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棄台北高薪「藍寶堅尼」換牧場改革!2招讓乳牛擠鮮奶超樂

2022/02/10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城市書摘《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鮮乳坊用一瓶牛奶改變一個產業》桂芳翻轉畜牧老行規
作者:書中城市
編按:龔建嘉,一名因為比別人更在乎,用盡全力創辦「鮮乳坊」,以一瓶牛奶改變酪農產業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動物獸醫,透過替產業發聲、群眾革命,讓養牛成為一件令人驕傲的創業事蹟。為了持續將一瓶集結眾人成就的鮮奶,帶給台灣社會改變的力量,他與相同志願的夥伴藉口述方式,由謝其濬著作完成《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鮮乳坊用一瓶牛奶改變一個產業》一書,希望在你我人生中鑿出一道光,因為只要相信自己,注定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這世界會更接近想像。

獸醫嚴格把關、訴求公平交易:鮮乳坊

穿梭全台各地牧場,照顧超過5000頭乳牛健康的動物獸醫龔建嘉(阿嘉),因為看到酪農在產銷上的談判弱勢,以及消費者擔心乳品來源不透明、無法溯源等問題,因此食安風暴後,他挺身為酪農發聲,成立以獸醫把關,訴求公平交易的社會企業「鮮乳坊」,盼回到食物源頭,從農業開始,重新看待乳品價值。
同時,龔建嘉與相關人士以口述方法,由謝其濬著作完成的書籍《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記錄改革產業過程的群眾運動、共同參與與創業點滴。裡頭包含了乳品產業如何翻轉遊戲規則,用全新商業模式改變數10年不變的行規,以及他與有志一同的人,從通路變盟友,面對龍頭企業對手,攜手把關食安、創造價值的經過。
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即使,這一路上曾遭遇背叛、經歷挫折,嚐盡創業酸甜苦辣的箇中滋味,龔建嘉等人依然選擇善良,在乎「真正重要的東西」。
因為他們深知,沒有人生來就會當老闆,與夥伴一起積極發展「想做的事」,才是加值人生的王道。以下為《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書中一段篇章內容。

競爭的對手是自己:桂芳牧場

強風呼嘯而過,暴雨傾盆而下,一夕之間,家園變色。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創紀錄的雨量,讓台南縣31個鄉鎮市,全泡在水中。
位於台南柳營的桂芳牧場,是這場水災的受災戶。牧場第二代曾仁瀚也因為這場暴風雨,人生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桂芳牧場是曾仁瀚父母所創立,牧場名稱來自母親的小名。
他們養牛產乳,把家中一對兒女拉拔長大。正因為深知牧場工作辛苦,他們並不期待曾仁瀚繼承家中事業,而曾仁瀚即使因聯考分數落點,進入文化大學畜牧學系(現已改為動物科學系)就讀,也沒有把接班當作生涯選項。
曾仁瀚是六年級生,就讀大學時,正是數位產業崛起的時代。他對資訊相關的專業很感興趣,學習寫程式、建置網站,畢業後就在台北的資訊公司上班。他打拚10年,當到了部門主管,年薪也有8、90萬元。
父親因長年操勞,身體不好,有心臟方面的毛病。曾仁瀚形容父親是典型的「嚴父」,但父子關係其實不錯。
父親到成大醫院做心臟支架時,曾仁瀚就守在病房,一邊遠距工作,一邊陪伴父親。
莫拉克颱風重創桂芳牧場,畜舍毀壞,牛隻好幾天無法正常餵食、搾乳,災後紛紛染疫生病,損失相當慘重。曾仁瀚父親原本脆弱的心臟,承受了莫大壓力。
一次外出洽談購牛事宜,父親因心臟病發作,在現場倒下,從此撒手人寰。
牧場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若無人接班,只能走向拋售一途。
曾仁瀚因此放下台北高薪工作,褪去科技新貴的光環,返鄉當起養牛人,因為桂芳牧場是父母一生的心血,他必須守護。
曾仁瀚接手牧場後,看到幾個急需改善的問題。
首先是乳牛飼養環境,由於氣候炎熱,高溫產生的「熱緊迫」,乳牛繁殖、泌乳狀況都不理想。
其次,台灣多數牧場是家庭式經營,以最少人手,維持整個牧場的運作,像桂芳牧場過去就是曾仁瀚父母,加上2名員工,包辦牧場大小事,賺的是「勞力財」,而非「管理財」,牧場發展難更上一層樓。
為改善牧場散熱問題,曾仁瀚大手筆裝了5、60台電風扇。
另一方面,他也擴編牧場人力,現場最多曾有10名員工。在做人力盤點時,曾仁瀚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不會納入現場實作人力中,如此一來,他才能從每天例行事務中解放出來,真正把心力用於牧場的長期規劃。
乳牛是慣性行為的動物,不喜變化,整天與牛為伍的酪農們,也習於一成不變的作業模式。
圖/城市學提供,陳之俊攝(示意圖)
曾仁瀚一回來接班,就展開各種改革,母親和老員工都難以接受。
舉例來說,他把科技業的「精準管理」帶進牧場,要求飼料在餵食前,必須先秤重,由於上一代基本上以「手感」來估算飼料量,曾仁瀚的新做法就引發反彈。
母親原本負責牧場的搾乳工作,習於遵循慣例的她,會影響其他人的作業方式,走回原來的老路。
曾仁瀚希望母親不要再參與現場工作,她很不能諒解,甚至以為自己要被趕出牧場,母子之間經常冷戰,緊張關係持續了近1、2年之久。
曾仁瀚父親是許多老一輩酪農的寫照,埋頭苦做大半輩子,結果耗損了健康,最後根本沒機會享受人生。曾仁瀚不希望自己走上相同宿命, 而且他相信,牧場只有翻轉經營方式,才能走得長久。
因此,即使面對難解的世代衝突,他仍堅持自己的改革「該做的事就要去做。」
曾仁瀚強調「如果不能以我的方式養牛,那我還不如留在台北工作。」

