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貼文:2020.3.9
「歌仔」,這名稱怎麼來的,今天還不清楚,可能也永遠弄不清楚了。我猜測,可能是江湖藝人(或叫「賣藥仙」、「王祿仔仙」、「灶蛙仔仙」,各地說法不同)模仿客家「山歌子」的唱法,在台灣人的「詩樂諧合」因應台語的特性,逐漸鍛鍊出來的唱調。因為沒有客家的「山」的意識,所以就叫「歌子」。「歌子」台語koa1-a2」,寫做「歌仔」。小時候曾聽老輩說「唱山歌」的話,意思是笑人「打納涼」,盡說些「五四三」的話)。家鄉是純閩南語社區,有「唱山歌」的話,也許有「說唱」與「山歌子」相關的牽連背景。
因為是說唱藝人專用的招牌唱調,所以這個唱調就叫「歌仔」。同時因為說唱用這調子,所以把說唱這「行業」,也叫「歌仔」。就是說早期歌仔既指「唱調」,也指「說唱」這個行業。自然唱調叫「歌仔調」,說唱行業叫「歌仔」,善於說唱的人叫「歌仔仙」。更往後發展,「歌仔簿」、「歌仔陣」、「歌仔館」、「chhit4-tho5-歌仔」、「老歌仔」「本地歌仔」、「歌仔戲」的名稱紛紛出籠。
1970年代,我在台南公園,聽說唱藝人表演----因為小時候在家鄉廟口常有這種說唱藝人表演,他們(有時只一人吧?)把藥品或雜貨攤擺在地上,表演一陣 看人群聚攏,就開始推銷貨品,然後再表演,如此周而復始。當時同伴常互相招引:「灶蛙仔閣底叫啦」。灶蛙(chau3-ke1)是一種青綠色小蟋蟀,常常躲在灶台或磚牆的縫隙,每於黃昏後鳴叫,而且天氣越熱叫得越起勁。這個時候,也差不多是藝人開始熱場,吸引觀眾的時候,因此之故,把表演藝人比況為「灶蛙仔」。日後看有人把這種藝人記為「走街仔仙」,我就認為不對,應該寫做「灶蛙仔仙」才對。何況「走」聲調(上聲)不對----由於小時候的這種經驗,因此看台南公園有「灶蛙仔仙」表演,禁不住好奇流連,並於空檔時問他「你唱的是什麼調?」,他回說「歌仔」兩字。我認為他不懂我的問題,於是哼大廣弦的前奏曲調,說「我是問這個是什麼調」,他回說「歌仔啊!」,用一個「啊」加重語氣,一臉「連這個你也不懂」的表情。
地球一陣亂轉,約十年後我跟楊秀卿老師學「歌仔」,還是不懂唱最多的這個調的名稱。我照樣提問「我們唱的是什麼調」,楊老師遲疑一下,和多年前的藝人同樣回說「歌仔」,我有點錯愕。她的先生楊再興老師在旁邊補充說明:「就是走江湖的人唱的調子」。
民間對事物的名稱,常常是「名可名,非常名」,有時候還真沒有道理可言。就像「七字調」為什麼叫「七字調」一樣的難解。
「歌仔」、「歌仔戲」,堪說是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項目,不能連名詞也永遠「混沌」下去,因此寫文章的時候,決定給個清楚的名稱,於是說唱的這種行業叫它「唸歌」(按,吳贏濤「台灣諺語」書中曾用「唸歌仔」一詞,說明這種說唱形式。)唸歌的主要唱調我稱他為「江湖調」。
1990年我初次去閩南考察閩南文化,才知這「江湖調」傳到閩南後他們叫「賣藥仔哭」(我認為還是「江湖調」好),而劉福助唱的這「江湖調」卻叫「勸世歌」,唱江湖調早期的樣態名叫「十八拐」(民間原本叫「十八摸」或「十八hiau5」,女騷叫hiau5,男叫chhio1)。
說明:「十八摸」是民間流傳偏黃色的唱調,我不把它視為「江湖調」的前身,主要原因是它的序唱是模仿「江湖調」的前奏。
王振義 2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