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人並不總是有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恰巧導演曾經來選修我在系上曾經擔任助教的課,只是不是同一屆;而這個環節的確也是不少對當代哲學比較陌生的大學部畢業生,在思考上比較容易打結的地方。因此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人並不總是有選擇

在這部自傳性電影中,主角對母親一直到最後,才因為父親的說詞對罹患癌症的母親產生同情;先不談父親的說詞和她與母親的互動無涉的問題,她認為母親「總是有選擇」這樣的指責,的確是有點不近人情。

因此對某些觀眾而言,主角和母親一樣難以讓人同情。因為那些爭吵的場景雖然有生活感,但於情於理卻不夠擲地有聲。畢竟回台灣看病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除非處在和台灣相近制度的社會福利國家,但偏偏提倡自由經濟至上的美國走的是社會保險制(也因此很多人對台灣的「健保」一詞,以致於衍生的左右之分其實有很多誤解)。因此母親也許可以選擇不要做一個那麼苛薄的人,但幾乎沒什麼人可以選擇要在哪裡看病。

而且母親真的有辦法選擇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嗎?就好像主角真的有辦法選擇自己要怎麼看待和母親的關係嗎?這個大哉問可能真的沒有解答,有的只是從各種思考方式去推敲道德責任是否可能真的存在。康德在討論道德問題時,便早已開宗明義地指出,自由意志是假設而非事實。

因此從人的知識限度而言,能做的或許只有從這個假設出發,看看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可能會怎麼下道德判斷。這也是為何當代法律的學院主流都會是廢死或是規訓的角度,因為絕對無法動搖的思考以致於道德立足點,背後不知道要有多少理論和現實條件的預設。

片中的中產階級違和感

更進一步深究,其實難免對於片中家庭的設定覺得有點前後不一致。因為這是一部自傳性電影,所以主角當時身為一個中學生,難免不會對房價等問題有敏銳度;但這卻是寫實路線的電影在考究上的必要。

當片中因為母親罹癌因此選擇回到台灣時,同時又因為家裡的小孩「兩個人擠一間」,因此要找三千多萬的房子;但台灣當時就是因為SARS所以房價崩盤,因此在台北市文教區買一棟屋齡二十年左右的公寓,實際價格約六百萬左右。

因此對於那些對現實敏感的觀眾而言,難免會覺得片中家庭對現實的困擾有點不著邊際。因為片中的老公寓其實是非常常見的,那些陳設很明顯是老一輩留給後代的房子,但無論從格局還是當時的居住習慣看起來,那看起來怎麼樣都像是三房的房子,所以「兩個人擠一間」的問題並不難解決(但拍攝上的確沒有拍出全屋格局,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個人的推論是,編導和劇中人物的家境其實是有差距的。畢竟到了美國能夠去騎馬的,應該都不是小康家庭(至少我身邊沒有);而這也可能正是編導對父母的疑慮,或是無法諒解的地方:既然財力上許可,為何不繼續留在美國?但作品本來就未必一定要自我揭露;只是如果問題真的是這樣,以此展開核心做探究,或許才有真正化解的可能,在戲劇性上也才更能服人。否則就是要對人物設定的社經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不會聊到房價時可能多了一個零卻沒發覺。

生活感的戲劇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這大概也是為何會有人不喜歡此劇。編導其實有努力去發掘母親好的一面,但先不論這在角色設定上是否有所統合(畢竟苛薄但又對孩子成績不強求的傳統母親相對少見),母親個性的優點要嘛在劇中沒被主角看見,要不然就是視而不見,畢竟母親要在做化療的同時還要買菜是真的很辛苦。

但基於和編導相近的學習環境,個人其實可以理解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感覺。即便許多台大生都知道同儕家庭的社經條件平均高於台灣社會,但正也因為如此,身邊的競爭其實只有更激烈;所以在兩個平均之間的人,有時難免有種有苦難言感,因為從旁人自身的處境看起來,那怎麼樣都像是不知足,但其實評論者和被評論者的處境是不一樣的。

然而,生活感的戲劇常常在講的就是「如果我是劇中的那個人物,那麼我會如何面對」。無論是自由意志問題也好、現實問題也好,某方面都是無解或是爭論不完的;但戲劇卻可以從這種假設性的情境中,同理或合理批判自己或他人,並且進而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

因此,如果作者哪一天可以找到那個母親直接讓主角改觀的事件,而不需要經由父親的勸說,或許就會發現那匹馬在劇中和主角的互動,其實就像是美國才有的巨大狗狗;但台灣理應也能找到和自己相依為命,只是沒那麼巨大,但也因而更唾手可得的狗狗。

