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貼文:2020.3.24
前文「補[梆仔腔]音樂檔」,歐宏德同學又「舉手提問」疑難問題,我就先針對問題提出看法,然後再介紹與「歌仔外調」用法相關連的「倍士調」,供大家聽看看。
底下我就照宏德提的三點問題,逐一提供我得看法。
第一點問說:
『1.「依字行腔」就是文中所述:
“第一句歌詞:「叫聲我个姊姊 姊姊隨我來」「叫聲」兩
字改唱為 「65 5」,如果固定唱為「56 5」,拗口、「倒
字」不宜 。”
「按樂填詞」就是:
「隨我來」三字,依原來唱法。語調性質,唱「3 53 12」
就可以。”』
「叫聲我个姊姊」這句,語意上應該是「叫聲:[我个姊姊]
」,依這語意,「叫聲」的「聲」應該讀輕聲(聲調低下),也就是「叫聲」的調值(音樂性),是「高下、低」,所以適合唱為「65 5」,如果唱為「56 5」當然很惡劣,唱為「5 5」當然也不宜。
至於「隨我來」三字,照一般說話,前兩字都該變調,讀如「中平、高平、低揚」。但在歌唱中,某些重要字或要強調的字,可以用原調(就是一般說話該變調的字不變調),「隨我來」三字我就是採這樣的辦法,音樂性作「中平、高降、低揚」,我依說「3 53 12」就可以解決音高、音勢的合樂歌唱原則。但是我用一般唱法「3532 53 12」(多出的音算是曲調修飾)----第一音「3」唱為「3532」(拍子不變),主幹音「3」不變,情形像西洋音樂的「迴音」,當然還算合樂。
以上是針對你文中透露、不好明指的「質疑」所做的回答。這些屬「作曲理論」的東西,說清楚也好。
:::::::::::
第二點問說:
『 2.文中提到「梆仔腔」“原來的唱法…”,可是歌仔調不
是應該會因著不同歌詞而有不同唱法,不會是固定曲調
(除非都是「按樂填詞」)嗎?那麼,“原來的唱法”的“原
來”依據是什麼呢?』
提這問題,不打屁股,至少該罰站。在「歌仔外調」定義中,我就說明,這些唱調在「歌仔調」創制之前就存在,而且有些並非閩南語的唱調,與歌仔調「依字行腔」、「樂合詩」的歌唱,有所不同。
:::::::::::::::::::::::
第三點說:
『3.劇本創作時,決定該「按樂填詞」或「依字行腔」有先後順序嗎?是會優先試著“尊重原來固定曲調”填入適合曲 調與劇情文意的歌詞?
還是以劇情文意的歌詞為優先,然後「依字行腔」,改變唱法噢?』
我是為表現某些「歌仔外調」的某種特有韻味,才偶而採用。通常我會在「歌仔調」中求變化,或乾脆寫新曲子(我的新曲子可不能把它們歸類為「新調」)。
其實我採用「歌仔外調」」,費的心力比用「歌仔調」多,甚至還比寫新曲子還勞費心神。一般我會先考慮一般唱調的唱法(樂調),思考與之相對應的詞句----這種「按樂填詞」是很艱難的工作,要處處字字合樂,可能性不大----因此 我曾批評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詩合樂」工作,把漢民族的詩樂諧合傳統觀念搞得烏煙髒氣。
就是說,我會考慮按樂填詞的詩句安排,無法安排好的部分,改變曲調來迎合語調。我最費神純粹做「按樂填詞」的,是「七字調連空唱」的那個調子,因為「過空」(過點\過門)的樂調,是七字調最固定的部分,很難改動。
:::::::::::::::::::
今天就再介紹台灣歌仔學會「琴劍恨」劇中使用的「倍士調」。這唱調作者我很費心力寫、編----越費力寫的東西,一般也批評越多,這與「路透社」傳言「作者不懂歌仔戲」大有關係。
這「倍士調」是女主角白玉貞的丈夫被誣陷判死罪,上天下地也無法平反,最後去探監的過程唱。表現心中忿恨難平又悲戚無助的心情,每句都用「i a lo i」的虛字漫聲長歌,更能表顯無助的淒愴。
此「倍士調」的唱法,一般以固定的曲調套唱頭四個字。前面介紹劉福助「十八拐」唱的「茫茫渺渺」,是歌仔戲常用代表性唱法:
2 5 3 2 2 5 4 3 1 3 2 3 12
茫 e 茫 e 渺e 渺 li i a lo a i
「琴劍恨」的「倍士頭」歌詞是「魂飛心碎」,前兩字「魂飛」套唱「2 5 32」很適當,但後兩字「心碎」套唱「2 5 43」就「拗口」很嚴重。於是作者改曲調唱為:
2 5 3 2 5 2 5 4 3 1 3 2 3 12
魂飛 心 碎 a. i a lo I 這樣一改,可就天翻地覆,習慣固定唱法的人,很受不了。
第四句歌詞「情天疑恨我末安怎補」,歌詞與一般習慣唱調不合。例如頭兩字「情天」是「中平、高平」,我就把原調的「3 3」改唱為「3 6」,聽起來不習慣,自不在話下。
臉友姑且聽看看吧。(歌詞「情天」誤作「晴天」)
王振義 20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