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通史裡,北方草原民族,算是一個重要的支線故事。
草原民族的歷史,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來觀察東亞地區的勢力變化。
同時也帶給我們關於文明進程的模組。
北方原來是有很多部族的,匈奴僅是其中一支。
但冒頓單于設計了一個「相對於秦漢」鬆散的國家機制,把大家統合為大匈奴族。
彼此幫助,相互支援。
喔你們自己裡面要打架,單于是不太管的。
從部落林立到大匈奴國,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了中原地區從神話時代到周朝的進展。
在有模板可以參考的情況下,人類的進步是可以很神速的。
漫長的歷史,都是摸索的時間。
秦的一統天下,秦的迅速敗亡,都為草原民族注入了大量的「養分」。
當人們為了生存而互助,可以跨越很多藩籬。
包括語言。
大匈奴國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
是文化交流之後,在東亞地區的第二個帝國。
冒頓完成了自古未有的壯舉之後,並沒有萌生征服中國的念頭。
原因可能有很多,不過最基本的:秦始皇也沒有征服大草原的想法。
無止盡的擴張領土,在這個年代,只存在於西方人的心中。
而冒頓的眼光,也看向了中國的西方。
這完全是題外話了。
總之,匈奴帝國與漢朝時戰時和。
漢朝有內亂有分裂,匈奴同樣也有。
只是匈奴比漢朝更快被下屬國「取而代之」。
取代匈奴成為新草原霸主的部族,叫做鮮卑。
鮮卑的發展,在東漢末年,桓靈之世來到頂峰。
當時的霸主名叫「檀石槐」。
檀石槐團結了鮮卑,加上自己本部,一共分為四大部來管理。
再次雄霸東漢所不及的西域,並且奠定了鮮卑的世襲政權。
而英雄的血脈,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當中國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鮮卑也同樣陷入了亂世。
紛亂的時局,要想在大草原爭勝,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中國結盟。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訓。
在草原梟雄軻比能登上歷史舞台後,鮮卑又再一次涉入了中原。
歷史沒有如果,但全是套路。
軻比能的部族,原本只是一個靠近中國的弱小部落。
那當然啦,中國歷史上,有邊疆最繁榮強盛的嗎?
地理、氣候、政治、軍事,種種因素都不允許。
但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往往能孕育出最強悍的意志。
在戰爭亂世,就是階級翻轉的時刻。
就像是戰國末年重演,隨著袁紹公孫瓚爭戰河北,漢人們紛紛逃離家園。
有不少人就來到軻比能的部落。
他們懂得文字,能鑄鐵,會打造堅固好用的工具與武器、盾牌、盔甲。
當時,軻比能是部落裡面的英雄。
他強壯,處事公平,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先,總是能平均分配獵物。
越來越多人喜歡軻比能,就推舉他成為部落的領袖。
軻比能得到了漢人的知識,開始以漢人的制度來建立軍隊。
然後就反攻大草原嗎?也沒這麼厲害啦。
軻比能只是以漢軍的裝備與指揮系統,來打獵。
看上去是殺雞用牛刀,可中國其實也很流行,天子用軍隊來打獵練兵的做法。
軻比能一邊讓部落富裕強大,一邊也建立了一支「聽話」的部隊。
這又跟冒頓崛起的故事十分相像了。
當時鮮卑本土,原本推舉了檀石槐的孫子,步度根為領袖。
但也有很多鮮卑人認為,步度根不是合法的首領,他的哥哥扶羅韓才是。
那個,鮮卑人跟漢人是同一個意思。
住在這個國家接受治理的人,並不是血統上純正的。
步度根和扶羅韓,已經不是第一組在爭奪鮮卑之主的。
他們的父親,就是從姪兒手上搶來的。
雙方爭奪不下之間,軻比能就向步度根建議,借用中國之力。
