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離去的時候,就已經殺了他們,讓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死去。」
在年初就能遇到如此美好的書讓整個一月滿溢著想閱讀更多的慾望,天使企劃捎來書訊時說這是她進出版業以來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光是聽每天接觸書的人這麼說已足夠吸引人,知道是李靜宜老師翻譯之後更沒有不讀的道理,她的作品從追風箏的孩子到莫斯科紳士到正常人,讀了十多年都還是很驚豔她的文筆之美令人如此沉醉,讀完之後餘韻不斷迴盪。
𓍼內容介紹
原屬於范胡貝克夫婦的荷蘭大宅落入白手起家的康洛伊先生手中,裝飾過分華麗的大宅中還有著梅芙與丹尼姐弟、管家、廚師、保姆和已然不在卻又未曾離開的媽媽。梅芙執著於媽媽離開的原因而大病一場後堅強地擔任弟弟生命中的重要女性角色,而主角丹尼則幾乎沒有對母親的記憶全心依靠姊姊,這般危險又平衡的狀態在爸爸決定迎娶新媽媽後開始有了轉變。
帶著兩個女兒再婚的安德莉亞急於取得女主人的權利,不僅對兩姐弟沒什麼好臉色更在新丈夫事故死亡後立刻將兩姐弟逐出家門,相依為命的梅芙與丹尼自此直到將近五十歲的數十年來,不斷地回到小時候住過的「荷蘭大宅」前,咀嚼從小到大的回憶並試圖拼湊出兩人心中失落的那一角。正當以為兩人會擁抱著回憶相互扶持到老時,故事堆疊到第三部出現了急轉彎,未曾想過的人物在他們的生活現身並引起巨大的改變。
𓍼閱後心得(防雷線)
大學住宿時的室友們包括我五人裡面四人都有弟弟,可能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爸媽都流行一男一女恰恰好的關係,也可能是緣分使我們房裡的名言「誰無弟弟」逐漸用來詮釋姐弟間那難以言說的動力關係,與兄妹、姊妹、兄弟間都不相同,依據不同家庭型態姊姊所擔負的角色從手足到監護人不一而足。
「媽媽是衡量安全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就比梅芙安全得多。媽媽離去之後,梅芙為我擔負起這個責任,但卻沒有人為她這麼做。」
也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我對於梅芙的保護慾完全理解,家庭裡的分崩離析與不能言說的秘密她都知道的比弟弟更多,承擔的負面情緒和壓力也更多,面對爸爸的冷漠和弟弟的無助,她必須收拾起破碎的身心擔任家裡的女主人角色。
直到面臨喪父之痛又被繼母掃地出門,心裡一定也無所適從的她必須照顧尚在讀高中的弟弟,至此已不再有空間容許梅芙做自己,她不僅要當姊姊還要當監護人,那份失親的空缺致使她不斷拉著弟弟回到大宅外,或想像或窺視那棟宅子的一切。
「我也不想浪費這僅有的時間,坐在這棟該死的房子前面,但我們最後卻還是來到這裡:像燕子,像鮭魚,我們是受制於自己遷徙慣性的無助俘虜。」
這本書籍特別之處是以丹尼為出發點觀看他身邊的所有女人們,對早逝父親的崇拜令他對房地產業戀戀不忘;來不及與母親建立依附關係也影響了他與妻子之間的婚姻生活。成年的他在事業成功之後試圖想擺脫這棟大宅的陰霾,卻又無法抗拒梅芙的請託,不同性別不同家庭角色在處理生命傷痛的相異之處在車子裡的對話中再三展現。
丹尼最後仍然難以維持和妻子的婚姻,在協商離婚時才發現他苦心積慮送給妻子的房子也不是她想要的,無形之中複製了父母的婚姻問題,讀到那裡時真心覺得代間複製是最可怕的詛咒,再怎麼華美的屋子、再怎麼努力地累積資產,若不能真心面對自己的傷痛,它會隨著年歲漸次增長,最終還是會繞回自己身上。
「我們迷戀自己的不幸,甚至愛上我們的不幸。我之所以覺得厭惡至極,是因為我這時才發現,我們竟然讓這件事持續了如此之久,而不是因為我們決定放手了。」
兩人對過往的糾結與纏繞在後半部逐漸鬆開,卻是以對生命的告別來做交換,讀來不禁令人感到唏噓,有時捏著一輩子的強烈情感在生死面前皆蒼白無力,但不見棺材不掉淚之前要跨越心魔多麼不容易,追著逃著一生轉瞬來到下半場,要讓人生活成什麼模樣完全操之在己。
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心緒起伏超乎我的想像,作者平靜又理性卻隱隱蓄積能量的敘述方式在李靜宜老師的翻譯下更加有畫面,每個人對同一段歷史的詮釋皆不相同,在一次次反芻中記憶軌跡不斷覆寫或挪移,抽絲剝繭後呈現的是真相或想像也只有勇敢面對的人才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