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會我們什麼?》紐約大學社會學家重返2020,從全球大疫下教育現場、弱勢社區、基層民代、實體小商家⋯⋯探索人類社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獨居時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好評前書作者 暨 NYU熱血社會學家殿堂級社科議題新作!
美國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好書
 ◤我們得打破緘默,去面對疫情中眾所避而不談的社會問題。◢


┤盛讚推薦├ 
林子倫|未來地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記疫」人文社會團隊推動者
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端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為什麼2020年,包含臺灣在內的一些政府能建立起官方、科學界、人民之間的信任,卻有其他國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為何在某些地方,「口罩」會是文化、政治、肢體衝突的爭端,而在其他地區卻未受到太多反對及爭議,反而廣為民眾所接受?
❏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變與危機,身為命運共同體的人民該如何幫助彼此安然生存?我們得探究病毒學,才能理解導致致命COVID-19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我們得仰賴經濟學,才能解釋何以某些經濟紓困政策比其他舉措還要有效。至於「社會」因素,則在決定誰生、誰死、誰享豐饒、誰得挨餓、誰會身心俱疲、誰能找到新的力量等各個層面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說,百年大疫諸多的統計數字讓人對這種大規模死亡日漸無感,也許換個角度,挖掘比數字更為深刻的故事與市井生命經驗,我們得以將社會的全貌與進步方向看得清晰一些。

raw-image


本書作者為美國社會學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他在20年來的研究工作中,持續探討重大危機為社會帶來的啟示。2020年,克林南柏格居住的紐約恰好就是全球疫病大流行的致命熱點,紐約在當時一度進入「暫停」狀態。他利用疫情之初這段時間仔細觀察「大蘋果」的曼哈頓、布朗克斯、史泰登島、皇后區、布魯克林這五大行政區之間的情況差異,也從每個行政區找出疫情中個人經驗可供見微知著的居民,進行深入訪談。

接受作者為本書所做訪談的幾位紐約客包括── 

一位小學校長,其身處的社區是頭幾個真正意識到疫情威脅的區域;一位政府職員,她的工作是協助當地醫院取得所需資源並保護該區選民的生命安全;一位酒吧老闆,他因疫情而生計出了問題,難以讓家庭獲得溫飽;一位在疫情中建立起互助網絡的退休檢察官;還有一對維繫市政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伴侶,兩人於疫情期間為兼顧職務與照顧膝下幼子而蠟燭多頭燒。

本書有細緻的微觀經驗書寫,也放眼全球,網羅世界各地在疫情下最即時的統計資料、研究報告與實況分析。書中各自獨立的個人生命故事與作者專業的社會學宏觀視野緊密交織、相輔相成。疫情看似逐漸遠離,但在大疫過後,一切還有待你我努力爭取改變。人類迴避不了以下問題: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我們有沒有能力面對下一次重大危機?解開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超越了疫情本身,與我們的相關性也不會僅限於2020這一年。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必須作答──「疫情教會我們什麼?」