嚴格說起來,鮮卑的土地不直接跟漢朝相鄰。
西邊隔著南匈奴,東邊隔著烏丸族。
其中烏丸的漢化程度較高,與漢人之間已經難分彼此。
公孫瓚跟袁紹,旗下都有烏丸騎兵的。
這時候,剛好曹操在官渡擊破袁紹,將要平定幽州。
卻說東漢末年,幽州本屬劉虞管轄。
袁紹勸劉虞稱帝被拒,而公孫瓚則趁隙殺了劉虞。
劉虞的部屬,就決定協助袁紹這邊。
他們當時就連結了烏丸與少數鮮卑人,在北方自成一個戰線。
可等到公孫瓚被破,這批以閻柔與鮮于輔為首的胡漢聯合軍,卻決定回歸朝廷的懷抱,降曹不降袁。
曹操更封閻柔為烏丸校尉。
這是一個類似西域都護的職務,只是管轄的區域不同。
軻比能知道了,就向閻柔遣使貢獻,表示願與漢朝友好。
臣屬於漢之後,軻比能也曾一度帶兵支援曹操的河間平亂戰,深入了中國內部。
軻比能在觀望。
他雖然與步度根合作,但也沒有與扶羅韓撕破臉。
支援平亂戰,更讓閻柔對其信賴有加。
軻比能的部族,在鮮卑與烏丸之間,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烏丸單于們也都知道,軻比能的部隊,是真正能打能戰,不下於漢軍的狠角色。
時間,去到建安二十三年。
代郡上谷烏丸反曹。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自建安十二年,烏丸各郡表示願與漢朝和平共處,曹操即派出太守,與烏丸單于共治,而未置屬國。
但隨著赤壁敗戰,曹操西征,讓烏丸各郡的漢軍兵力逐年減少,管制力也跟著降低,烏丸單于就反而騎到東漢太守頭上來了。
建安十九年末,曹操的魏公之位,在諸侯王上。
一步步進逼獻帝皇權的曹操,先征孫權,又誅殺伏后。
緊接著要獻帝立后,又欲伐張魯。
孟德這是趕進度來著了。
同時,曹操也沒忽略了烏丸。
曹操找來裴潛,要他率重軍討伐。
裴潛卻表示,帶兵去打,烏丸必定團結抵抗。
還不如孤身深入,分化他們更好。
曹操一來用兵在即,二來對裴潛也是信任有加,就許了這一計。
這個裴潛有什麼過人之處?
他曾經是劉表手下,加入曹操軍後,曹操問他:「你跟劉備當過同事,有什麼評價?」
裴潛回答:「劉備這個人,如果放在中原,那就是專門給人添亂,自己也成不了氣候。可一旦讓他有發展的空間,他很快就會成為一方霸主。」
以當時來說,裴潛的評價前半段,那是正確無誤。
而到了建安二十年,後半段的預言,也成了一半。
曹操對劉備評價本來就不差,而裴潛這麼「英雄所見略同」,自然就更得曹操喜愛了。
裴潛被任為代郡太守,前往北疆分化安撫,更誅殺許多與烏丸私下勾結的官吏。
三年後,眼看北方大定,而劉備,也殺進了漢中。
曹操知道,不能再放任大耳賊了。
隨即決定召回裴潛,點兵欲進漢中與劉備一決雌雄。
但裴潛回來,就跟曹操說:「你太早叫我回來了。」
「我對當地漢人百姓寬鬆,並嚴格管理蠻人。現在接手的人鎮不住,一定又會放寬……蠻子們故態復萌,那時若再想以嚴法壓制,必然生叛。」
果然,幾十天後,曹操就收到了烏丸造反的消息。
沒法子,只能讓兒子曹彰跟田豫帶兵去打。
此戰事請參考【魏晉風雲-黃鬚兒曹彰與將軍田豫】。
這邊要說烏丸方,被曹彰打得找不著北,就有人建議跟鮮卑求援,加入扶羅韓的部族。
扶羅韓爽快的同意,並且親自帶領了上萬騎兵來救。
但烏丸一看,這不行啊。
扶羅韓的部隊鬆散,肯定不是曹彰的對手。
就有人說,「以漢制漢,不如去請軻比能也來?」
軻比能等這一刻,已經等很久了。
當下傾巢而出,來到代郡北方。
軻比能說,「幫助你們沒問題,但我跟扶羅韓同為鮮卑,誰也不服誰。若不能共結盟約,只怕難以合作。」
扶羅韓想著的,是救援成功,烏丸人口牛羊皆為所屬。
若能再結軻比能,此戰過後,必能獨霸鮮卑。
扶羅韓立刻決定擺下大宴,與軻比能共盟誓。
卻沒料到,給人「鴻門」了。
軻比能在大會上,殺了扶羅韓。
更以武力壓制全場,讓扶羅韓的兒子與士兵只能投降。
至於烏丸?軻比能才懶得理他們。
軻比能不與曹彰交鋒,迅速退出塞外,遣使求和。
吞併了扶羅韓勢力,又有漢朝撐腰。
軻比能的鮮卑時代,這才要正式開展。
而得知這個消息的步度根,自然是十分不爽。
步度根連忙加強了對漢的情報網,趁著軻比能在接收新的勢力壯大部族時,搶了個先機。
什麼先機?
