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呈現 |《影像的視野》、《綠色的憂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以影像的型式創作兩幅作品,主要使用的媒材為 “Ambiguous Cylinder” 並以 3D 列印機製作。Ambiguous Cylinder 原為日本明治大學(Meiji University)教授杉原厚吉(すぎはら こうきち)的設計,你可以在他的個人網站看到更多設計。這個物件的特別之處在於「觀者必須以實體見到該物件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透過影像無法了解這個物件的完整,影像只呈現了它看到的而非你想看到的。
The main reason why I use the “Ambiguous Cylinder” printed by 3D printer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idea that “you have to be physically engaged with the object so that you can learn what it exactly looks like.” I wanna argue that viewers cannot recognize the completeness of ambiguous cylinder simply through an image because the image only displays what it sees from its perspective.

作品名稱:《影像的視野》
第一幅作品《影像的視野》以鏡子作為輔助,透過第三者(我)的角度攝下這些物件照鏡子的模樣,鏡頭蓋以及髮蠟都可以從鏡子看見完整的自己;然而,Ambiguous Cylinder 在一旁只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自己。為了認識自己,我們使用鏡子作為輔助,也就是,鏡子是作為「認識自我的中介物」;想要看清自己的樣貌必然得要透過鏡子,然而,透過鏡子反而將認識自我的決定權交給了鏡子。而第三者在這過程中,便是以上帝視角的高度看待這一切,因此影像又再度把「認識」的主導權奪了回來。
不過,即使透過影像的捕捉,Ambiguous Cylinder 在鏡子內外的形構仍然大相逕庭。綠色 Ambiguous Cylinder 在鏡像當中看到的自己是一個方柱;從鏡子的角度出發,它所看到的是一個圓柱;最後,藉由影像的視角所看到的卻是「既方又圓的柱子」。
作品名稱:《綠色的憂傷》
《綠色的憂傷》同樣也是以 Ambiguous Cylinder 作為主要的被攝體,不同的部份是,在這一幅作品中我將鏡子移除了,也就是,以 Ambiguous Cylinder 的「視野」看這個世界。如同眼睛與視域之間的關係,眼睛不存於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相反地,眼睛存於使它能看見的世界。感知的主體與被感知的客體,並無共享同一個現實。
在物件的世界它們無法認識自己,因為它們所看出去的世界就是人類塑造的現實,而無法從中看見自己真實的樣貌(或者說,他們所呈現的樣貌是人類所設定的)然而,即使透過影像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觀看,看著自己的影子,綠色的柱子仍然無法認識自己,因為它不存於自己的世界,它只存於人類刻意塑造的世界。如同《影像的視野》所闡述,Ambiguous Cylinder 不透過中介無法認識自己;然而,透過中介將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1會員
228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1960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何讓電腦也能讀取照片? 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跨媒介的轉換,而是翻轉了影像的本質。
在1878年,Eastman成功發明乾式膠片,這大大改良了過往「濕濕的」攝影年代,讓成像的載體不需要在攝影前浸泡於化學藥劑中才能進行曝光
縮短曝光時間一直是當時的攝影師、發明家想要克服的。有鑒於此,在同一時期的另一位法國畫師Jean-Baptiste Gustave Le Gray發明了「火棉膠法」(Collodion Process, 亦稱「濕版膠棉法」)
「攝影」一詞是從希臘詞根 φωτός ( phōtós )、φῶς ( phōs )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光繪畫」(drawing with light)。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1960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何讓電腦也能讀取照片? 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跨媒介的轉換,而是翻轉了影像的本質。