【國內推薦好評】
1995年7月芝加哥發生攝氏43度的熱浪導致739人熱衰竭死亡,社會學家艾瑞克.克林南柏格2002年專書顯示,這並非史上唯一熱浪,1930年曾發生類似事件卻沒這麼多人熱死。他發現芝加哥貧富差距與犯罪率比65年前更嚴重,以前居民夏夜常睡在房子外面乘涼,守望相助,1995年卻沒人敢這樣做。克林南柏格新作《疫情教會我們什麼?》比較1918年大流感與2020年全球疫情,揭露美國社會脆弱度惡化與政治分化的殘酷現實,值得關注疫情研究的讀者借鏡。──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疫情教會我們什麼?」本書作者以七位紐約人的經歷,並旁及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策相關議題,譜寫全球疫情並提出這個重要的問題。儘管疫情已緩,但殷鑑不遠,在全球緊密互動且共同承受諸多風險的當前社會,這是永不過時的重要問題。
如作者點到,臺灣在疫情初期即靠著對全球與國內公布警訊,「有效地創造出相關的公共領域」,本書深入地以個人生命交織疫情事件、政策、科學與社會爭議的公共性,譜寫紐約、美國乃至多國的疫情樣貌。
閱讀本書勾起我推動「記疫」時的許多心得與經驗。《記疫》是在疫情期間,以落實人文社會視野的公共性為核心的一項社會溝通與記錄工作。成果包括上千位臺灣各領域人社學者與公民的紀錄、分析短文與紀錄片。其中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包括產業根留臺灣的重要性與挑戰有哪些?如何強化社會互信與團結?科學證據與災難治理的權衡之道為何?緊急救難政策的法理根據與保護人權,兩者怎麼權衡?如何降低對弱勢階層與群體的衝擊?甚至於該怎樣比較不同國家、政體或各層級政府治理的能與不能?以及最重要的:面對重大危機與爭議時,人與人、人與環境,以及人與病毒等其他物種之間如何共存?這些在在都直接或間接地呼應《記疫》中收錄的吉光片羽,更是必須持續追問、不容遺忘的課題。
儘管紐約、臺灣兩地脈絡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疫情帶來的全球鉅變、各國因應調適,乃至於後疫情時代開啟的全球新地緣政治,本書諸多面向都有助於反思本地社會當年的恐慌、爭議與激情。謹此推薦讀者參照閱讀,必能有更多體悟。──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記疫」人文社會團隊推動者

Covid-19疫情衝擊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所受到的影響程度「相對」是比較輕微的,但也引起了很多的震盪。本書帶我們來看受到巨大衝擊的美國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機構都必須面對與病毒之間貨真價實的「戰鬥」。書中除了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來描寫整個社會怎麼因應危機外,也討論了其他國家的做法,而臺灣正是屬於被高度讚揚的一類。這一波疫情過去,但我們隨時必須要準備好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危機,這是屬於全民的公衛基本功。而本書正是透過社會學家精采的文筆,提供不可或缺的紀錄、批判,以及省思。──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本書通過不同人物在COVID-19疫情中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展現了環境變動對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佳作,深入探討健康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繫,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陳端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2020年起的新冠疫情,對於社會局勢發展以及人群生命處境有什麼影響?這個歷史事件又可以帶來哪些啟發?這是社會學家克林南柏格在這本書裡面想要告訴讀者的兩件事情。他讓個人的微觀經驗與社會的巨觀分析交織進行,藉以勾勒出疫情發展以來的各種大小面向。本書內容雖然有美國中心的格局限制,但臺灣、澳洲、英國等地的衛生策略也在書中現身,豐富了比較視野。本書真切且深入,再次強調了作者對於社會團結的關注。這些創見,對於我們思考如何可能讓社會在災難後浴火重生,非常重要。──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各界好評】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透過七名歷經2020年世界性大流行病的紐約人切身經驗,藉以探討這場瘟疫的意義和影響,他的成果就是這本既有人性的親密感又不失廣博的著作,揭示了社會團結的重要性及其脆弱性。──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克林南伯格針對動蕩的2020年蒐集到精采的「社會驗屍」報告,其中調查了機構、社會和政治領導層是如何崩解潰散的……這部對COVID-19當下混亂和災難的優秀探討之作,能與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的《大疫年》(The Plague Year)並駕齊驅,都是此一主題的必讀作品。希望2020年的經驗讓我們在往前行的同時,具備透徹的清醒、決心和團結精神。──《書單》(Publishers Weekly)星級好評

經過嚴密的研究......[克林南伯格]藉由七個人物的側寫,向人們面對可怕困境時所展現的韌性和慷慨致敬......這本書令人入迷,捕捉到新冠大流行所特有的那種揮之不去的不確定性,同時評估了其全球影響力,以及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挑戰。這本重要著作有其廣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好評

文筆優美,研究透徹。──《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介紹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

