年首次整合金牌獎項,以「桃金獎」為主軸,將以往金牌好禮、金牌好店升級轉型為「桃金好禮」及「桃金好店」,共遴選出23家獲獎業者,於今(12)辦理頒獎,現場同步以紀錄
Thumbnail
有人說麗江古城太過商業化,不如束河古鎮。到了麗江古城後,我發現自己就是喜歡商業化,商業化代表管理,金流物流都有,對應的是街道乾淨、廁所有人清理,人們和善親切,旅遊好感度瞬間提高好幾個層次,最吸引我的是除了商業化管理,還有文化院落的開放,讓我在體驗古城的美感時,也能有精神上的饗宴。 第一個走進的文化
Thumbnail
(1張系統思考圖,掌握美國槍枝文化的深層脈絡)由於川普槍擊事件,媒體除了關注選情外,「美國槍枝氾濫」的議題也再度浮出檯面。我好奇,「槍枝」對美國人是否有著特殊情感?禁不禁都左右為難? ❝ 如果一件事不斷反覆發生,那勢必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情感 ❞ 先從戴上商業濾鏡開始...
Thumbnail
此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對於文化產業商業經營策略的看法,以及對高奢精品行業的興趣和探索。作者希望透過電子報社群成為「有全局觀的觀察者」,讓讀者理解物件對於個體與群體的意義,並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文章中提到了作者對免費和付費訂閱的內容差異,以及未來電子報系列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這是我們的故事! 《這不是個大使館》由台灣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劇院共同製作的紀實舞台劇,導演史蒂芬.凱吉( Stefan Kaegi ) 找來退休國際大使吳建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以及來自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的藝術家王思雅,三人用微型佈景與即時投影述說他們與台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