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要過個年,還不是很平靜的感覺呀。最近疫情這樣子起起伏伏的,突然有點慶幸我還是趕了時間去打完第二劑疫苗,每每在看副作用覺得有點擔心的時候,沒想到幸運的不太發作,我看真的是有年紀了吧 QAQ。
原本在想說要不要寫個好像很應景的東西,想想還是算了,我的版面、排程都已經做完,風雨無阻的連上 32 篇,週週沒有遲到應該也是還可以了啦!
早前我分享到關於閱讀的事,並不是把課後的時間大量砸在要嘛很課業、要嘛很工作的書籍上,我還是會去區分學習和休息的狀態,來決定看怎麼樣子的書,而休息時候看的書照理說會相當療癒、怡情,超過的我想就不是在休息了。
為什麼寧願同學在課後發呆也不要做事?為什麼寧願同學不讀書也要休息?
這個理由其實還是充分的:最起碼不要是焦慮感在促使自己行動;最近看到一個相當好的分享就是:價值觀是一種無論別人想怎麼撼動你,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願意做完的中心主旨。
當然,也得把和我們生活了 20 年的腦袋一起拋在後頭,否則,人人都愛強調的創造力又怎麼來的呢?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取捨?定價的東西可以不用太早要
- 閱讀?平常聊天不會收穫的東西在裡面
為了避免這樣的文章流於說教,我盡量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用,當然如果有機會讓志同道合的人閱讀到是最好,沒有也不強求的一集;每一步的選擇都促成了現在的模樣,卻不代表不會有改變的時候,至少在心裡留個底才有機會的吧?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取捨?
大過年的,我看這些內容又會得罪人了。
三年前在撰文的背景,是在我閱讀完《大學不迷茫》後,其中有不少價值觀仍持續在影響現在的我。
我到現在還是覺得自己幸運地用了少少的錢,換到了相當有價值的內容。
關於大學空白時間的運用,李尚龍運用故事稍稍表態出:當然你想做什麼運用都是自己的事,可是我們選擇最後達成的結果,很有可能距離我們將來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家教。
不得不說家教實在是一個短時間內可以湊足零用錢的好辦法,以前讀師大的時候我是補習班和家教兩頭跑的情形,一方面有點收入,也可以為將來做老師做足準備。
而用我的說法來看,為什麼現在就不推薦了呢?
一是因為人遲早都會工作,設好停損點、離職日還是必要的,家教所能提供的工作經驗天花板相當明確,也對多數人未來的跑道轉換幫助不大。
二是家教形同「定價」課後的生活,把時間一路栽進去到畢業會發生什麼事?這時候只需要你停下來想個 30 秒,就會有答案。
換言之,任何大學時期的財富自由,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在今天我想提倡的是別的事情,同樣是賺錢,同樣是帶有孝心,我們也可以先把自己的未來考量的好些,再做決定,畢竟時間有限。
在大一,我就把時間換成閱讀課外書籍,比較職涯導向的閱讀。
當時接觸度最高的就是簡報、溝通與演講,因為不論我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東西,能學著把這些內容好好傳達給別人聽,是滿重要的事。
短時間內去聽了聽免費的講座,偶爾翻翻書,加上自己的專題經驗整合起來,現在已經是不太需要再多買入門款的書籍來閱讀,因為看久了也會分辨有些書籍內容比較灌水,或含金量也沒這麼高,就可以考慮再學別的東西。
而且一方面,我在接觸不少商業性質的內容時,會感到不太舒服,不是因為沒辦法認同作者的成就,更多的是在拆解完包裝後「難道不把東西做得漂亮點的行銷手法,就是「錯誤」的嗎」的一點失落感。
又或者,如果今天我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解讀跟呈現我想要的內容給觀眾的時候,又很矛盾的覺得「好像不夠漂亮」的感覺。
這一連串的思考跟疑問,至少是在我目前的環境所不能提供的;也是透過閱讀和成品製作的過程,才能比只是一般的讀書,更能將這些東西印在腦海裡的行動,也可以誇張的說:是現行的教育環境給不了的東西。
那這些經驗和過程,短時間一定看不出含金量多寡,可是你會不會覺得是重要的?
