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比走向數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影像屬於視覺的媒介,而這裡的「視覺」是從人類的觀點出發,乃至於後續所產生的影像論述、影像批判、視覺文化研究,皆圍繞著人類社會做探討。1960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何讓電腦也能讀取照片?

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跨媒介的轉換,而是翻轉了影像的本質。從影像一路的發展以來,承載影像的媒介越來越輕薄且短小,從錫板、銀版、玻璃板、紙張甚至到賽璐璐;每個攝影師、科學家、創業家、工程師彷彿不約而同地在改良影像載體這件事下了雄心壯志。然而,載體走到膠捲底片後還能有下一步嗎?數位時代的革命性技術似乎帶來了新的解決辦法,讓科學家有了數位化的想法。


raw-image

世界第一幅數位影像,出現於 1957 年,由美國國家標準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的電腦工程師 Russell Kirsch 使用第一代計算機 “SEAC” (Standards Eastern Automatic Computer)掃描兒子 Waldon 的照片,那時他的兒子差不多三個月大。這一幅影像每一邊被切割成 176 個相素(pixel),因此這一幅近乎是以馬賽克形式呈現的影像只有 30,976 畫素。對照現在人手一機都能攝下千萬畫素的影像時代而言,這樣的畫素根本是難以置信的低。不僅如此,當時的掃描過程也非常繁複。

raw-image

人眼有視覺神經可以感知周遭,機器可沒擁有如此發達的感覺神經;然而,機器擅長的是處理數據,因此在當時的作法便是將原始的影像量化成電腦可以讀取的數據。人類的眼睛之所以能區分現實中的色彩,是因為人眼當中的視錐細胞(cone cell)可以辨識不同色彩;而在 1960 年代,當時的感光元件只能感測光的強弱(亮暗)而無法感測光的波長(色彩呈現),這也是為甚麼第一代的數位影像都是黑白的。

在數位影像的改良之路上,一直都有科學家、工程師希望把黑白的影像轉為彩色的世界;不過,礙於感光元件的發展,除了讓影像的畫質變好,整體來看影像依舊是單調的黑白。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

以前的黑白照片如何轉為彩色的?

這個問題待我們回到了色彩的組成,光的三原色為紅、藍、綠,而色彩的三原色則為紅、黃、藍。人眼看到色彩繽紛的世界是透過光的三原色進入視錐細胞形成的視覺信號復合後呈現的,而一張彩色照片則是利用了色彩的三原色疊加而成。因此,早期銀鹽時代的照片若要轉為彩色照片需要分三次進行;也就是,分別對紅、黃、藍三種色彩的影像做曝光,透過後期製作將三種顏色的負片疊合一張彩色照片。事實上,彩色照片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問世,約莫出現於 1860 年;只不過,在黑白為主的類比時代,這樣的彩色照片在製程上太耗時間以及材料,因此當時大部分的攝影師以及被攝者反而偏好黑白的照片。(別忘了那時候還有些狂熱份子到處宣稱攝影會奪走人的靈魂,那就更別提彩色照片對他們的影響了)


raw-image
raw-image

數位時代也能復刻類比時代的方法嗎?

最早期試圖改良彩色數位影像的工程師便是採用了一百年前的老方法,這一次也次分三次蒐集影像的三原色資料,最後將採樣好的訊號在電腦內部進行整合、編輯。透過這個方法的確可以稱產出彩色數位影像,不過工程師們也遇到了一世紀前的攝影師們所遇到的問題,耗材太多且耗時太久。再者,那時候底片攝影已經有了彩色的底片(1972 年便有了世界第一台拍立得,為寶麗萊研製的 “SX-70” 系列,並且成功打入全球攝影市場),而且六十年代全球的大眾市場流行的是底片攝影而非如何產製數位影像。數位影像的確改寫了影像對人的意義,不過這樣的尖端科技在當時仍然只能在實驗室進行,而這不上不下的窘境一直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才有了新一波的革新。

拜耳陣列(Bayer Pattern)

1970年,柯達公司的研發工程師 Bryce E Bayer 提出了「RGB 模型」用以改良過往感光元件需要批次處理光源的繁雜手續。Bayer 於 1974 年將此模型做為感光的基底研製出了拜耳濾鏡(Bayer filter)並且於 1976 年獲得專利;Bayer 在該專利上描述:

拜耳濾色鏡是一種「色彩影像的傳感陣列」,包括交替排列的光度及色度偵測元件……以重覆的圖案呈現,並以光度偵測元件支配此陣列。


raw-image


raw-image

不同於過往的感光模組,拜耳濾鏡有兩倍的綠色元件分布在該陣列,目的是為了模仿人類眼睛的感光模式,以便提供最銳利的全彩影像。更重要的是,拜耳陣列打破了以往需要批次處理的成像過程,也就是說,在該陣列上可以一次處理紅、藍、綠的分布,將光源轉為視覺訊號後接者一次進行疊合。

你可以發現,雖然這樣的陣列的確縮短了處理步驟,不過經由這個濾鏡所看到的世界會彷彿被罩上了一片綠綠的玻璃紙。因此,光線經由拜耳陣列後需要再將這些光線進行編修;工程師會將取樣的原始數據(RAW data)置於一個「去拜耳程序」(De-Bayering Process)的邏輯演算中,將採集到的三原色能平均分布於紅、藍、綠的矩陣上,如此才能調和數位影像中過量的綠成比率。