在1878年,Eastman成功發明乾式膠片,這大大改良了過往「濕濕的」攝影年代,讓成像的載體不需要在攝影前浸泡於化學藥劑中才能進行曝光
縮短曝光時間一直是當時的攝影師、發明家想要克服的。有鑒於此,在同一時期的另一位法國畫師Jean-Baptiste Gustave Le Gray發明了「火棉膠法」(Collodion Process, 亦稱「濕版膠棉法」)
「攝影」一詞是從希臘詞根 φωτός ( phōtós )、φῶς ( phōs )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光繪畫」(drawing with light)。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三度空間、三次元空間。   我們眼睛看出去,是三度空間,是立體的,有長、寬、高。   畫家在畫畫時,就有個麻煩問題。 圖畫紙是平面,只有長、寬,只有二度空間。   如何將眼睛看到的立體東西,完整畫到紙上,是很難的問題。  
  主題說得很簡略,場景是啥,鏡頭又是啥?   我們在前面說了那麼多有點教科書的鬼東西,為的就是應用在這裡啊!   場景與鏡頭,其實都是在說「畫面」,文字就是文字,畫面需要用文字生出來,「畫面感」也成了一個很抽象又很實際的東西。   下面,讓我們把自己當成導演,去嘗試所謂的運鏡吧!(大導演們別
Thumbnail
你的外在,將是你內在的映照 「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意思是你心中的想法必將在你生命中化為現實:你的悲觀會帶來更多的厄運,你的積極會觸發更多改善生活的契機,你的恐懼會化為所有你不願面對的事實,你的怨懟會引發更多人向你惡劣對待,你的堅持到底會為你成就那些沒有人能夠學到或迄及的人生高度。
Thumbnail
@近幾年,開始電腦繪圖,手繪素描,畫漫畫等休閒方式。在摸索畫人物或物體的形體的時候,文化部漫畫培訓班的湯老師私下跟我說,其實畫畫的邊緣線條,就是你畫的那個東西的暗面或陰影之所在。@自從湯老師跟我點破畫圖的盲點之後,,我開始畫畫知道觀察光線的來源和明暗的分布,後來畫電腦繪圖就能自學進步一些。@今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與上檔關美館「三次哀悼的練習」同樣帶有著人與外物之間共有經驗的臨摹、紀錄(重演),但此種狀態的達成卻並非是用許哲瑜慣用的3D建模掃描技術:灰白色、人物場景帶有殘缺、彷如有意自成為瑕疵翻模現實的影像質地,而是利用藝術家實拍之影像視角和展映形式,來轉化過往以來所處理的虛構之下的媒介與生命模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藝術家在印製自己畫作時的經驗和挑戰,包括不同的印刷方案和顏色選擇。作者分享了在參加活動後的思考和自我探索,並且表達了對於創作和印製的看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三度空間、三次元空間。   我們眼睛看出去,是三度空間,是立體的,有長、寬、高。   畫家在畫畫時,就有個麻煩問題。 圖畫紙是平面,只有長、寬,只有二度空間。   如何將眼睛看到的立體東西,完整畫到紙上,是很難的問題。  
  主題說得很簡略,場景是啥,鏡頭又是啥?   我們在前面說了那麼多有點教科書的鬼東西,為的就是應用在這裡啊!   場景與鏡頭,其實都是在說「畫面」,文字就是文字,畫面需要用文字生出來,「畫面感」也成了一個很抽象又很實際的東西。   下面,讓我們把自己當成導演,去嘗試所謂的運鏡吧!(大導演們別
Thumbnail
你的外在,將是你內在的映照 「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意思是你心中的想法必將在你生命中化為現實:你的悲觀會帶來更多的厄運,你的積極會觸發更多改善生活的契機,你的恐懼會化為所有你不願面對的事實,你的怨懟會引發更多人向你惡劣對待,你的堅持到底會為你成就那些沒有人能夠學到或迄及的人生高度。
Thumbnail
@近幾年,開始電腦繪圖,手繪素描,畫漫畫等休閒方式。在摸索畫人物或物體的形體的時候,文化部漫畫培訓班的湯老師私下跟我說,其實畫畫的邊緣線條,就是你畫的那個東西的暗面或陰影之所在。@自從湯老師跟我點破畫圖的盲點之後,,我開始畫畫知道觀察光線的來源和明暗的分布,後來畫電腦繪圖就能自學進步一些。@今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與上檔關美館「三次哀悼的練習」同樣帶有著人與外物之間共有經驗的臨摹、紀錄(重演),但此種狀態的達成卻並非是用許哲瑜慣用的3D建模掃描技術:灰白色、人物場景帶有殘缺、彷如有意自成為瑕疵翻模現實的影像質地,而是利用藝術家實拍之影像視角和展映形式,來轉化過往以來所處理的虛構之下的媒介與生命模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藝術家在印製自己畫作時的經驗和挑戰,包括不同的印刷方案和顏色選擇。作者分享了在參加活動後的思考和自我探索,並且表達了對於創作和印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