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會我們什麼?》紐約大學社會學家重返2020,從全球大疫下教育現場、弱勢社區、基層民代、實體小商家⋯⋯探索人類社群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獨居時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好評前書作者 暨 NYU熱血社會學家殿堂級社科議題新作!
美國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好書
 ◤我們得打破緘默,去面對疫情中眾所避而不談的社會問題。◢


┤盛讚推薦├ 
林子倫|未來地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記疫」人文社會團隊推動者
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端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為什麼2020年,包含臺灣在內的一些政府能建立起官方、科學界、人民之間的信任,卻有其他國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為何在某些地方,「口罩」會是文化、政治、肢體衝突的爭端,而在其他地區卻未受到太多反對及爭議,反而廣為民眾所接受?
❏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變與危機,身為命運共同體的人民該如何幫助彼此安然生存?我們得探究病毒學,才能理解導致致命COVID-19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我們得仰賴經濟學,才能解釋何以某些經濟紓困政策比其他舉措還要有效。至於「社會」因素,則在決定誰生、誰死、誰享豐饒、誰得挨餓、誰會身心俱疲、誰能找到新的力量等各個層面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說,百年大疫諸多的統計數字讓人對這種大規模死亡日漸無感,也許換個角度,挖掘比數字更為深刻的故事與市井生命經驗,我們得以將社會的全貌與進步方向看得清晰一些。

raw-image


本書作者為美國社會學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他在20年來的研究工作中,持續探討重大危機為社會帶來的啟示。2020年,克林南柏格居住的紐約恰好就是全球疫病大流行的致命熱點,紐約在當時一度進入「暫停」狀態。他利用疫情之初這段時間仔細觀察「大蘋果」的曼哈頓、布朗克斯、史泰登島、皇后區、布魯克林這五大行政區之間的情況差異,也從每個行政區找出疫情中個人經驗可供見微知著的居民,進行深入訪談。

接受作者為本書所做訪談的幾位紐約客包括── 

一位小學校長,其身處的社區是頭幾個真正意識到疫情威脅的區域;一位政府職員,她的工作是協助當地醫院取得所需資源並保護該區選民的生命安全;一位酒吧老闆,他因疫情而生計出了問題,難以讓家庭獲得溫飽;一位在疫情中建立起互助網絡的退休檢察官;還有一對維繫市政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伴侶,兩人於疫情期間為兼顧職務與照顧膝下幼子而蠟燭多頭燒。

本書有細緻的微觀經驗書寫,也放眼全球,網羅世界各地在疫情下最即時的統計資料、研究報告與實況分析。書中各自獨立的個人生命故事與作者專業的社會學宏觀視野緊密交織、相輔相成。疫情看似逐漸遠離,但在大疫過後,一切還有待你我努力爭取改變。人類迴避不了以下問題: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我們有沒有能力面對下一次重大危機?解開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超越了疫情本身,與我們的相關性也不會僅限於2020這一年。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必須作答──「疫情教會我們什麼?」

【國內推薦好評】
1995年7月芝加哥發生攝氏43度的熱浪導致739人熱衰竭死亡,社會學家艾瑞克.克林南柏格2002年專書顯示,這並非史上唯一熱浪,1930年曾發生類似事件卻沒這麼多人熱死。他發現芝加哥貧富差距與犯罪率比65年前更嚴重,以前居民夏夜常睡在房子外面乘涼,守望相助,1995年卻沒人敢這樣做。克林南柏格新作《疫情教會我們什麼?》比較1918年大流感與2020年全球疫情,揭露美國社會脆弱度惡化與政治分化的殘酷現實,值得關注疫情研究的讀者借鏡。──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疫情教會我們什麼?」本書作者以七位紐約人的經歷,並旁及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策相關議題,譜寫全球疫情並提出這個重要的問題。儘管疫情已緩,但殷鑑不遠,在全球緊密互動且共同承受諸多風險的當前社會,這是永不過時的重要問題。
如作者點到,臺灣在疫情初期即靠著對全球與國內公布警訊,「有效地創造出相關的公共領域」,本書深入地以個人生命交織疫情事件、政策、科學與社會爭議的公共性,譜寫紐約、美國乃至多國的疫情樣貌。
閱讀本書勾起我推動「記疫」時的許多心得與經驗。《記疫》是在疫情期間,以落實人文社會視野的公共性為核心的一項社會溝通與記錄工作。成果包括上千位臺灣各領域人社學者與公民的紀錄、分析短文與紀錄片。其中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包括產業根留臺灣的重要性與挑戰有哪些?如何強化社會互信與團結?科學證據與災難治理的權衡之道為何?緊急救難政策的法理根據與保護人權,兩者怎麼權衡?如何降低對弱勢階層與群體的衝擊?甚至於該怎樣比較不同國家、政體或各層級政府治理的能與不能?以及最重要的:面對重大危機與爭議時,人與人、人與環境,以及人與病毒等其他物種之間如何共存?這些在在都直接或間接地呼應《記疫》中收錄的吉光片羽,更是必須持續追問、不容遺忘的課題。
儘管紐約、臺灣兩地脈絡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疫情帶來的全球鉅變、各國因應調適,乃至於後疫情時代開啟的全球新地緣政治,本書諸多面向都有助於反思本地社會當年的恐慌、爭議與激情。謹此推薦讀者參照閱讀,必能有更多體悟。──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記疫」人文社會團隊推動者

