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快讀|《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權》和《男言之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過年前短暫的幾天裡,「徐州生八孩母親」的新聞在中國引起關注,倒是推特上的反應更應該稱得上是軒然大波了。首先,在中文社交媒體這位受害者長時間被稱為「徐州八孩母親」,雖然有懷疑受害者是一個從四川被拐來的女孩叫李瑩。這樣的稱謂實在令人心痛。如果她真的是李瑩,難以想像她父母、從前的朋友、同學認出她後如何自處,太痛了。她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牙齒,成了性奴,侵害人還被各種當局和當局者保護著,不忍猝讀。其次,由她掀起的爭論到了國外媒體,視頻也得以傳播。可是,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還在討論這件事究竟該屬於女權還是人權的範疇呢?看到視頻,我只覺得憤怒和悲傷,到了2022年,那片土地上依舊有著這樣的罪惡,系統性的罪惡,並且不能說、不能道,因為要歡歡喜喜過年。虎年,倒不如山中的老虎🐯一下衝出來,咬死該死的人。
這一悲慘的事件觸痛了好多人內心的好多地方。過年的「催婚」和「催生」算其一,女權一直為之抗爭的父權的壓迫算其二。於是,我放下手中這本《男言之癮》,我想起了一月間讀的兩本女權書籍。
之前提到尼日利亞籍女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是在文章《夾在溫哥華和香港之間的「家」》,但是更加令她出名的應該是經常在火車站書店看到的那本小冊子——《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權)。自然,這是一本關於女權的書,不過我更喜歡她的另一本關於女權的書——《Dear Ijea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 》,將會在稍後的「虎讀不食子」裡介紹。
這兩本書分析了女權,也談到了父權社會的系統性問題。《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權》裡比較喜歡的兩個觀點:
一、語言的角色
“The language of marriage is often a language of ownership, not a language of partnership.”
「嫁」和「娶」這兩個字就是如此。娶字聽起來就感覺是fetch一樣,是根植於語言中的ownership感,倒不如marry。沒錯,如何措辭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語言在後天習得時變得越來越自然,很多時候我們不去想這個語言背後給人產生的感覺。比如,媽媽對女兒在「催生」的時候會這樣說,「我還等著妳給我生一個大外孫呢!」或者「變相催婚」時說:「我倒要看看妳能不能給我找一個這麼帥的女婿回來!」這裡的「給」實際上最令人不舒服。我知道很多父母都這樣說話,而我們聽多了也「習慣成自然」,其實不然,「給」字直接剝離了女兒作為一個(女)人的感覺,女兒所做的事情,諸如「生孩子」或者「結婚」都統統變成了「給她生外孫」和「給她找女婿」,還有一種說法是「某某女性給某某男性生了一個兒子」(好像兒子不是這個女人的呢?),女性有直接被工具化或者忽視其個人性的感覺。說「我倒是期待妳將來的孩子啊,那就是我的外孫」諸如此類可能更好些。徐州性奴案中同樣,她所受的遭遇、非人的虐待一再不提,轉而關注「她是八個孩子的母親」,而強姦、囚禁犯則是「八個孩子的父親」,其twist程度已經難以形容了。
二、女權與人權之爭
“Feminism is, of course, part of human rights in general—but to choose to use the vague expression human rights is to deny the specific and particular problem of gender. It would be a way of pretending that it was not women who have, for centuries, been excluded."
這一爭執類似面對Black Live Matters反而說All Life Matters的情況。任何一個國家的女人都無法否認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下,女性所受到的壓迫,而這也是人權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書封
而《男言之癮》🤣這本書叫做《Men Explain Things to Me》,讀了讓人非常鬱悶的一本書。從第一章「The Longest War」開始就講到古今中外各種對於女性的壓迫和凌虐、強姦。在作者列舉出的那個數量下思索女性千百年來面對的暴力是具有挑戰性的,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哪個制度或者時代獨有的,而是一直都是這樣。讀著就一股淒涼感、無力感。
當第二章提到婚姻平權的時候,作者談到了她認為的婚姻平權的阻力。很多保守派其實更贊同的是婚姻中不平等的男女雙方關係,而同性婚姻將以「partner」的方式打破男女千百年來維持的這一「平衡」,這在很多既得利益人眼中是不可容忍的改變,也因此,很多人一定要給同性戀人之間冠上「誰扮演男人誰扮演女人」角色的設定,彷彿這樣才能理解。
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或許是我自己的不是,讀到這樣多針對女性的壓迫、暴力心裡還是難以承受,忽然覺得自己好幸運但是又覺得這樣的感覺本來就是問題所在,所以無所適從。直到作者談到了伍爾芙和蘇珊•桑塔格才緩和了些許。伍爾夫在她作品中的思考令女性為之振奮,在《殺死房中的天使》裡她最後寫道桌邊的一個年輕女性和一瓶墨水,當這位年輕女性摒棄了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所有謊言、虛偽之後,她就可以跟自己完全接觸了。可是,終究「她自己」是什麼?「女人」又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你肯定也不知道⋯⋯這或許就是女性的困境吧,從那些強加的符號、角色、身份、功能中抽離出來以後,剩下什麼呢?有誰知道?