漢朝滅亡啦。
步度根搶在軻比能前頭,遣使獻馬於魏文帝曹丕。
曹丕封步度根為鮮卑王,又換了新任烏丸校尉。
正是幾年前跟曹彰一同北伐的將軍田豫。
軻比能雖然也趕緊跟上,向魏朝討了個王位。
但田豫可不會特別賣他面子。
不過軻比能漢化到底比較深,他很明白,對於中國人而言,實際的利益更重要。
軻比能連年將鮮卑所居的「魏人」,烏丸騎兵,大量的牛馬送進邊境,麻痺麻痺一下田豫。
黃初三年,軻比能就率先與其他鮮卑二部開戰了。
除了步度根,還有另一個叫「素利」的。
軻比能先打步度根,阿步部落節節敗退,牙一咬,決定退入魏朝保護圈內。
但阿步心有不甘,派人去找軻比能旗下,扶羅韓的兒子,把他拉攏過來。
軻比能正想派兵追殺,田豫卻跑了上來。
「在城管眼皮子底下打架殺人,當我死了是嗎?」
軻比能兩手一攤,沒事兒沒事兒,誤會一場。
田豫是個有遠見的人,他知道,最可怕的,不是這些草原民族打架。
而是他們統一。
一旦草原帝國再現,魏朝的麻煩就大了。
所以,田豫不是反對他們內鬥,但當一方要吞併另一方時,田豫就非出手不可。
不過軻比能也不是省油的燈。
當時田豫有一條命令,就是不允許鮮卑人到魏境販賣牛馬。
避免貿易逆差,強鮮卑弱大魏。
至於像軻比能那種送人口牛馬來「歸化」,倒是遊走在規則之外了。
不論如何,步度根已經驅逐,軻比能要煩惱的,就是對付素利。
軻比能派人假裝素利的族人,前往魏境販牛。
不等田豫開口,軻比能就自己當起糾察隊:「素利你不對啊,看我不修理修理你。」
黃初五年,軻比能師出有名,鮮卑烏丸部落都不敢干涉。
素利連忙向田豫請求救援。
田豫這下子肯定了,軻比能狼子野心,實為吞併大草原。
二話不說,不待召集所轄部族,自身率領輕軍深入,欲討軻比能。
軻比能收到消息,分出一軍前去抵禦。
鮮卑部隊採取了包抄戰法,先截斷了田豫歸路。
田豫沒在怕,繼續前進,停在了敵營十多里外。
軻比能的部隊,以中土為制。
這反而對田豫有利。
田豫先紮一營,收集了牛馬糞便點燃,便帶兵離開。
鮮卑人學過,看敵營的煙火,來估計營內用餐人數……這是春秋戰國常見的漢人兵法了。
想說田豫大軍停住不動,也不敢輕舉妄動。
等到隔日,魏軍營悄然無聲,才發覺追趕。
到了馬邑,田豫被鮮卑部隊團團包圍。
田將軍仍是不慌不忙,命人大張旗鼓,開南門而出。
鮮卑人學的半套又告訴他們,旌旗鼓吹,必是大將所在之處,立刻往南門集結。
便在此刻,田豫率領精銳部隊從北門殺出。
原本是鮮卑圍田豫,一下子變成田豫包夾鮮卑。
鮮卑人還留著「田豫率領大軍而來」的印象,一時慌亂不敢應戰,棄兵奔逃。
田豫也乘勝追擊二十里方歇。
但田豫也只能勝這一仗,實際要消滅軻比能?做不到,也不該做。
有了勝績,田豫就能對草原地區發出公告,一斷是非。
軻比能不只這邊損兵折將,討伐步度根的部隊,也被并州刺史擊退。
這裡,是曹魏僅次於田豫的邊疆大將,牽招所駐。
田豫跟牽招這兩個「流放邊疆」的將才,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以前跟劉備很要好。
牽招之後再聊,先說此處。
雖說軻比能也有大將之才,但論戰,田豫更勝一籌。
但你可曾想過,能謀善戰的田豫,為什麼除了跟隨劉備以外,從來沒有被君主重視過?
