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禿髮部與樹機能】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在西晉最初的泰始十年間,為禍最深的外族,就是鮮卑。
不過既不是以大草原為主體的北鮮卑,也不是遼河流域的東鮮卑。

這支「不服管教」的鮮卑族長,有個酷炫到無法形容的名字。
禿髮樹機能。

感覺好像什麼禿頭專用的藥還是洗髮精有沒有?

其實在西晉這個時間點上,除了漢化比較深的部族會有漢名,比方匈奴。
其他各族主要還是使用族名音譯。

也就是「漢語音譯」的概念。

禿髮樹機能的「氏族名」,是禿髮。
意思是這個部落,叫做禿髮部落。

是不是蒙古人的祖先啊?我看成吉思汗也都是禿頭呢。

根據《晉書》的記載,禿髮其實是鮮卑話講「被子」的發音。
你別說,跟外語的「羽絨被」(duvet),還真有三分像呢。

就像慕容部也才剛剛正式命名,禿髮部也不是什麼歷史悠久的名稱。
建立這個部族的,是樹機能的老爸,壽闐。

壽闐的母親,在睡覺時誕下他(一定不是長子)。
就像常見的印地安人笑話:出生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事物,就成了孩子名字的一部分。

在羽絨被裡頭誕生的壽闐,被命名為禿髮,後來繼承了父親的部族。
事實上,壽闐的父親,原本是北鮮卑拓跋部族長的長子「匹孤」。

也有一個說法是,禿髮與拓跋是同音異譯。
不過這樣整個《晉書》的故事邏輯就不漂亮了。

匹孤沒能成為拓跋部的新族長,就帶著自己的部族往西南方遷徙。
來到了中國人所謂的「河西」。
或者三國時代常說的「西涼」。

河西走廊乾燥少雨,但自從西漢開發以來,綠洲農業也已相當發達。
東漢末年以降,中土更失去對此地的控制。

一直到漢末魏初,曹操派遣張既前進雍涼。
張既主管雍州,西涼的部分,另外找了一個三輔地區出身,長年待在酒泉安定一帶的「蘇則」前去開發。

蘇則一度平定河西,回返朝廷。
可不久之後,蜀漢展開北伐,從諸葛亮到姜維,西涼最偏遠的河西走廊,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

從《晉書‧傅玄傳》的資訊可以推知,鄧艾當時與姜維對抗,最主要不是防備蜀軍進攻,而是要避免河西羌人被姜維煽動。

鄧艾採取了一個可說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扶植鮮卑。
以鮮卑來壓制羌族。

鄧艾所幫助的對象,應該就是禿髮壽闐。
壽闐壯大起來,其後兒子樹機能繼位,以父親的姓為氏名,正式建立了禿髮部「政權」。

這邊也透露出了一個訊息:樹機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漢人教育。
跟慕容部一樣,禿髮部也是曹魏所扶植,以蠻夷制蠻夷用的鮮卑部族。