Covid-19疫情衝擊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所受到的影響程度「相對」是比較輕微的,但也引起了很多的震盪。本書帶我們來看受到巨大衝擊的美國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機構都必須面對與病毒之間貨真價實的「戰鬥」。書中除了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來描寫整個社會怎麼因應危機外,也討論了其他國家的做法,而臺灣正是屬於被高度讚揚的一類。這一波疫情過去,但我們隨時必須要準備好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危機,這是屬於全民的公衛基本功。而本書正是透過社會學家精采的文筆,提供不可或缺的紀錄、批判,以及省思。──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本書通過不同人物在COVID-19疫情中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展現了環境變動對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佳作,深入探討健康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繫,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陳端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2020年起的新冠疫情,對於社會局勢發展以及人群生命處境有什麼影響?這個歷史事件又可以帶來哪些啟發?這是社會學家克林南柏格在這本書裡面想要告訴讀者的兩件事情。他讓個人的微觀經驗與社會的巨觀分析交織進行,藉以勾勒出疫情發展以來的各種大小面向。本書內容雖然有美國中心的格局限制,但臺灣、澳洲、英國等地的衛生策略也在書中現身,豐富了比較視野。本書真切且深入,再次強調了作者對於社會團結的關注。這些創見,對於我們思考如何可能讓社會在災難後浴火重生,非常重要。──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各界好評】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透過七名歷經2020年世界性大流行病的紐約人切身經驗,藉以探討這場瘟疫的意義和影響,他的成果就是這本既有人性的親密感又不失廣博的著作,揭示了社會團結的重要性及其脆弱性。──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克林南伯格針對動蕩的2020年蒐集到精采的「社會驗屍」報告,其中調查了機構、社會和政治領導層是如何崩解潰散的……這部對COVID-19當下混亂和災難的優秀探討之作,能與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的《大疫年》(The Plague Year)並駕齊驅,都是此一主題的必讀作品。希望2020年的經驗讓我們在往前行的同時,具備透徹的清醒、決心和團結精神。──《書單》(Publishers Weekly)星級好評

經過嚴密的研究......[克林南伯格]藉由七個人物的側寫,向人們面對可怕困境時所展現的韌性和慷慨致敬......這本書令人入迷,捕捉到新冠大流行所特有的那種揮之不去的不確定性,同時評估了其全球影響力,以及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挑戰。這本重要著作有其廣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好評

文筆優美,研究透徹。──《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介紹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

社會學者;紐約大學海倫.古爾德.薛珀德(Helen Gould Shepard)教授及公共知識中心主任。前作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救救我的羅曼史》(Modern Romance)(合著)、《沒有人是一座孤島》(Palaces for the People)、《獨居時代》(Going Solo)、《熱浪》(Heat Wave)(暫譯)和《為空氣而戰》(Fighting for Air)(暫譯)。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滾石》、《連線》等刊物。現居紐約市。相關著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五感之外的世界》、《悲傷的大腦》、《你聞到了嗎?》、《我是賽伯格」──彼得2.0》等書(以上皆由臉譜出版)。