甚至我們廣大的三國讀者,又有幾個人認得他?
論政治,田豫並不擅長。
而軻比能也就在這裡,展現出了他霸者的資質。
軻比能寫了一封信,送往魏朝,給前烏丸校尉的好友鮮于輔。
痛陳自己雖是夷狄,但對天子忠心耿耿。
更說田豫偏袒素利等人,欺壓自己。只是想要自保,又要遭到迫害。
鮮于輔也是很給力,帶著這封信就去見了曹……叡。
軻比能搞事於曹丕末年,對當時魏朝來說,可說是一大邊患。
問題是,曹叡一上任,更大更兇猛的邊患:諸葛亮就來了。
軻比能非常精準的在這樣的時候,來表示「我是忠臣是好人」。
光是如此,還顯不出軻比能手段了得。
他同時還連結了當時的幽州刺史王雄。
只要除去田豫,王雄晉升為烏丸校尉,那就十拿九穩了。
有幽州輿論幫手,怎樣都是軻比能得利。
就這樣,田豫被逼著去「招安」了軻比能。
而軻比能則是天高任鳥飛,逐一的征服了鮮卑各部。
隔年,壯大起來的軻比能,再次不受控制,殺了田豫派出的傳譯使者。
田豫親自出兵,又至馬邑。
但這回軻比能御駕親征,率三萬人包圍了田豫。
大魏朝廷震動,最後在中書令孫資的建議下,請閻柔的弟弟前去說情,才換回了田豫一眾將士。
經此一役,田豫正式遭到撤換。
王雄兼領烏丸校尉,軻比能還有什麼好怕的?
軻比能表面臣服,私下又支援諸葛亮北伐,並勾結步度根叛魏。
魏軍將領無人能敵鮮卑軍,盡遭斬殺。
所幸扶羅韓之子臨陣「棄暗投明」,歸降魏朝。
功虧一簣的軻比能,一怒之下就把步度根給宰了。
眼看著草原大帝國即將成形。霸主軻比能卻忘了,自己的巧計妙策,都是從漢人身上學的。
老師藏了一手,正是掀底牌的時候。
若是四國並立,王雄該當如何自處?
歸魏?那是你辦事不力。
降鮮卑?你仍然是被當作對魏前線的槍頭使。
兩條路,王雄都不想要。
王雄送了一封密函往朝廷去:「刺殺軻比能,改立新主,令鮮卑再次分裂。」
曹叡自然是同意了。
青龍三年,正要再次偉大的鮮卑帝國,就這麼在魏人「卑鄙無恥」的手段下,再次陷入了亂世。
接下來大草原的三國,不被中原的史料所記載。
但雙方的交流與摩擦,也已經越來越深。
往後的一千年,東亞的兩大帝國,將會再也分不出彼此。
這是草原民族的史前時代終結。
也是中國人最無法忘懷的--
三國時代。