然而,東鮮卑的控管,維持著「三部鼎立」的平衡。
西鮮卑可沒有。

隨著蜀漢滅亡,扶植禿髮部的鄧艾被以叛亂罪處刑,沒有進一步外交控管的情況下,禿髮部的發展,超乎司馬家所能預期。

樹機能雄壯果敢,受過漢人教育,更富謀略,逐漸成為河西走廊的真正霸主。
默默的,靜靜的。

直到泰始四年。
這一年九月,青、徐、兗、豫四州大水。
洛陽盆地的伊水跟洛水也氾濫成災。

西晉政府開倉賑糧,仍是杯水車薪,只好要大臣們提出對策。
前面提到的傅玄,就上了五策。

重新分配勞動力與所得。
加強對地方官的監督。
改善治水工程。
劃分土地制度。

前面這四條都很中規中矩,避免災害再次發生,並且開源節流增加收入。

但同時傅玄也提到了:現在天下有一個地方,按照古籍來看應該有很好的生產力,如今卻沒能提供相應的稅收。
河西走廊是也。

從數據上,傅玄發現了河西的異狀,建議朝廷命胡烈為秦州刺史,前往增設郡縣。
西晉本有涼州刺史,不過主要只管理到天水一帶。

此次加設秦州,就是要負責河西走廊,或者說隴右五郡的地帶。

過去漢代大概是這樣:朝廷設置郡縣,那就是按口收稅。
比較邊疆的部族,收入不穩定,按四時納稅易反,所以只收朝貢之類。稱為「屬國」。

這樣的情況,在三國蜀漢治下也可以窺見。

然而,傅玄的這個建議,就點燃了西鮮卑與西晉之間的導火線。
秦州刺史胡烈這個名字,曾經在鍾會的故事中出現過。

胡家是西涼老闆張既拔擢起來的。
胡烈的父親胡遵,更是魏末車騎將軍,隨司馬家東征西討。

最早,胡烈官拜泰山太守,參與過淮南第三叛的平亂,擊退東吳大將朱異有功。
後隨鍾會伐蜀,手握重兵,成為平定鍾會之亂的重要推手。

繼而官拜荊州刺史,在西晉初年是阻擋吳國入侵的一員大將。

也就是這一次的調動,才讓羊祜得以轉入荊州布局。
泰始五年,倒楣的胡烈按照朝廷指示,前往西涼高平川落腳,準備展開對河西走廊的新政時,就遭到了禿髮樹機能的襲擊。

禿髮部落突如其來,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當場斬殺了胡烈。
更進一步前往秦涼邊界,打退前來支援的涼州刺史蘇愉。

這個蘇愉就是魏初平定河西的蘇則之子。

不過呢,這裡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下西晉的軍事架構。
跟八王之亂肯定有關,看一下。

涼州刺史蘇愉兵敗,但都督涼州軍事的還好不是他。
真正的大督,乃是扶風王司馬亮。

司馬亮派出將軍劉旂、騎督敬琰赴救,但這兩人決定按兵不動。
再說一次,兩漢三國,怯戰死罪。
西晉初亦同。

司馬亮身分可不一般,是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
武帝司馬炎的四叔。

這時,司馬亮跟軍師商量後,決定站出來幫劉旂擋死。
有情有義?

真的有情有義,史書就不用加上跟軍師商量這句了。

我倒是認為,其實司馬亮自己也不想跟西鮮卑戰鬥。
領這個罪名,司馬炎也不可能殺他(八議之一),頂多卸去軍職。
又能保住劉旂,不是挺划算的嗎?

司馬亮的性格,在這次事件中,已經露出端倪。
也注定了八王之一的他,在未來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卻說胡烈跟蘇愉,都是老西涼班底出身,尚且不敵禿髮部。
西晉朝廷自然大為震驚。

如今涼州大督又要撤換,商議之下,連忙任命石鑒行安西將軍職,前往平亂。
沒錯,這位爺就是伐吳大將杜預的死對頭。

而石鑒跟杜預,就是接下來迎戰禿髮部的將帥。

在杜預故事我們也提過,兩人雙箭頭,不能齊心。
杜預被貶,石鑒又敗。

泰始六年七月,再調汝陰王司馬駿前來都督。

喔,這才是我要說的「西晉軍事架構」。
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真正都督各州軍事的,主力就是司馬家的親王。

東漢跟曹魏都沒有做這件事,畢竟西漢滅掉異姓王之後,就是這個架構。
緊接而來的就是諸呂之亂跟七國之亂。

是的,課本不講,但《史記》《漢書》都講了。
不只七國之亂,諸呂之亂也是「劉姓宗親王」以地方兵權掀起的政變。

可看在西晉諸臣的眼裡……所以咧?這些宗親之亂還不是被「朝中大臣」所平定?
很危險嗎?

東漢曹魏不設地方宗室王來掌握兵權,結果呢?