用對方法,牧場才能走得長遠

曾仁瀚是一名跨領域的改革者。
一方面,他從小在牧場長大,又讀畜牧系,擁有飼養乳牛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另一方面,他在資訊業累積10年經驗,提供他不一樣的觀點來思考桂芳牧場發展,為困境尋找解決方案。
先進的設備,是曾仁瀚創造新局的利器。
他坦言,這些新型科技工具價格不菲,要使用到上手也有門檻,因此多數酪農都不敢大膽嘗試。
曾仁瀚沒有這麼多顧慮,只要他評估有助牧場經營,就不吝砸重金投資「我曾經在業界小有名氣,不是因為我養牛養得特別好,而是因為大家不理解,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設備。」
事實上,曾仁瀚每一項設備投資,背後都有他長遠的規劃。
桂芳牧場是台灣第二家引進小牛自動餵奶機的牧場。小牛配戴晶片,進入機器後,經過感應辨識,就會給予小牛適當的奶量,小牛只要餓了,就可以自己去喝奶,不必等待工作人員餵食。
一部自動餵奶機要價百萬,除了可以節省人力,透過設備監測,從餵乳量到小牛吸吮速度,確保小牛充分獲取所需的營養,日後在泌乳時會有更好表現,這才是曾仁瀚投資這套設備真正的著眼點。
小牛出生時體重約40多公斤,經過人工餵乳,約2個月後斷奶,長成小女牛,體重得超過80公斤,每天至少要增重0.5公斤。
桂芳牧場引進小牛自動餵奶機後,小牛日增重可以達到1公斤,甚至1.5公斤。很多酪農看到實際效果後都大感驚豔,紛紛跟進使用。
曾仁瀚很清楚,老一輩經營牧場的方式,已不符合年輕世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價值觀,人力短缺會是產業永續的隱憂。
他未雨綢繆,大手筆投資搾乳設備,原本想首開先例,成為台灣第一家引進自動搾乳機器人的牧場,因故未能如願,改為安裝圓盤式搾乳機。
雖然還是需要人工操作,但搾乳所需人力、時間都大幅減少,且動線設計符合動物行為,乳牛能在更舒適狀態下完成搾乳,有助確保泌乳的品質。
圓盤式搾乳機一套要價1500萬,由於設備體積很大,搭配牧場改建,總投資大約要3000萬。
2018年就進行機器安裝,直到2020年,配套設施完成後才正式啟動「等於我買了一部藍寶堅尼,放在廠房閒置了2年」曾仁瀚打趣形容。
現代化設備還需要結合企業式管理,才能讓牧場經營展現新氣象。
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桂芳牧場原有的員工,都是看著曾仁瀚長大的長輩,他們工作穩定度高,但也比較排斥改變。
曾仁瀚接班後開始招募新員工,進行換血。一開始,習於舊做法的老員工,跟按照曾仁瀚指示的新員工,彼此難以配合,新人待得不開心,就會離開,曾仁瀚花了約2年時間,才逐漸把員工人數拉上來。
人員增加了,才可以進行排班休假,曾仁瀚也有餘力為員工進行教育訓練,員工在牧場有所成長,更有意願留下來。
桂芳牧場目前有8名員工,好幾位都待了3、4年,可以承擔牧場的例行事務,加上視訊技術發達,曾仁瀚即使不在現場,也能遠端進行指揮,不必長時間被牧場綁住,可以好好過生活。
曾仁瀚的母親原本不認同兒子改革,但當她看到牧場經營上軌道,便逐漸改變態度,加上曾仁瀚另一半傅芊純居中充當和事佬,母子之間的僵局,出現破冰的契機。