Bayer 提出 RGB 模型以及拜耳陣列一直影響著後續影像處理的技術,在許多當代的影像處理軟體、數位攝影的感光元件甚至擴展至液晶螢幕的顯示器,都能發現它們在設計上都存有 RGB 模型以及拜耳陣列的痕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模糊不確定成就了類比的美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1/14
美國專利申請+半導體 這句話太美了,因為模糊難以捉摸才能獲得的美
靜的星空-avatar-img
2022/01/18
賽璐璐是什麼? 精彩文章👍👏 your likecoin?🙂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1/21
一種塑膠軟片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28會員
26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2/03/01
我以影像的型式創作兩幅作品,主要使用的媒材為 “Ambiguous Cylinder” 並以3D列印機製作。這個物件的特別之處在於「觀者必須以實體見到該物件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透過影像無法了解這個物件的完整,影像只呈現了它看到的而非你想看到的。 ╴
Thumbnail
2022/03/01
我以影像的型式創作兩幅作品,主要使用的媒材為 “Ambiguous Cylinder” 並以3D列印機製作。這個物件的特別之處在於「觀者必須以實體見到該物件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透過影像無法了解這個物件的完整,影像只呈現了它看到的而非你想看到的。 ╴
Thumbnail
2022/02/22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2/02/22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2/02/15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Thumbnail
2022/02/15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今,「紙」逐漸退出人類的日常,尤其是第一代T-slice面世後,極度逼真的螢幕畫面與立體投影,使舊時代的名片、證件、鈔票、菜單、傳單……全數電子化……
Thumbnail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今,「紙」逐漸退出人類的日常,尤其是第一代T-slice面世後,極度逼真的螢幕畫面與立體投影,使舊時代的名片、證件、鈔票、菜單、傳單……全數電子化……
Thumbnail
製作檔案後續流程 -->底片-->曬版-->印刷機---印刷 -->出版----------->印刷機---印刷 最先接觸的是底片機,那時照相機還是膠捲時代,而報紙與周刊要印刷前都是輸出成透明黑字圖底片,再經由曬版功序進入印刷機。 出片機 以下廠牌為當時最大宗(中譯名),西元年是我
Thumbnail
製作檔案後續流程 -->底片-->曬版-->印刷機---印刷 -->出版----------->印刷機---印刷 最先接觸的是底片機,那時照相機還是膠捲時代,而報紙與周刊要印刷前都是輸出成透明黑字圖底片,再經由曬版功序進入印刷機。 出片機 以下廠牌為當時最大宗(中譯名),西元年是我
Thumbnail
千禧年的最後十年,也就是1990s;繽紛精彩的十年旅程。DVD開啟了家庭劇院的娛樂新情境,WWW瀏覽器使得資訊洞開,IT資訊科技打開了大數據之門。 若是就個人的觀點來說,1970/1980/1990也許是二十世紀消費最為豐富的時代,說是很幸福的一段時光也不為過;因為,那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時代。
Thumbnail
千禧年的最後十年,也就是1990s;繽紛精彩的十年旅程。DVD開啟了家庭劇院的娛樂新情境,WWW瀏覽器使得資訊洞開,IT資訊科技打開了大數據之門。 若是就個人的觀點來說,1970/1980/1990也許是二十世紀消費最為豐富的時代,說是很幸福的一段時光也不為過;因為,那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時代。
Thumbnail
1960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何讓電腦也能讀取照片? 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跨媒介的轉換,而是翻轉了影像的本質。
Thumbnail
1960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何讓電腦也能讀取照片? 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跨媒介的轉換,而是翻轉了影像的本質。
Thumbnail
麻省理工的研究員喬.布蘭維尼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製作了一面能識別臉部的鏡子,可是鏡子無法辨識她的面孔,但當她戴上白面具就可以被辨識,這時她才注意到引用的智能編碼辨識人臉有著很大問題,它無法準確辨識黑人女性的臉孔。
Thumbnail
麻省理工的研究員喬.布蘭維尼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製作了一面能識別臉部的鏡子,可是鏡子無法辨識她的面孔,但當她戴上白面具就可以被辨識,這時她才注意到引用的智能編碼辨識人臉有著很大問題,它無法準確辨識黑人女性的臉孔。
Thumbnail
以前始終認為智慧型手機即使畫素再怎麼高,也難以取代”可換鏡頭”相機。除非手機的鏡頭甚至是快門,有了革命性的翻轉,那就有故事了;偏偏這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進行式。  喜歡拍照的人,相信都很在意”鏡頭”。偏偏光學技術上有它的”know-how”門檻與名牌迷戀神祇,於是乎手機廠與知名光學鏡頭廠商(比如徠卡
Thumbnail
以前始終認為智慧型手機即使畫素再怎麼高,也難以取代”可換鏡頭”相機。除非手機的鏡頭甚至是快門,有了革命性的翻轉,那就有故事了;偏偏這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進行式。  喜歡拍照的人,相信都很在意”鏡頭”。偏偏光學技術上有它的”know-how”門檻與名牌迷戀神祇,於是乎手機廠與知名光學鏡頭廠商(比如徠卡
Thumbnail
翻開人類的政治歷史,從封建、集權到民主共和,走了幾千年;科技產品的誕生、成長,也同樣經歷封建、集權到民主化。這是一個不從技術層面來探討的新視角,讀者們不妨以創新的心態來看待本文。
Thumbnail
翻開人類的政治歷史,從封建、集權到民主共和,走了幾千年;科技產品的誕生、成長,也同樣經歷封建、集權到民主化。這是一個不從技術層面來探討的新視角,讀者們不妨以創新的心態來看待本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