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玉梅
現任《鏡週刊》文化組主筆,曾主持《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十年,對小人物以及各種人生際遇與邊緣處境極為著迷。很多訪問的情感動力都源自於在農村出生、在紡織廠長大的生命經驗。
北一女畢業,進台大哲學系,閱讀馬克斯深受震撼,開始研讀社會學,也開始參與學運跟社運,瞭解人在社會結構的限制。台大社研所畢業後進媒體業,因處在階級夾縫中的成長經歷,得以看到主流媒體不關心的人事裡,蘊含的趣味與豐富意義。
不可否認地,這本書名立刻了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了解這是一本賢妻良母如何「失敗」的故事?而我自己身為人妻人母又算是合格嗎?(所謂合格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本書是作者從採訪的眾人之中挑選出七位女性在婚姻中覺醒的故事,其中的主軸是「父權」的概念使終深植華人傳統思維,不僅是男性擁護「父權」,連女性自己都深陷其中而不自覺。
「結婚生子才是正途」的迷思仍然存在
未婚女性始終被認為是不快樂且不完整的,甚至遭遇社會上的偏見與歧視,女性未婚就是「敗犬」,而男性單身則是「黃金單身漢」,光是這兩個詞就能清楚明瞭社會對未婚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待遇。
即使進入婚姻生活,普遍女性也被要求必須要「隱忍」、「顧全大局」,並把照顧家務的重責大任託付給女性,沒有人會要求男性在家裡當家庭煮夫,但女性卻時常在職場、鄰里間被要求該盡到做「人妻」及「人母」的責任,彷彿在職場上衝刺的女性就是罪惡一般。
但很可笑地,女性若是成為了家庭主婦、全職媽媽,又會被眾人催促趕緊去賺錢增加收入,因為照顧家務及孩子是「本分」,而「幫助家計」又成為了女性的責任。
到底,女性的責任何其多?似乎怎麼做都有話說,更遑論抱怨自己的辛勞了,多說一句就被說邀功、不情願云云。
寧可結過婚再離,最怕結不成婚
有些女性也容易因為自己未婚而感到自卑,總覺得跟一個男人交往久了就必須要結婚,即使沒有打算生小孩都想要結婚,「結婚與否」成為了論斷自己價值的唯一標準。
作者採訪這些女性,也深刻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巨,不自覺複製上一代的價值觀與家庭模式,女孩總是被要求溫柔體貼、關注他人需求、成全他人、和善相處,但卻從來沒有人教過女孩們重視自己的需求。
女人總是提供他人情緒支持、滿足他人,但卻從不認識自己、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也忘了自己應該有所成長及獨立。
丟掉「賢妻良母」的貞節牌坊
在婚姻中受盡委屈、為兒女犧牲奉獻,這塊招牌實在是壓得女人喘不過氣來,殊不知只要移開真的是快活自在,只是覺醒的過程真的歷經千辛萬苦,旁人說得簡單實則非常艱難。
被家庭綑綁的女人時常會覺得退無可退、前途茫茫,這趟披荊斬棘的旅程不免充滿恐懼與淚水,若有幸掙脫,能看到一個個充滿才華及熱情活力的女性,她們不該是某某的太太及媽媽,我們有自己的名字,我們代表的一直都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女人覺醒之難
女人覺醒之難在於容易將自身所承受的不公平對待都視為正常,每個女人都如此,不是嗎?另一個原因是女人與男人衝突時,為了維持和諧已經習慣將憤怒藏在心裡,自責、沮喪、低自尊而造成更加依賴更難跳脫舒適圈。
「失敗」並不是真的失敗,而是活出自我
本書當然不是鼓勵離婚,而是記錄女性在一段不快樂的關係中如何覺醒的過程,旁人笑她們癡傻、為了男人沈淪,甚至不自覺從受害者成了加害者,讀這些故事或許有些人會批評這都是她們自己「自作自受」,但不可否認地這都是長年來「父權」思想底下的受害者。
想想自小女性就被教導要學會做家務、煮飯,否則長大嫁不出去,這都深深影響女性在婚姻中對自我的莫名期許。
我想到某次全家一起去看中醫,當時老公正在看診,醫生竟然對著我說:「平時可以給他喝薑湯。」我心想,幹嘛對著我說?難道這是我的責任?醫生也還算年輕三十幾歲,卻仍然覺得煮湯是太太的責任,我當時的表情一副就是:「甘我什麼事?」的樣子。
另一個例子是婆婆偶爾會帶一些菜或水果來我家,也時常告訴我她哪樣食材放在冰箱哪裡,並告訴我要怎麼料理,我總心想:「為什麼要跟我說?而不是跟她兒子說?我並沒有要煮的意思啊!」
這些生活上小小的例子都能看出在婚姻生活中種種對女性的期待,非常細微但卻深刻。
但願各位女性都能多一些些自主性,把自己的想法透過言行表達出來,否則人家還以為我們做得很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