那有多重要呢?重要到你會願意為了學習,為了掌握這些同年齡層人少有的經驗放棄馬上就能兌現的工作嗎?
這個取捨的過程並不是在褒貶其他人的人生選擇,而是如果我們的目標、生活的目標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薪水,早早的被定價肯定不是最優的那個選項。
而比較可怕的是,有的人已經掌握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還在默默努力中,就絕對不是短期的薪資可以比擬的境界了。
閱讀?
像我選擇不讀書,就真的是要多多加油了。
前幾次和同學吃飯的時候,居然有同學問了我一句話說:你可以多看一點書啊,這樣應該會對你比較有幫助吧?
聽完,我整把火在那燒。誰跟你說我平常都沒在看書的,氣。
我閱讀的習慣只有兩種方式:短時間如果一直沒有合胃口的書就會多看幾本,但當然,也會覺得很有看頭的書看好幾遍的情形。
完全可以理解「請別人看書」是一件多麼失禮的事,只是現在我還是很推薦不要被網路上資訊埋沒的方式,依然是閱讀。
約兩年前有趟回家,當時正值總統大選,我很在乎自己未來投票的權益,並不是如爸媽所說的這麼理所當然,我也沒有辦法把手中的票只投給一個口號候選人,所以這段政治話題的溝通,顯然是沒什麼用,還給自己惹一身麻煩。
撇除談論政治,我曾經提醒過我爸媽,如果希望生活型態有所改善,最起碼兩件事還是要二選一:每天 15 分鐘的慢行或是閱讀,不要看政論節目,也不要一工作完就只待在家。
這樣只會讓人在老的時候,越來越依仗年資換取薪水,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即便是這樣的建議,最後仍然會掉入政治迴圈:為什麼工作環境不好?因為政府不夠給力 ... 我想後面就不用接著多說了,黨國的遺毒非常可怕。
久而久之,我在自己提出的建議,閱讀裡得到了不少好處。
我稍早在翻閱方格子平台外部的專題,我平常是很少在點閱別人的作品,不過看過去大概有 10 至 20% 左右的題目是以閱讀筆記為主,我身邊也有同學在做筆記的整理,不得不說還挺吸引我的。
因為我就是那個偶爾會把書籍內容跟書名錯接的人,事後二讀才發現原來我推錯本給朋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但大部分時候我是不太會推薦書籍給朋友的,最多是當今天有同學想找我一對一聊天,然後我覺得對方的煩惱在我某本書裡看過,裡面有相當好的解釋和解方,我才會試圖讓對方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
當然多半都不會去真的翻閱,就是達到我想分享一下的目的而已。
先前我在比較低谷時期時,我還真的去撿起那些以前認為自己不可能翻閱的,比如說:情緒勒索、關係黑洞、蔡康永的情商課等書。
後來我才發現說,其實只要自己還是一個健康的人,還能在某些領域上,很棒的貢獻自己的能力就很好了,因為總會有需要你的人,也會有需要你的內容的人存在。
「路不白走」這個概念我是真的很喜歡,不管是自己曾經讀過的書,還是此刻我在網路上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筆記錄,也不確定將來會不會再次改寫,換成別的形式呈現在別人面前。
最起碼,我是有感覺的在做這些事,而不會只是捧著個課本,學期過後就準備回收換二手價零錢的一個物品而已。
環境很亂,但你要很好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價值觀是一個,無論別人怎麼影響你,你都會試圖去完成的一件事。
這句話的出產,可能與我先前聊過的事情相背,因為我們今天想致力於去做的事情,很難 100% 出於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就算今天我們可以說是為了自己,自己的什麼?職涯表現嗎?
那這個行動最後的結果仍然是給別人看的,它的背後還是「焦慮感」,摸清楚這層之後,我們才會重新思考:這個行動、決定,是不是必要的?
重新塑造我們對自己即將做一件事的心念,是即便別人不喜歡,也不想認可,我們也會努力去完成的一件事,就是我想講的「價值觀」。
當然我們不見得要清高到像從前投江的屈原,好好的在市井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也是不錯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