社會學者;紐約大學海倫.古爾德.薛珀德(Helen Gould Shepard)教授及公共知識中心主任。前作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救救我的羅曼史》(Modern Romance)(合著)、《沒有人是一座孤島》(Palaces for the People)、《獨居時代》(Going Solo)、《熱浪》(Heat Wave)(暫譯)和《為空氣而戰》(Fighting for Air)(暫譯)。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滾石》、《連線》等刊物。現居紐約市。相關著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五感之外的世界》、《悲傷的大腦》、《你聞到了嗎?》、《我是賽伯格」──彼得2.0》等書(以上皆由臉譜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臉譜出版的沙龍
85會員
439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臉譜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運作模式,從經濟到社會結構都產生深遠影響。本文探討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勞動市場變化、數位化加速、科技創新及社會變革等議題,並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
Thumbnail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運作模式,從經濟到社會結構都產生深遠影響。本文探討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勞動市場變化、數位化加速、科技創新及社會變革等議題,並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
Thumbnail
COVID-19疫情後,全球傳染病盛行率飆升,本文探討病毒與人體共生進化、共滅、共存的過程,以及疫苗接種的利弊與後續影響。疫情導致人類免疫系統普遍衰弱,各國應強化醫療體系與健康教育,個人也需提升自身抵抗力並投保醫療保險,尤其經歷『快快陽、重複陽』政策的中國民眾,更應及早因應潛在醫療支出增加的風險。
Thumbnail
COVID-19疫情後,全球傳染病盛行率飆升,本文探討病毒與人體共生進化、共滅、共存的過程,以及疫苗接種的利弊與後續影響。疫情導致人類免疫系統普遍衰弱,各國應強化醫療體系與健康教育,個人也需提升自身抵抗力並投保醫療保險,尤其經歷『快快陽、重複陽』政策的中國民眾,更應及早因應潛在醫療支出增加的風險。
Thumbnail
本書有網羅世界各地在疫情下最即時的統計資料、研究報告與實況分析。書中各自獨立的個人生命故事與作者專業的社會學宏觀視野緊密交織、相輔相成。疫情看似逐漸遠離,但在大疫過後,人類迴避不了以下問題: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必須作答──「疫情教會我們什麼?」
Thumbnail
本書有網羅世界各地在疫情下最即時的統計資料、研究報告與實況分析。書中各自獨立的個人生命故事與作者專業的社會學宏觀視野緊密交織、相輔相成。疫情看似逐漸遠離,但在大疫過後,人類迴避不了以下問題: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必須作答──「疫情教會我們什麼?」
Thumbnail
病毒影響下的疫情時代,​ 一起思考如何保護自己和世界!​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傳染病疫情,就讓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病毒影響下的疫情時代,​ 一起思考如何保護自己和世界!​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傳染病疫情,就讓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COVID-19 從 2019年年底爆發,到現在 2021年年底,經歷了兩年的時間,生活難免有些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口罩戴好戴滿,防疫工作也不能少,緊接著疫苗的施打,聚會的方式,還有人與人的社交,都有不同改變,因此想看看信仰在疫情中,有甚麼思維,或是從聖經中有那些神學觀點產生。就選擇了這一
Thumbnail
COVID-19 從 2019年年底爆發,到現在 2021年年底,經歷了兩年的時間,生活難免有些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口罩戴好戴滿,防疫工作也不能少,緊接著疫苗的施打,聚會的方式,還有人與人的社交,都有不同改變,因此想看看信仰在疫情中,有甚麼思維,或是從聖經中有那些神學觀點產生。就選擇了這一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為什麼疫情會在中國傳開?為什麼全世界都無法倖免?我試圖用「瘟疫與人」這本書的論點來重新分析武漢肺炎大流行的遠因
Thumbnail
為什麼疫情會在中國傳開?為什麼全世界都無法倖免?我試圖用「瘟疫與人」這本書的論點來重新分析武漢肺炎大流行的遠因
Thumbnail
書名就很明確的說明這是一本有關本世紀最多人討論和關注的世紀病毒COVID-19專書,作者Debora MacKenziea是一個三十幾年的科學記者,這是一本調查文學,也為COVID-19這個世紀病毒留下紀錄。
Thumbnail
書名就很明確的說明這是一本有關本世紀最多人討論和關注的世紀病毒COVID-19專書,作者Debora MacKenziea是一個三十幾年的科學記者,這是一本調查文學,也為COVID-19這個世紀病毒留下紀錄。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