同樣的歷史,看在不同人的眼裡,可不是吵吵嘴的事情而已。
更有可能引領未來的走向。

那麼,司馬駿的坐鎮,有沒有效果?
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禿髮樹機能沒有越過隴山。

局面似乎一度穩定了下來。

司馬炎又從揚州,把跟開國九公之一「陳騫」不合的牽弘,調來擔當涼州刺史。
不過陳騫認為,牽弘跟胡烈一樣,雖然勇猛能戰,但剛愎自用的性格,是不適合治理邊疆的。

而牽弘到任不久,果然就引起了邊疆部族的不滿。
「北地胡寇金城,涼州刺史牽弘討之。」

北地是個地名,不是形容詞。
基本上算是隴山左側,匈奴南端的部族。

北地認真說起來,離長安的直線距離不遠。
可真要下去也是翻山越嶺。

但為什麼這邊的胡人,會繞到隴右攻打金城呢?
這就得接下去看了。

時為泰始七年,夏四月,收到金城遭襲消息的牽弘,自然就要出動。
刺史出動,更要徵集地方部隊。

西鮮卑禿髮部應召而來,與牽弘本軍匯流之後,就賞了這位大晉涼州刺史一個背刺。

所以有一種看法也相信,北地胡是與禿髮樹機能勾結,故意引牽弘來殺的。
那好不容易安份下來的禿髮樹機能,為什麼又要惹事呢?

「雍、涼、秦三州饑,赦其境內殊死以下。」

牽弘戰死後,晉朝對西北三州發布了特赦令。
綜合以上資訊判斷,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泰始七年,西北三州欠收,但牽弘仍要強徵稅收。

所以禿髮部連結他族,決定反抗。

附帶一提,河西走廊的農作,基本上只有夏季一收。
這個時候不反抗,秋冬就不知道要怎麼過了。

從這樣的判斷,更可以進一步推論:禿髮樹機能並不像後來的五胡君主,是個野心家。
也不是過去軻比能,檀石槐這種霸主雄心。

西晉一開始,只是想要增加秦州這一地的稅收。
卻遭到了當地人激烈的反抗。

這或許就是禿髮部之亂的真相。

而隨著晉朝下達特赦令,放緩了對西北三州的壓迫,其實禿髮部也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幾年,西晉的西北邊患,其實是匈奴反叛。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西晉內部領土沒有大變動,但鮮卑大國卻起了變化。
大致可以看到,首先是乞伏部的崛起。

乞伏原本就是隴西鮮卑的一支。
泰始初,禿髮樹機能起義,乞伏部也趁機分了一杯羹,開始茁壯。
爾後更與佔領高平川的鹿結部爭戰不休。

一直提到這個地名沒說,高平就是隴山的北側端點。

大致看起來,鹿結原本應該是禿髮的下屬或友邦。
泰始七年北地胡能繞過隴山攻打金城,那可能表示當時鹿結仍然握有高平川。

但接下來不久,鹿結就被乞伏部取而代之了。

大草原不要講消滅,大家都是吞併為主的。
乞伏部的崛起,對於禿髮部而言絕對是一個壓力。

而北鮮卑的拓跋部,早在三國時代已經成為霸權。
原本拓跋部與曹魏交好,獻上質子。

但也就在禿髮部起義之前,拓跋部跟西晉結束了友好關係。

所以在泰始末年,雖然禿髮部沒有什麼主動進攻,但整條北疆壓力,對司馬炎來說也是很沉重的。
司馬炎吃不下飯,更生了一場險死還生的大病後,總算否極泰來。

改元咸寧之後,禿髮樹機能突然決定與西晉議和,獻上質子。
拓跋部的老朋友,也再次來到洛陽進貢。

所以說,司馬炎才會興起伐吳的念頭。

但前面我們也說過了,開晉九公,基本上是反對伐吳的。
征北大將軍衛瓘,就提出了征討北鮮卑之策。

這時候,鎮守西疆的司馬駿經過長年穩定,兼之見鮮卑禿髮安份下來,索性出兵征討北地胡,獲得勝利。
司馬炎有感於人命無常,一口氣封司馬駿為征西大將軍,羊祜為征南大將軍,並且展開大戰計畫。