avatar-img
82會員
416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寫給紀念品們的情書,致在愛與愛過之間,丟不掉的廢物們。  本書前半部乍看各自獨立,卻皆微微刺刺的點出親密關係的齟齬、疲乏與新生,細細描繪出每段關係的靠近與背離;後半則聚焦於那些寄託在肉體與物質的情感與記憶,既珍貴又彷彿稍縱即逝;最末篇則在別座城市中看見過來人對純愛與永恆的淡淡嘲諷。
那場流感有如中子彈在地球表面爆炸,隨之而來的震波使一切崩解。起初那些難以形容的年頭,每個人都在路上行走,最後終於明白怎麼走也找不回從前的生活,只好隨遇而安,找個地方落腳。人們出於安全考量,群聚在公路休息站、餐廳和汽車旅館相依為命。在這面目已非的世界,行者交響樂團來回往返於聚落之間。
再也沒有別的故事,能讓你讀到如此溫柔的世界末日──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你會為了什麼而活下去? 入選《紐約時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榜全臺暢銷萬冊,英、美、加長銷不墜「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 ◎HBO Ma
當成年人在閱讀或心理支持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高敏感時,第一時間往往會不知所措,然後會以新的理解方式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這讓他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感受,並確定這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種機能的特殊性。然而,不能將人格簡化成這項特質,不應只看見高敏感,而忽略其他弱點,否則將無法走在處境好轉的正道上。
葛里莫教授就住在羅素廣場西邊附近的某個堅固舊宅。屋裏還住著他的女兒蘿賽特、管家杜莫太太、秘書史都‧米爾斯,以及身體違和的退休教師德瑞曼──葛里莫供他吃住,讓他打理家裏的藏書。不過,真要找到葛里莫那些為數不多的朋友,就得去博物館街的瓦立克酒館,那兒有個供他們聚會的俱樂部。這一群人每週晚上在酒館……
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應該」被這樣對待嗎? 獵物的掙扎、掠奪者的策略:一次深刻的情感災難! 9大情感陷阱 × 8種獵物特質 法國頂尖心理師教你如何破解情感操控,贏回自信與尊嚴 17張插圖,真實呈現情感掠奪的樣貌!
寫給紀念品們的情書,致在愛與愛過之間,丟不掉的廢物們。  本書前半部乍看各自獨立,卻皆微微刺刺的點出親密關係的齟齬、疲乏與新生,細細描繪出每段關係的靠近與背離;後半則聚焦於那些寄託在肉體與物質的情感與記憶,既珍貴又彷彿稍縱即逝;最末篇則在別座城市中看見過來人對純愛與永恆的淡淡嘲諷。
那場流感有如中子彈在地球表面爆炸,隨之而來的震波使一切崩解。起初那些難以形容的年頭,每個人都在路上行走,最後終於明白怎麼走也找不回從前的生活,只好隨遇而安,找個地方落腳。人們出於安全考量,群聚在公路休息站、餐廳和汽車旅館相依為命。在這面目已非的世界,行者交響樂團來回往返於聚落之間。
再也沒有別的故事,能讓你讀到如此溫柔的世界末日──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你會為了什麼而活下去? 入選《紐約時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榜全臺暢銷萬冊,英、美、加長銷不墜「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 ◎HBO Ma
當成年人在閱讀或心理支持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高敏感時,第一時間往往會不知所措,然後會以新的理解方式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這讓他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感受,並確定這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種機能的特殊性。然而,不能將人格簡化成這項特質,不應只看見高敏感,而忽略其他弱點,否則將無法走在處境好轉的正道上。
葛里莫教授就住在羅素廣場西邊附近的某個堅固舊宅。屋裏還住著他的女兒蘿賽特、管家杜莫太太、秘書史都‧米爾斯,以及身體違和的退休教師德瑞曼──葛里莫供他吃住,讓他打理家裏的藏書。不過,真要找到葛里莫那些為數不多的朋友,就得去博物館街的瓦立克酒館,那兒有個供他們聚會的俱樂部。這一群人每週晚上在酒館……
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應該」被這樣對待嗎? 獵物的掙扎、掠奪者的策略:一次深刻的情感災難! 9大情感陷阱 × 8種獵物特質 法國頂尖心理師教你如何破解情感操控,贏回自信與尊嚴 17張插圖,真實呈現情感掠奪的樣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Thumbnail
人這一生都需要與人接觸,所以「人際關係」是我們這一輩子重要的學習功課。 這本書就像一位好朋友,在我們耳邊一直叮嚀我們好好看待「交友」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孤獨真的是一種病嗎!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孤獨列為危險的公共衛生流行病 而孤獨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相當於你一天抽15根菸一樣嚴重🚬
Thumbnail
少數敵多交友,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入門。 一沒背景,二沒背景,三沒背景,所以就是沒背景,就是沒靠山,你最大的靠山,就是你自己。 在社會上,有些時候,從眾比對立還要容易多了。 這並不是沒主見,而是一種順勢而為且為之。 有許多事並不是樣樣要爭,樣樣要強,有時候讓位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更適合的人去上
Thumbnail
生離死別 人生最大事 疫情期間的 各種時間和空間的隔離 等同生離。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Thumbnail
人這一生都需要與人接觸,所以「人際關係」是我們這一輩子重要的學習功課。 這本書就像一位好朋友,在我們耳邊一直叮嚀我們好好看待「交友」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孤獨真的是一種病嗎!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孤獨列為危險的公共衛生流行病 而孤獨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相當於你一天抽15根菸一樣嚴重🚬
Thumbnail
少數敵多交友,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入門。 一沒背景,二沒背景,三沒背景,所以就是沒背景,就是沒靠山,你最大的靠山,就是你自己。 在社會上,有些時候,從眾比對立還要容易多了。 這並不是沒主見,而是一種順勢而為且為之。 有許多事並不是樣樣要爭,樣樣要強,有時候讓位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更適合的人去上
Thumbnail
生離死別 人生最大事 疫情期間的 各種時間和空間的隔離 等同生離。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