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飄忽不定,讓好不容易要恢復的經濟與活動,又重新陷入迷茫之中。
前陣子跟友人討論近日的話題熱點,就發現整體討論下來,疫情即使在台灣還是每天都有政府機關的記者會,每天將各個地方與各條疫情連鎖關係鏈都展示出來,對社會大眾來說,依然處於一種頗明顯的疲態感之中。
這樣的疲態,自然來自於非常長期的緊繃與注意力集中產生的後遺症。在疫情的這幾年來,大家習慣了高張力的天天準時14:00打開電視與手機,緊張的關心每天有多少案例,每一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也都要知道的清清楚楚,並且神經質的小心回想自己有沒有與發生的案例足跡產生重疊。2021年的三級警戒期間,又加上疫苗的普及率遠遠不足,更讓每位平民緊張兮兮的深怕一個不注意就成了一位「有編號」的案例。
政府機關也頗不容易,集結了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寄望,每天都希望能收到好消息,但哪有這麼容易呢?如果可以靠高壓集權的方式把疫情給解決,那麼這個大爆發的狀態早就該在一些可以運用高度管理手段的地區被解決了。在這可愛的小島上,人們都給自己許多理解與配合,期待共同靠著一些犧牲與不便,早日讓這無助的狀態結束。
不過就在警戒降級,許多人開始重新回到工作的正軌。有些人得重新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要從廢墟中重建,有些人則面臨收尾的場面。一點一滴的逐步在找到新的生活步調的同時,也多少聽到了一些期待可以再次降低疫情警備的聲音。
可惜這場持久戰,是沒有鬆懈的本錢。病毒無情,病毒就是為了生存的天性,不斷複製,不斷變種。新的主流病毒又重新主宰了整波疫情的新主導地位,也讓已經堪稱科學醫學奇蹟的疫苗突然大幅降低防禦效力。又加上西曆年的跨年新年,人群流動,人群聚會。這些都再次將看起來就要被逐步控制住的疫情,又重新燃起了災難。
我們可以說過去再怎麼艱難與來不及準備,還是把一波問題給解決了。但時空背景都已昨是今非,又加上群體的警戒意識被削弱後,這一輪的壓力,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艱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