征北大將軍衛瓘先對北鮮卑施展離間計,發動了攻勢。
征西大將軍更以禿髮部復叛為由開戰。

司馬駿派出七千人先往涼州駐守,引起禿髮部不安。
緊接著,朝廷徵召了文俶為平虜護軍,前往西北三州支援。

這個文俶,就是魏朝末年的傳奇猛將,嚇死司馬師的文鴦是也。
不過整個晉朝,更出名的是鮮卑段部文鴦,所以《晉書》都寫他的本名文俶(或文淑)。

禿髮樹機能探得消息,知道晉朝要算計於他,乾脆直接投降,派了臣服於禿髮部的二十個「彈勃」,自縛前往晉軍各營投降。
大家都表示願意對西晉送上質子,前前後後移入二十萬人,加入了晉朝的戶口。

這一年,是咸寧三年。
看上去,西鮮卑幾乎是滅亡了,臣服了。

司馬駿凱旋而歸,封賞大增。
文鴦的傳奇戰史,也多了一筆吹牛的談資。

但這一切都是禿髮樹機能的「好大一盤棋」。

對了,征北大將軍衛瓘也是成功的讓北鮮卑衰弱了。
邊疆大勝,讓隔年的司馬炎,全心準備面對伐吳戰爭。

雖然大將羊祜不幸病逝,但有了接班人杜預,一切仍是順暢進行……

一個月後,涼州全面失陷。
這麼突然的發展,只有一個可能性。

去年的二十萬鮮卑,全部都是詐降!

西北三州,瞬間失去兩州。三國英雄要說誰有這個能量,我想就是馬超他們那些羌人了。
一聲令下,兩州造反,直逼三輔。

威脅東漢最深的「羌族之亂」,再現於西晉。

是的,其實關於「禿髮部」屬於鮮卑,在當時要很有學識的知識份子,才會做這個分類。
比方在司馬駿跟司馬亮的傳記裡,認知上仍是「羌虜樹機能」。

這場西晉初年最大的危機,卻被突然出現的諸葛傳人,馬隆給平定了。

馬隆帶著三千五百人,佈下移動式八陣圖。
鮮卑各部與馬隆交戰的經過,就像是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討南蠻。

蠻人一整個看到鬼……不,是看到神啊。

馬隆運用兵法與科學知識,在蠻荒之地迅速建立起威望。
抵達武威郡時,已經有上萬的小聚落,都改奉馬隆為首領。

官派武威太守馬隆,就這樣以「馬氏天神」之姿,率領蠻人,與禿髮樹機能進行最終決戰。
臨陣斬之,更顯「馬神」威風。

其後馬隆鎮守西涼十數年,雖一度遭到撤換,最終仍是卒於西涼。

然而,禿髮樹機能,只是鮮卑為西晉帶來麻煩的開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3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Thumbnail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Thumbnail
1. 華北五胡十六國 2. 前趙與後趙 3. 高僧佛圖澄略傳
Thumbnail
1. 華北五胡十六國 2. 前趙與後趙 3. 高僧佛圖澄略傳
Thumbnail
北齊昏君數高緯, 亡國在即不知悔; 兵臨城下無所謂, 寵姬更請殺一圍. 南北朝時, 北方以北魏為主, 大致還算安定; 南方則是東晉、宋、齊、梁、陳, 也還勉強算是平靜.北魏原來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 接近草原地帶, 北方的柔然經常擾邊, 因此從道武帝以來, 就不停的攻伐柔然, 並且在沿邊地帶
Thumbnail
北齊昏君數高緯, 亡國在即不知悔; 兵臨城下無所謂, 寵姬更請殺一圍. 南北朝時, 北方以北魏為主, 大致還算安定; 南方則是東晉、宋、齊、梁、陳, 也還勉強算是平靜.北魏原來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 接近草原地帶, 北方的柔然經常擾邊, 因此從道武帝以來, 就不停的攻伐柔然, 並且在沿邊地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