如果真的找不到那個解不開的結,因此直接斷然拒絕同理母親並且勇於承認,其實也不無可能,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一句俗語,而不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但無論如何,只要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在寫作技巧上能夠觸及心思所到之處,這齣戲應該都會變得更能服人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59會員
57內容數
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週刊編集、香港映畫手民。但偶爾還是會想聊聊最喜歡的音樂,以及曾經發生在你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事。
2020/11/19
岩井俊二近期的作品《你好,之華》以及《最後的情書》,恰巧是幾乎同一個劇本的不同製作,而兩者對照之後,可以看出他和攝影師神戶千木已經找到合作的默契。因此在這裡跟各位岩井的影迷報佳音,儘管這個劇本有嚴重的問題,但日版攝影之強大,不禁讓人期待他往後的創作能夠重回巔峰。
Thumbnail
2020/11/19
岩井俊二近期的作品《你好,之華》以及《最後的情書》,恰巧是幾乎同一個劇本的不同製作,而兩者對照之後,可以看出他和攝影師神戶千木已經找到合作的默契。因此在這裡跟各位岩井的影迷報佳音,儘管這個劇本有嚴重的問題,但日版攝影之強大,不禁讓人期待他往後的創作能夠重回巔峰。
Thumbnail
2020/09/28
《黑天鵝》導演在更之前的作品《噩夢輓歌》更是堪稱影史中的佳作。片中劇情架構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對吸毒的情侶和其友人以及服用減肥藥的母親逐漸上癮的過程,但其手法似乎是在向庫柏力克的傑作《發條橘子》致敬卻又再做出更一步的挑戰。
Thumbnail
2020/09/28
《黑天鵝》導演在更之前的作品《噩夢輓歌》更是堪稱影史中的佳作。片中劇情架構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對吸毒的情侶和其友人以及服用減肥藥的母親逐漸上癮的過程,但其手法似乎是在向庫柏力克的傑作《發條橘子》致敬卻又再做出更一步的挑戰。
Thumbnail
2018/10/16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
Thumbnail
2018/10/16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2022/04/04晚上,一家人終於一起看了「美國女孩」 家裡三個人,爸爸、媽媽跟我,從小時候都喜歡在假日晚上一起看電影,一直到大了以後才讓我選擇想看的電影。 看完美國女孩後我異常的有感觸而打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2022/04/04晚上,一家人終於一起看了「美國女孩」 家裡三個人,爸爸、媽媽跟我,從小時候都喜歡在假日晚上一起看電影,一直到大了以後才讓我選擇想看的電影。 看完美國女孩後我異常的有感觸而打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Thumbnail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Thumbnail
週日傍晚看《美國女孩》,開演前約一個小時購票,沒想到只能買到最側邊,對的,我的右手邊沒座位,就是牆壁。結果左邊靠走道的兩個位置閒置整部電影,到底。好險最邊邊沒想像中斜。
Thumbnail
週日傍晚看《美國女孩》,開演前約一個小時購票,沒想到只能買到最側邊,對的,我的右手邊沒座位,就是牆壁。結果左邊靠走道的兩個位置閒置整部電影,到底。好險最邊邊沒想像中斜。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觀影前,我刻意保持無知,除了電影海報,不看不聽不想不猜。觀影中,右邊的人開始抽鼻子、後面的人呼吸顯得克制,生怕吵到前面的人,或者生怕洩露自己。只靜靜看,同時用耳朵感受那些讓觀眾開始從心裡濕潤到眼角的時刻有哪些。先不說,讓你自己去聽。觀影後,我只一如往常告訴你,有哪些切入角度能提升觀影體驗:
Thumbnail
觀影前,我刻意保持無知,除了電影海報,不看不聽不想不猜。觀影中,右邊的人開始抽鼻子、後面的人呼吸顯得克制,生怕吵到前面的人,或者生怕洩露自己。只靜靜看,同時用耳朵感受那些讓觀眾開始從心裡濕潤到眼角的時刻有哪些。先不說,讓你自己去聽。觀影後,我只一如往常告訴你,有哪些切入角度能提升觀影體驗:
Thumbnail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閃避,等到某個時刻該面對的還是得解決。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時間不會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只有自己。 這是我私自對這句台詞所下的註解。
Thumbnail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閃避,等到某個時刻該面對的還是得解決。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時間不會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只有自己。 這是我私自對這句台詞所下的註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