是獸醫,也是最得力的另一半

成為牧場女主人前,傅芊純是位獸醫。
她的第一志願原本是牙醫,因為聯考分數的關係,進入嘉義大學獸醫系就讀。
畢業後,傅芊純在北部的動物醫院工作,偶爾會去大學同學的實驗室串門子,認識當時在台大獸醫研究所攻讀碩士的龔建嘉,2人成為很好的朋友。
傅芊純是台南人,後來她返回家鄉的動物醫院就業,臨床工作量大,經常加班。
同樣也在南部工作的龔建嘉,了解其工作的狀況後,就介紹她到自己任職的動物營養品公司「春穀」當業務,開始接觸各大牧場。
她就讀大學時,有位來自日本的客座教授,開了乳牛獸醫學的課,還安排牧場實習機會,因此傅芊純對於照顧乳牛很感興趣。只是女性獸醫較難打進在地酪農圈,後來只好走小動物獸醫這條路。
她在「春穀」跑業務時,認識了曾仁瀚,彼此在乳牛這主題上很有話聊,逐漸熟稔起來,最後決定踏上紅毯。
傅芊純過去並沒有太多大動物獸醫的經驗,不過她學習能力很強,龔建嘉還在「春穀」服務時,他幫客戶「摸牛」,傅芊純一旁做紀錄,並利用機會學習,之後也在乳品公司輔導員的指導下,學會操作超音波儀器,大動物獸醫要從事的「摸牛」、孕檢,基本上都難不倒她。
因為她的加入,牧場孕檢從每月一次,增加到每星期一次。
孕檢頻率提高,可確實掌握每隻乳牛的健康狀態,有助提供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乳牛的配種率也提升了,讓傅芊純小有成就感。
圖/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另外由於台灣長期以來,大動物獸醫不足,導致各地牧場的用藥多為藥品公司推薦,或酪農靠經驗法則判斷後自行用藥,可能導致用藥過量或錯誤用藥的狀況,對牛、對奶都是風險。
桂芳牧場在傅芊純的導正下,整個牧場的用藥習慣,包括藥劑使用量和用藥方式,都變得更符合專業標準。
酪農的另一半通常都會參與搾乳,不過,傅芊純當初嫁進來時,曾仁瀚承諾,不會讓她做這麼辛苦的工作。
他說到做到,即使人手不足,也不曾開口要她幫忙,通常是傅芊純非常積極爭取,他才同意。
隨著2個孩子陸續出生,傅芊純生活重心放在育兒上,逐漸退出牧場的現場實務,通常只有在遇到重大問題時,才會跟獸醫團隊一起討論解決。
傅芊純跟婆婆處得不錯,她認為婆婆人很好,也很好講話,只是老一輩觀念較難改變,加上丈夫堅持改革時,態度較為強勢,母子才會話不投機,不想跟對方說話。
於是她扮演起溝通橋梁,讓婆婆了解,牧場經營如果不進行改革,不但大家會賠上健康,牧場也不會有光明未來。
她鼓勵婆婆多出國散心,起初婆婆還是放心不下,會請導遊幫忙打電話回家,確認牧場沒事。
後來她發現,兒子管理牧場的確有他的一套,自己是時候放手,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
圖/書籍《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鮮乳坊用一瓶牛奶改變一個產業》天下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鮮乳坊用一瓶牛奶改變一個產業》書摘資料,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龔建嘉等人口述
龔建嘉(阿嘉)是台灣少數的乳牛獸醫,做牛做馬是他每天的工作。
期待能以自身專業結合消費者的力量,一同翻轉台灣酪農產業產銷的困境,促進產業永續,建立讓夥伴幸福、 消費者信任、農民驕傲、動物健康的健全食農生態。
作者簡介|謝其濬著作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蘇格蘭史特靈大學出版研究碩士、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
喜愛觀察、學習、體驗、研究。曾經擔任媒體記者、出版社寫手,希望能帶給讀者內容多元、可讀性高的作品。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