因為一直以來的捐助收到這樣一封信,標題是「女人的武器」——那個小女孩手裡真握著一隻鉛筆。是象徵吧,象徵著能寫的手、能說的嘴,握著的拳頭是自由與empowering!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還有太長的一段路要走。她們需要我們的支持,同時,也需要我們的筆觸及那個黑暗、漫長、所謂「傳統」而看似不可挑戰的領域。
最後,摘這段話是為記。
“Feminism is an endeavor to change something very old, widespread, and deeply rooted in many, perhaps most,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innumerable institutions, and most households on Earth—and in our minds, where it all begins and ends.”
女權主義是改變一直非常陳舊、普遍且在許多或是世界上大部分文化、數不清的機構和地球上多數家庭中根深蒂固的觀念的努力。這觀念起於我們的腦海,也將終於此處。
📷女性的武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很喜歡我的Gatsby,TA於我這個愛書狂有著無比的價值。或許我得到Gatsby只是一個巧合吧,但我也愛上天撥弄的這一巧之又巧,因為冥冥之中,我彷彿被讀懂了—我喜歡「白璧追歡,黃金買笑」的感覺,這世間恁許多情物,歡與笑最短暫,若追得到,白璧、黃金算得了甚?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是一本關於童年傷痕、原生家庭的書;是一本關於創傷、恢復能力、治癒的書;是一本從科學角度探討兒童大腦發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育兒的書。 👇
情人節到了,收到來自情人的禮物,懷著滿心的情去看描述曾經置身的那個世界的人、事、情、愛,思考這麼些年身上殘留的種種傷痛,寫下了這些文字,覺得「情」字在中文裡真可以是父母子女間的,也可以是戀人關係間的,更可以是朋友間的,也正是如此,它不能只以「對你好」為基礎。
去年的生日,十多年的老友已經離開德國,遠嫁他鄉,從遠方寄來一對有趣的耳墜。它們是香港的兩毫硬幣做成的,一切兩半,不過,不是女王頭的,已經是回歸後的紫荊花。我歡歡喜喜地戴上,心卻沉了下來。
新詩集《Call Us What We Carry》。這樣美的詩歌,如她所說,是一字一句將語言變成了諾亞方舟。正如我們知道語言可以如何傷到一個人一樣,語言也可以拯救——「Language is a life craft. Yes, Language is a life raft. 」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說是注定了的,但也是由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點滴累積。剖開看每一年,也有是為人的糾結與無奈,然而,可能有哪個躲在角落裡的決定就是改變世局、動盪一生的那個。
我很喜歡我的Gatsby,TA於我這個愛書狂有著無比的價值。或許我得到Gatsby只是一個巧合吧,但我也愛上天撥弄的這一巧之又巧,因為冥冥之中,我彷彿被讀懂了—我喜歡「白璧追歡,黃金買笑」的感覺,這世間恁許多情物,歡與笑最短暫,若追得到,白璧、黃金算得了甚?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是一本關於童年傷痕、原生家庭的書;是一本關於創傷、恢復能力、治癒的書;是一本從科學角度探討兒童大腦發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育兒的書。 👇
情人節到了,收到來自情人的禮物,懷著滿心的情去看描述曾經置身的那個世界的人、事、情、愛,思考這麼些年身上殘留的種種傷痛,寫下了這些文字,覺得「情」字在中文裡真可以是父母子女間的,也可以是戀人關係間的,更可以是朋友間的,也正是如此,它不能只以「對你好」為基礎。
去年的生日,十多年的老友已經離開德國,遠嫁他鄉,從遠方寄來一對有趣的耳墜。它們是香港的兩毫硬幣做成的,一切兩半,不過,不是女王頭的,已經是回歸後的紫荊花。我歡歡喜喜地戴上,心卻沉了下來。
新詩集《Call Us What We Carry》。這樣美的詩歌,如她所說,是一字一句將語言變成了諾亞方舟。正如我們知道語言可以如何傷到一個人一樣,語言也可以拯救——「Language is a life craft. Yes, Language is a life raft. 」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說是注定了的,但也是由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點滴累積。剖開看每一年,也有是為人的糾結與無奈,然而,可能有哪個躲在角落裡的決定就是改變世局、動盪一生的那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